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37年>> 7月11日

美國作曲家格什溫逝世。

1937年7月11日

1937年7月11日美國作曲家格什溫逝世。_歷史上的今天
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 (George Gershwin,1898-1937),美國著名作曲家。
  喬治·格什溫於1898年9月6日出生在紐約市布魯克林。他的父母親是俄國猶太人,19世紀九十年代從俄國移民到美國。父母都是商人,格什溫在這箇中產階級家庭從小過著舒心的生活。格什溫一家的居住點社區環境不夠好,街道狹窄,人口稠密嘈雜,開車叫賣的商販隨處可見。上國小的時候,格什溫的學習成績並不好,他雖聰明好動,卻不喜歡用功,但是喜歡音樂。格什溫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他的哥哥埃拉·格什溫(Ira Gershwin,1896-1983)後來也成為一名優秀的歌詞作家,曾經同弟弟喬治·格什溫合作,為喬治的音樂創作寫過很多優秀的歌詞。喬治·格什溫對音樂有著特殊的天賦,12歲時,他就能把聽到的曲調在鄰居家的鋼琴上重新彈奏出來。他的母親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學習音樂,就為他們買了一架鋼琴,母親原本是讓喬治·格什溫的哥哥埃拉學習鋼琴的,可是最終喬治演奏鋼琴的天賦大大超過了哥哥。喬治一開始跟著鄰居家以為業餘鋼琴女教師學習,經過兩年的練習,喬治鋼琴演奏進步飛快,那女老師教不了他了,就又介紹格什溫跟隨鋼琴家查理·海姆彼策(C. Hambitzer,1855-1918)學習。海姆彼策是一位經過嚴格的古典音樂訓練的鋼琴家,對格什溫鋼琴演奏影響很大,在海姆彼策指導下,格什溫得到了系統的訓練,學會了許多古典作曲家的鋼琴曲,而且對包括德彪西和拉威爾在內的法國印象派作曲家的作品以及浪漫派大師蕭邦和李斯特的鋼琴曲都有深入的研究。在這個時期,格什溫在“紐約商業中學”上學,但是他的學習成績並不好,在學校里,唯獨讓格什溫感到快樂的事情就是每天早上當學生們集合的時候,被學校選定為給集合的學生奏樂彈鋼琴。
  1913年夏天,14歲的格什溫開始自食其力,到他父親在紐約開的一家連鎖飯店打工。他不僅在父親的飯店幹活,還忙裡偷閒在一個旅遊景點找到彈鋼琴的臨時工作,雖然一星期只有5美元報酬,掙的錢少的可憐,但是格什溫還是非常喜歡去做演奏鋼琴的工作。1914年,格什溫15歲了,他還沒畢業就離開了學校,決定到紐約第28西大街的叮碎巷去找一份與音樂相關的工作,他在一家叫“萊米克”音樂出版公司(Jerome H.Rcmick & Company)做推銷音樂歌譜的“鋼琴敲擊手”,即每天在鋼琴上為前來買樂譜的顧客沒完沒了的是走樂譜。這家公司在叮碎巷很有名望,格什溫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坐在狹窄的琴房裡工作八到十個小時,應顧客的要求,彈奏各種流行歌曲和樂曲。格什溫在叮碎巷彈鋼琴賺錢並不多,但是他還是十分喜歡這個工作,因為在這裡他有機會在實踐中提高彈鋼琴的水平,進一步提高了自己演奏上的視奏能力。每天來光顧公司的顧客,他們大多數都是音樂門外漢,當中有很多人根本不認識樂譜,有的甚至五音不全。但這些顧客選中了他們喜歡的流行歌曲的時候,格什溫就得提這些顧客在鋼琴上彈奏這些樂譜以討他們的歡心,這樣活頁歌譜才能賣得出去。許多顧客就是在聽到格什溫美妙動聽的鋼琴演奏後情不自禁的歌性大發的。但是由於這些音樂門外漢唱歌跑調,即使有時能夠找到音高也還是唱不準音,所以他們的演唱聲調極其難聽,很難讓格什溫這樣一個經過音樂訓練的鋼琴師忍受這種尷尬場面。每當這種情況發生的時候,格什溫就必須隨時準備為這些饒有興趣的顧客的演唱機智的即興發揮伴奏,從變調、轉調、到不厭其煩地反覆變化伴奏等來彌補顧客五音不全的不足。格什溫嫻熟的彈奏技巧位客戶彈奏任何一首曲子都是那么的有聲有色,即興伴奏發揮的如此輕鬆、得心應手,不但讓他的顧客十分滿意,就連他的同事們也對格什溫的精湛琴藝十分佩服。
