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729年>> 1月22日

德國劇作家戈特霍爾德·埃弗賴姆·萊辛出生

1729年1月22日

漢堡市市中心的萊辛紀念塑像萊辛是一個涉獵廣泛的作家、思想家和批評家。作為德國啟蒙運動的領導性的代表人物,他是思考市民的自我意識的先驅者。他的理論及批評作品以經常被運用的滑稽、諷刺的風格與準確的論證而獨樹一幟。他作品中的對白的修辭風格符合他的意圖,即一直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也從爭論對手的論據中尋找真理的蹤跡。對他而言,真理永遠不是可以為人掌握的、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一個不斷接近真理的過程。

 

萊辛很早就對戲劇產生了興趣,不論是在他的以戲劇為主題的理論、批評文章中,還是在他作為作家親自創作的作品中,他都努力為發展一種德意志的新的市民戲劇作出貢獻。他反對占有統治地位的戈特歇德和他的弟子的文學理論。他特別批評把法國戲劇作為榜樣來模仿,他支持對亞里士多德的古典主義的原則作出反思和借鑑莎士比亞的作品。萊辛是在德國創立莎士比亞評論的第一人。他和許多戲劇團體合作。

 

在漢堡,萊辛嘗試和其他人一起建設一所德意志的國家劇院(直到1769年)。現在,他的作品被視為後來發展起來的德國市民戲劇的樣板。《薩拉·薩姆遜小姐》和《愛米麗雅·迦洛蒂》被當成最早的市民悲劇,《明娜·馮·巴恩赫姆》是許多古典主義的德國戲劇的榜樣。《智者納旦》是第一部探討世界觀的觀念劇。他的理論著作《拉奧孔》和《漢堡劇評》為討論美學和文學理論的原則制定了標準。

 

在他的宗教哲學的作品中,萊辛維護了虔誠的基督徒的思想自由。他反對對上帝的啟示的信仰,反對通過占有統治地位的保守的學術觀點完全遵從《聖經》。與保守的觀點相反,作為啟蒙運動的產兒,他相信一種“理性的基督教”,它可以自行導向信仰的精神實質。他相信人類的理性(受到批評和異議的激發)可以不需要神的啟示自行發展。為了激起一場針對“完全的對信仰的依賴”的公眾討論,萊辛在1774年到1778年出版了7部《未署名者片斷》,它們導致了所謂的“片斷爭論”。萊辛在這次爭論中的主要論敵是漢堡主教歌策,針對歌策,萊辛寫了一些文章,包括11份《反對歌策》。

 

此外,萊辛還多次參與了與占統治地位的學術觀點的代言人的論戰,支持對其它世界性的宗教的寬容。他也以劇作的形式(在《智者納旦》中)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因為他後來的理論作品被禁止出版。在《論人類的教育》中,他系統性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自由精神(在戲劇方面反對法國戲劇的榜樣性的支配地位,在宗教方面反對教會的教條)是貫穿萊辛一生的主線。因此,他參與了把奮發向上的市民階級從貴族的管制下解放出來的活動。作為作家,他也一直追求不依附於人,但是他的過一種自由作家的生活的理想由於經濟條件所迫很難實現。

1月22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