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光祿寺

光祿寺

官署名。北齊置為九寺之一,設卿、少卿、丞各一員。職掌宮殿門戶、帳幕鋪設器物、百官朝會膳食等事務。領守宮、太官、宮門、供府、餚藏、清漳、華林等署及東園局。隋朝沿置,唯掌祭祀及朝會宴享酒食之供設,其政令仰承禮部。歷代因之。領太官、餚藏、良醞、掌醢等署; 文帝開皇三年(583)曾併入司農寺,十二年復置。初設卿、少卿各一員,丞三員,煬帝大業三年(607)以後少卿增為二員。唐、五代沿置,改餚藏為珍羞,丞減為二員。高宗龍朔二年(662)改名司宰寺,鹹亨元年(670)復舊;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司膳寺,中宗神龍元年(705)復舊。北宋初掌供祭祀用品及點饌、進胙,設判寺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任,卿、少卿為寄祿官,不預寺務。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復沿唐職掌,設卿、少卿、丞各一員,領太官、法酒庫、內酒坊、太官物料庫、翰林司、牛羊司、牛羊供應所、乳酪院、油醋庫、外物料庫等署。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併入禮部,紹興二十三年(1153)復置,孝宗隆興元年(1163)併入太常寺。遼朝改名崇祿寺,為南面官署。金朝不置,以其職歸宣徽院。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置,掌起運米曲諸事,領尚飲、尚醞局,沿路酒坊、各路布種事,隸宣徽院,二十五年撥隸禮部,三十一年復隸宣徽院。初設卿一員、少卿三員,二十年改名尚醞監,二十三年復舊,設卿二員,少卿、丞各一員,二十四年增少卿為二員; 仁宗延祐七年(1320)以後定置卿四員、少卿、丞各二員。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改宣徽院置,八年改名光祿司,三十年復名寺。置卿一員,少卿、丞各二員。領太官、珍羞、良醞、掌醢四署及典簿廳。初又領尚食局、供需庫、法酒庫、孳牧所等,尋罷各局庫,置司牲司; 改孳牧所為司牧司,後改司牧局,嘉靖七年(1528)省;萬曆二年(1574)又設銀庫。職掌宮廷膳食、祭祀、宴享之供設,政令聽於禮部。然當時又假御膳為名,令各省額解銀、米、牲口、野味、果蔬等不經戶部,直送本寺,甚至令尚膳監宦官提督寺事,任意支取錢糧,縻費甚巨,廚役竄名其中者達數千人。清順治元年(1644)沿置,機構略同,後省司牲司,又設督催所、當月處、黃冊房等。設卿滿、漢各一員; 少卿滿一員、漢二員,康熙三十八年(1699)減一員; 丞漢一員,康熙三十八年省。乾隆十三年(1748)始命滿大臣一人兼管寺事,由皇帝特簡。職掌因唐制,唯掌祭祀、朝會酒會之供設,宮廷膳食改隸內務府,故經費有限,職權較輕。順治初凡事由禮部具題,札寺遵行,十年寺務歸禮部,十五年仍歸本寺,十八年錢糧由寺奏銷,府州縣考成仍歸禮部; 康熙三年錢糧改儲戶部,十年復以禮部精膳司所掌歸本寺。光緒二十四年(1898)省入禮部,尋復置,三十二年仍省入禮部。


官署名。南北朝時梁設光祿寺,掌膳食;其長官稱光祿(寺)卿。北齊設光祿寺,置卿和少卿,兼管皇室膳食帳幕。唐朝的光祿寺,掌管皇室祭品、膳食及招待酒宴等。宋、明、清的光祿寺,其職掌大體與唐代相同。詳見“光祿”條。

光祿寺字典分解

寺國語字典 寺 sì 古代官署名:太常寺(古代掌管宗廟禮儀的官署)。鴻臚寺(略同於現代的禮賓司)。 佛教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佛寺。寺觀(gu刵 )。 伊斯蘭教徒禮拜、講經的地

不妨一看: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歷史典故】

玄靈:神靈。天聲:比喻盛大的聲威。 光耀祖宗在天之靈,振奮大漢王朝聲威。舊時誇耀武功之辭。語出漢.班固《封燕然山銘》:“將上以攄高文之宿憤,光祖宗之玄靈;下以安固後嗣,恢拓境宇,振大漢之天聲。”魯迅《而已集.略談香港》:“因為是《湖北學生界》的特刊,所以名曰《漢聲》,那封面上就題著四句古語:‘攄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光祖宗之玄靈,振大漢之天聲。’”

光祿寺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