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書桂花三份香

木樨,桂也。讀這個名字,便是一陣撲鼻幽香。每年一到中秋,我想搬個小凳子坐到桂樹林裡去聞香,又怕被人笑痴癲,便在閒中賞桂花。

宋人張邦基在《墨莊漫錄》中說,“木樨花江浙多有之,清芬漚鬱,余花所不及也。湖南呼九里香,江東曰岩桂,浙人曰木樨,以木紋理如樨也”。

真的如古人所說,我們江浙一帶多桂花,桂花樹那么多,尤其在古宅里,都有一兩株老桂花樹,桂香飄過圍牆,香透半條街,沒有理由不喜歡桂花。

我嗅閒書中的桂花,有三份香。

一盅木樨茶香。明代顧元慶的《茶譜》說,“木樨花,須去其枝蔓,及塵垢蟲蟻。用瓷罐一層茶,一層花,投間至滿。紙箬縶固,入鍋重湯煮之。取出待冷,用紙封裹,置火上焙乾收用。”

將桂花如新茶一樣烘焙,存放在精緻的茶罐里。茶香一味,待用時,以乾花泡茶。家中來了客人,沏一壺湯氣裊裊的木樨茶,怎樣?

一塊廣寒糕香。宋人林洪《山家清供》中有廣寒糕,“采桂英,去青蒂,灑以甘草水,米粉飲作糕。大比歲士友鹹作鋏子相饋,取‘廣寒高甲’之淺。”林洪在山中轉悠,一門心事想著吃,看到一樹桂花掉落塵泥,覺得怪可惜,便彎腰撿起來做米糕。林洪的廣寒糕甜糯嗎?糕要香甜,才算好糕,有米粉和桂花的香。

我對用桂花美食亦有興趣,喜食桂花酒釀、桂花梨膏糖。每次去上海,都要去城隍廟,買半斤桂花梨膏糖。不是為了治感冒咳嗽,只是喜歡那膏糖中桂花的清香。

一小瓶桂花頭油香。《帝京歲時紀勝》中記錄京城的元旦之夜小販哼唱,“賣瓜子解悶聲,賣江米白酒擊冰盞聲,賣桂花頭油搖喚嬌娘聲。”

賣桂花頭油的,聲音有點猛浪。其實,嗲嗲的桂花頭油在宋代已被研發出來,宋人《香譜》中說,清晨摘半開的桂花,揀擇乾淨,與香油按一斗花配一斤油的比例,放入瓷罐中,用油紙厚厚密封罐口,把瓷罐安頓在蒸鍋里,大火沸水蒸一頓飯的工夫。下火之後,還要讓瓷罐在乾燥的地方靜置十天,讓桂花充分吸收油分。收尾時,把罐里的桂花倒出來,一雙素手用力攥擠,擠出的香油,散發出桂花的芬芳。

我曾經想在古代做一個小販,挑著貨郎擔,走街串巷,賣些針頭線腦、百貨日用、桂花頭油。看一看古代嬌娘,戴花梳油的模樣。

閒書中的桂花,我想吃林洪的廣寒糕,喝顧元慶的木樨茶。如果條件允許,像年輕時買一瓶桂花頭油殷勤地送給老婆。

桂花天香有諸多,我只取三份香,香味太多、太濃也不行,把個文章都弄甜膩了。對我而言,不去桂樹林裡尋桂花,亦可空鏡賞桂,在那閒書中嗅三份清香。

來源:福州日報 2017-10-11 07:34:35

王太生相關文章

閒書桂花三份香_閒書桂花三份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