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中常侍

中常侍

官名。秦、西漢加官。初稱常侍,元帝以後稱中常侍。凡列侯、將軍、卿大夫、將、都尉、尚書以至郎中,加此得出入禁中,常侍皇帝左右。武帝以後參與朝議,成為中朝官。無定員,或多至數十人,任用士人。東漢改為專職官員,侍從皇帝左右,出入皇宮,贊導宮內諸事,顧問應對。初秩千石,後增為比二千石。名義上隸屬少府,實際上直達皇帝。初雜用士人、宦者,明帝時定員四人。自和帝時宦者中常侍鄭眾等參預帷幄,職位漸重,增至十員,兼領卿署之職。安帝時和熹太后以女主稱制,不接公卿,遂成為高級宦官的專職,把持朝政,權傾人主。順帝時李固說:“中常侍在日月之側,聲勢振天下。”(《後漢書·李固傳》)三國沿置。魏初與散騎合併,改稱“散騎常侍”,用士人。吳稱“散騎中常侍”,簡稱中常侍,亦用士人。蜀仍用宦者,為親近之職,干預朝政。兩晉南朝不置。十六國漢、成漢置為高級宦官,寵幸用事。西秦則置中、左、右常侍,並為中樞長官,執掌國事,任用士人。北魏置為高級宦官,地位與諸少卿相等,侍從帝後左右,傳達詔命,受理尚書、門下奏事,職權甚重,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 定為三品上,二十三年改四品上。北齊置四員,為中侍中省次官,四品上,至末年寵信宦官,宦者帶此職者數十人,多封王、開府。隋朝改名“內常侍”。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亦置,為內侍寄祿官,以升用內侍局御直、內直有年勞者。初隸宮闈局,尋直隸宣徽院,正五品。


官名。秦和西漢時為加官,有此加官,就能入禁中。東漢時由宦者擔任,初俸千石,後增到比二千石,掌侍從左右,從入內宮,贊導內眾事,皇上提出問題時,負責解答,或受差遣辦事(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後漢書·百官志》)。《後漢書·孝桓帝紀》:“壬寅,中常侍單超為車騎將軍。”《後漢書·朱樂何列傳·朱穆傳》:“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奏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三國曹魏黃初年間,與散騎合併,稱散騎常侍,改用士人。吳稱散騎中常侍,簡稱中常侍,也用士人。蜀仍用宦者,為近侍之職,干預朝政。西秦置左中右常侍,為中樞官,掌朝政。北魏中常侍地位與少卿相等,侍從皇帝左右,傳達詔命,受理尚書、門下奏事。北齊中常侍為中侍中省副長官,四品上,掌出入門閤。隋唐改稱內常侍,屬內侍省。金章宗太和二年也置,為內侍寄祿官,正五品,用以升內侍局御直、內直有年勞者;初屬宮闈局,後屬宣徽院。見《文獻通考·職官十一·內侍省》、《宋書·百官志下·散騎常侍》。

中常侍字典分解

中常的解釋 [average;middling] 一般;中等學業中常

侍國語字典 侍 shì 伺候,在旁邊陪著:服侍。侍立。侍者(侍奉左右的人)。侍從。侍讀(給帝王講學的人)。侍坐。侍役(僕人)。 筆畫數:8; 部首:亻; 筆順編號:321

也學習下:中侍中省【歷史知識】

官署名。北齊置,為管理宮中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掌皇宮警衛、管理皇宮諸門,並掌皇帝飲食、藥物等事務。以中侍中為長官,下設中常侍、中給事中等,皆由宦官充任。領中尚藥典御、中謁者僕射及中尚食局、內謁者局等。

中常侍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