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福建省

福建省

元置福建行中書省,明改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清稱福建省。治福州 (今福建福州市)。轄境相當今福建省。據 《新唐書·方鎮表》 載: 開元二十一年 (733) “ 《置福建經略史》,領福、泉、建、漳、潮五州,治福州”。福建之名即由福、建二州而得名。又因古為閩越族居地,故簡稱 “閩”。


簡稱閩。在中國東南部、東海之濱,與台灣省隔海相望。面積12.2萬平方千米。人口3349.7萬。轄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三明、南平、龍巖、寧德9地級市和26市轄區、45縣,代管14縣級市。省人民政府駐福州市。古為閩越地,《周禮·職方》稱七閩。戰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閩中郡,治東冶縣(今福州市)。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立無諸為閩越王,都東冶。武帝時,閩越反,平之,徙其民於江淮間,盡虛其地;後以東冶置冶縣。東漢改為東冶縣,屬會稽郡。東漢末改置侯官縣。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治建安(今建甌市)。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分設晉安郡,治侯官縣(今福州市),屬揚州;元康元年(291年)改屬江州。南朝梁天監中分晉安郡置梁安郡,治晉安縣(今南安市東豐州)。陳永定元年(557年)於晉安郡置閩州;天嘉五年(564年)廢閩州,改梁安郡為南安郡;光大元年(567年)於晉安郡置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年)廢晉安、南安二郡,改豐州為泉州。大業二年(606年)改名閩州(豐州、泉州、閩州均治今福州);三年改州為建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置建州,治於建安縣(今建甌市);五年置豐州,治南安(今南安縣豐州);六年改建安郡為泉州,治閩縣(今福州)。唐貞觀初豐州併入泉州。垂拱二年(686年)析泉州南部地置漳州,治漳浦(今雲霄)。聖歷二年(699年)又析泉州地置武榮州,治南安。景雲二年(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徙治今泉州市;改原泉州為閩州,治閩縣(今福州市);設閩州都督府,共轄閩、泉、建、漳、潮五州。開元十三年(725年)閩州改名福州;二十一年置經略史,領福、泉、建、漳、潮五州;二十四年分福、撫二州,置汀州,治長汀。天寶元年(742年)改福、建、泉、汀、漳五州為長樂、建安、清源、臨汀、漳浦五郡,並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復改長樂、建安、清源、臨汀、漳浦郡為福州、建州、泉州、汀州、漳州。上元元年(760年)設定福建節度使,管轄五州。福建因福州、建州首字得名。乾寧三年(896年)以福州為威武軍。五代梁開平三年(909年)封王審知為閩王。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閩國,長興四年(933年)王閩改福州為長樂府。晉天福八年(943年)王閩以將樂縣為鏞州,延平鎮為鐔州。漢乾祐元年(948年)屬吳越復改長樂府為福州。南唐廢鏞州、鐔州,置延平軍,後升為劍州,改漳州為南州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復名漳州。太平興國初置兩浙西南路,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劍州改稱南劍州,析泉州游洋、百丈二鎮地置太平軍,後改興化軍,治興化;五年析建州地置邵武軍,治邵武。雍熙二年(985年)改兩浙西南路為福建路,轄福、建、泉、南劍、漳、汀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升建州為建寧府,治建安(今建甌)。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為福安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行宣慰司於泉州,翌年改為行中書省;後行省遷於福州,各府、州、軍先後改為路,升福清縣為福清州,升長溪縣為福寧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改福州、邵武路為福州、邵武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建寧、延平、汀州、泉州、漳州諸路為府,二年置福建行中書省,降福清、福寧二州為縣;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升福寧縣為直隸州,治長溪(今霞浦),轄福州、建寧、泉州、漳州、汀州、延平、邵武、興化八府(因稱“八閩”)和福寧州。明末清初,鄭成功以中左所(今廈門)置思明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二十三年增置台灣縣。