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三公

三公

官名合稱。周代已有此稱,為最高輔政大臣。一說指太師、太傅、太保。《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官不必備,惟其人。”一說指司徒、司馬、司空。《尚書大傳》:“天子三公,一曰司徒公,二曰司馬公,三曰司空公,各兼二卿。”戰國至秦習慣用稱輔佐君主執掌軍政之最高官員。西漢初沿用以稱丞相御史大夫等最高官員。成帝綏和元年(前8)以後,罷丞相制,設三公同為宰相,共同執政。以丞相(大司徒)、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秩祿同丞相,各自立府,辟僚屬,三分相權。東漢改名太尉、司徒、司空,同為中央最高行政長官,亦稱三司。爵高祿厚,參議朝政,監察百官,其實際權力因人因時而異。名義上分部九卿,實際上僅行文上下,受成而已,國家機要政務皆由尚書台處理。太尉如加“錄尚書事”銜,始得實際主管尚書台政務。每遇災變,常代人受過,權力雖輕,責罰頗重。東漢末曾罷廢。三國、兩晉、南朝北魏北齊皆置,但已非行政首腦,多為大臣的加官、贈官,有時備皇帝顧問,參理庶務。雖開府置僚屬,但全國的軍政要務實由尚書、中書、門下等省分掌。北周罷太尉、司徒、司空,改以太師、太傅、太保號三公,為論道顧問之官,不置府僚。隋復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初仍有僚佐,名義上參議大政,但其位多曠,祭祀時常以他官代攝。唐用作親王、大臣的加官、榮銜,無職掌,位次三師。晚唐、五代以加藩鎮,遂至冗濫。北宋初用作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亦不預政事,除授頗嚴。政和二年(1112),罷太尉、司徒、司空,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為真宰相之任,執掌朝政。南宋復為加官。遼代亦有三公之號。金多作為大臣加官、贈官。元朝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作為大臣的最高榮銜。明初地位極尊,與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並號公孤,同為皇帝輔弼大臣,其職至重。建文時一度廢除,仁宗時又再度恢復。宣德三年(1428)命其各輟所領他職,專侍皇帝左右,咨訪政事。後漸成虛銜,用為勛戚大臣加官、贈官的最高榮銜,無職掌、無定員。清代因之。

三公字典分解

三公的解釋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

三的解釋 三 sān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3; 部首:

公的解釋 公 gōng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眾:公共。公安(社會整體的治安)。公眾。

多看看:三大營【歷史知識】

明成祖時京軍分為五軍、三千、神機三大營。三大營各有總兵,不相統一,號令不一致。前期用兵都以此為主力。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後,三大營喪失幾盡,于謙乃在各營中選精兵十五萬,分十營集中團練,稱為團營。團營統一編制,號令劃一,兵將相習,戰鬥力大為加強。嘉靖時罷團營,恢復三大營舊制,並改三千營為神樞營,但以募兵代替世軍,實質上已和過去不同。

三公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