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81年>> 6月7日

以色列轟炸伊拉克核設施

1981年6月7日

1981年6月7日,以色列飛機悍然炸毀了伊拉克核反應堆。早在1959年,伊拉克就打算建立核反應堆。它曾與蘇聯簽訂協定,計畫建立一個小的、設備簡單的核反應堆,但是很久沒有什麼進展。70年代以來,伊拉克經濟有了較大發展,為了加快建設步伐,伊拉克向西歐國家尋求先進核技術,以發展自己的核工業。
伊拉克在與法國、義大利和巴西簽訂核合作協定和契約時,一再明確宣布它發展核技術是“用於和平目的”。伊拉克參加了1968年簽訂的國際防止核擴散條約。烏西拉克核反應堆是受國際原子能機構控制的。今年1月,該機構視察過伊拉克的反應堆,據說沒有發現不符合1968年國際防止核擴散條約的活動。
以色列為維持自己在中東的核優勢,一直把伊拉克的核設施視為眼中釘,千方百計地進行破壞,必欲毀之而後快。
1980年,美國把F-16戰鬥轟炸機交付以色列。這就使烏西拉克核反應堆處在以色列空軍轟炸範圍以內了。同年秋,貝京組織了少數閣員參加的專門小組(包括空軍司令和情報頭子)進行策劃摧毀伊拉克核反應堆的活動。其代號是“巴比倫行動”。
為執行這一計畫,貝京挑選了一批飛行員,而以一名富有作戰經驗的上尉為頭目。隊伍組成後,在絕密的情況下,在西奈齊埃翁空軍基地進行訓練和演習。
訓練的第一階段,是沿約旦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的沙漠作長時間的交叉飛行,以便在體力上和技術上適應無標誌可循的沙漠上空長距離飛行。同時試探約旦和沙特的雷達防務上的盲點何在,以便規劃飛往巴格達的路線如何才能不被進駐沙特的美國機載預警飛機的偵察系統察覺。
訓練的第二階段是在以色列上空作緊湊的隊形飛行,要設計出一種飛行圖像,能在長達1000多公里的飛行中使對方防空部隊弄不清是什麼飛機,為此,一些飛機低飛,一些飛機高飛,一些飛機連成一串,即使反映在雷達螢光屏上也能象商用飛機的圖像一樣。
最後是作轟炸訓練。在內格夫沙漠上建立了好幾種像伊拉克核反應堆一樣的混凝土模型,飛機對這些模型作反覆的實驗性的轟炸,以便確定如何才能有效地、準確無誤地炸毀核反應堆。為此,以色列情報部門設法弄清了核反應堆水泥外層的厚度”,水泥的確切成分,控制反應堆的外國技術人員的日常活動規律、到達和離開工作地點的時間等等情況。
行動的時間幾經改變,最後確定在6月7日下午黃昏前後。6架F-15殲擊機作掩護,8架F-16戰鬥轟炸機進行轟炸。每架轟炸機帶兩個2000磅的炸彈,八架轟炸機共帶16噸TNT炸藥,所有的飛機都帶有飛彈、加油箱。機群沿著約旦和沙特邊境低飛,以避開機載預警飛機雷達的掃描。在進入伊拉克境內以前,當阿拉伯空防部隊察覺,要求他們說明國籍時,飛行員或者以流利的阿拉伯語回答,誆言他們是約旦飛機,正在作飛行訓練;或者以英文回答,偽稱他們是商用飛機。這樣,以色列飛機就矇混過去了。機群在下午6點30分到達塔穆茲研究中心。F-15在上空掩護,F-16從2000英尺的高空一個接一個地對準目標俯衝轟炸,在二分鐘內,把16噸炸藥全部投擲下去,將反應堆炸毀了。但人員傷亡很少,因為那天是星期天,外國專家都休息,只有一個法國人逗留在那裡,被炸死了,以色列用的是導向炸彈,所以能擊準目標。
據估計,如果法國願意幫助修復反應堆,至少要用一年半的時間。以色列飛機在巴格達上空,雖然遭到密集的高射炮火射擊,但未被擊中。伊拉克的截擊機沒有出動,保衛核工廠的蘇制薩姆-6地對空飛彈也沒有發射。以色列飛機取道約旦返回特拉維夫和比爾謝巴之間的基地。整個行動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
據說當貝京向內閣成員宣布以色列飛機正飛往伊拉克執行任務時,一些不知內情的閣員還以為他把敘利亞錯說成伊拉克了。

6月7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