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福寧州為府,治霞浦;升永春、龍巖縣為直隸州。光緒十三年(1887年)設定台灣省。1912年後廢府州,省會福州。1913年設東路、南路、西路、北路四道(1914年改稱閩海、興泉、汀漳、建安四道)。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轄。1932年3月21日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在長汀成立,領閩西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省會遷至永安,1945年後回遷福州。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駐福州。其後省內行政區劃多變。至2004年行政區劃始成今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降低。武夷山、杉嶺、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等均呈北東、北北東走向斜貫西半部和東半部,東西部為低丘、平原帶,其間為互不貫通狹窄河谷地帶。山地、丘陵約占總面積95%,河谷平原僅占5%。有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等平原。海岸線長3356千米,列全國第二。多島礁和基岩海岸,多深水良港。較大海灣有三沙灣、羅源灣、福清灣、興化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港、東山灣、詔安灣。氣候受地形和季風影響顯著,大部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東南部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7~21℃,1月平均氣溫5~13℃,7月平均氣溫27~29℃。年平均降水量1000~2000毫米。農產以稻、甘薯、大麥、小麥、甘蔗、花生、油菜籽為主。閩北為重要商品糧基地,甘蔗、花生產區主要分布東部沿海。閩東盛產綠茶,福州為全國最大花茶產地,閩南主產烏龍茶。全省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39.5%。主要分布閩北、閩西山區,為南方重要木材產區,以杉、松、毛竹為主。野生動物有華南虎、雲豹、金貓、鴛鴦、獼猴等四十多種。水果品種多,有龍眼、荔枝、香蕉、橄欖、柑橘、枇杷、柚、桃、李、楊梅等。水產資源豐富,海洋捕撈以帶魚、黃魚、鰻魚、墨魚、毛蝦、青蟹為主,海珍品有鱸魚、石斑魚、鯧魚、海蚌、珍珠貝等,海水養殖有海帶、紫菜、對蝦、泥蚶、縊蟶、花蛤、牡蠣。礦產主要有玻璃砂、高嶺土、花崗石、煤、石灰石、葉蠟石等。溫泉資源豐富。可開發水力資源705萬千瓦,建有大小水電站一萬多座。工業部門較齊全,有電力、煤炭、冶金、化工、電子、機械、製糖、制茶、紡織、塑膠、森工和建材等。有鷹廈、外福、龍梅等鐵路。公路運輸以福州、廈門為焦點,縱橫交錯,溝通各地。內河航運主要在閩江、九龍江。福州、廈門港通航日本、東南亞及港、澳等地。有福州、廈門、武夷山等民用機場。建有廈門經濟特區和福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馬尾)、廈漳泉三角經濟開發區、湄洲灣經濟開發區等。有廈門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等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百餘所。福州、泉州、漳州、、長汀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鼓浪嶼—萬石山、清源山、太姥山、金湖、桃源洞、鴛鴦溪、冠豸山、海壇等及華林寺大殿、清淨寺、開元寺、洛陽橋、安平橋、崇武城牆、泰寧尚書第、鄭成功墓、朱熹墓、林則徐墓、鰲園、城村漢城遺址。紀念地有古田會議會址、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指揮部舊址、赤石暴動舊址、林祥謙陵園等。

福建省字典分解

福建省的解釋 別稱“閩”。在中國東南部、武夷山以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望。面積1214萬平方千米。人口3165萬(1995年)。明代置福建布政使司(省級),清代為福建省。

福建的解釋 即福建省,簡稱“閩”,省會福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隔台灣海峽與台灣相望。全省大部分屬中亞熱帶,閩東南部分地區屬南亞熱帶。全省土地總面積為12.4萬平方千米,海

省國語字典 省 shěng 地方行政區域:省份。省會。 節約,不費:省錢。省事。省吃儉用。 簡易,減免:省略。省稱。省寫。 中國古官署名:中書省(a.魏晉開始設定,總管國家

順便了解:福州中衛【歷史地名】

明洪武二十一年 (1388) 置,屬福建都司。治所在今福建福州市東北。清康熙五年 (1666)廢。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治今福建省福州市東北。屬福建都司。清康熙五年(1666年)廢。

福建省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