  1917年,格什溫離開了“萊克米”音樂出版公司闖入百老匯演藝圈子,在那裡他為音樂劇演出劇團的排練彈伴奏。在新的環境裡,格什溫又接觸了一些高水平的演藝人員,他們的音樂演唱給他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鋼琴伴奏機會,而且格什溫還需要不斷根據複雜的演唱段落配置相應的伴奏織體,這倒使得格什溫的音樂創作經驗更加豐富。在這個時期,格什溫仍然與他的鋼琴老師查理·海姆彼策保持聯繫,還經常求教於這位要求嚴格而又心地善良的鋼琴老師,從這位老師那裡繼續學習鋼琴。1918年,曾經對格什溫學習鋼琴起過重要作用,也是格什溫最尊敬的鋼琴老師海姆彼策去世了。之後,格什溫又拜作曲家和小提琴家愛德華·吉萊伊(Edward Kilenyi,1884-1968)為師學習和聲、作曲和音樂理論。1918年,格什溫在百老匯為音樂劇彈鋼琴伴奏期間出版了幾首流行歌曲,在百老匯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這是,百老匯一個名氣很大的演出劇團老闆,同時也是音樂出版商的馬克斯·德里夫斯(Max Dreyfus,1874-1964)對格什溫的音樂才華很感興趣,他以每星期付35美元報酬的條件希望格什溫來為他的劇團創作流行音樂。1918年,格什溫創作了他的第一部音樂劇音樂《啦啦露西爾》(La La Lucille),1919年該劇在百老匯上演引起轟動,整個夏天這個音樂劇連續上演了一百多場,這時的格什溫已經在叮碎巷和百老匯創作圈子裡小有名氣了。
  從1919年嘁,格什溫的音樂創作開始走向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寫的歌曲和音樂劇音樂受到人們的青睞。這一年,格什溫創作的歌曲《斯瓦尼》(Swance)在全國打響,僅1920年一年格什溫就從這支歌曲中獲得一萬多美元的稿費,這在當時來講,確實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在後來幾年裡,格什溫繼續寫作百老匯音樂劇音樂,同時他也創作一些流行歌曲和電影音樂。這個時期,格什溫創作的音樂劇音樂中有許多歌曲廣為流傳,特別是像《走向天堂》(Stairway to Paradise,1922)和《有人愛著我》(Somebody Loves Me,1924)已經成為流行歌曲中的經典。1922年格什溫寫的爵士樂歌劇《藍色星期一》(Blue Monday)後來改名為《第135大街》(135 Street),在紐約百老匯上演後很快流傳開來,再一次顯示了他在音樂創作上的才能。
  雖然格什溫的音樂創作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但是他仍然想尋找更好的老師來進一步學習、完善自己的作曲技法,二十年代中期,他又在作曲家魯賓·古德馬克(Rubin Goldmark,1872-1936)門下學習對位、和聲和配器。1927年,當格什溫在巴黎見到法國著名女作曲教師布朗熱的時候,格什溫向布朗熱表示希望能夠跟他學習作曲,但是布朗熱拒絕了格什溫的要求,說“我教不了你。”顯然這位曾經幫助過許多有才華的美國作曲家建立起自己風格的老師認為,格什溫的作曲風格已經發展得非常好,她已無法對這位已經成功的著名作曲家做出更多的幫助了。
  進入三十年代,格什溫的創作熱情激發他投向了更多的音樂劇創作,三部成功的音樂劇音樂讓這位作曲家在美國樹立起了自己作為一名專業作曲家的聲望。1930年,他重新修訂了音樂劇音樂《奏響樂隊》(Strike up the band)、《瘋狂少女》(Girll Crazy,1930)以及獲普利茲音樂大獎的《我為你歌唱》(Of Three I sing,1931)。格什溫不僅在流行歌曲、音樂劇和器樂作品中展示了非凡的才華,而且他的歌劇音樂也表現出獨具匠心的器樂創作表現力,這在1925年他為輕歌劇《愛的歌唱》(Song of the Flame)創作的音樂等作品中可以得到例證。到1930年,格什溫為音樂喜劇、諷刺歌舞劇、輕歌劇創作的音樂已經達25部之多。
  格什溫一生還創作了大量的歌曲,聲樂作品在他的音樂曲目中占有很大分量,這主要包括他在叮碎巷工作時期寫的流行歌曲、電影插曲和歌劇、音樂劇歌曲。它的重要作品還包括為歌詞譜曲的《當你需要他們,你得不到他們,可當你已經得到,你又不想要他們》(When you want’em ,you can’t get’em , when you’wu got’em , you don’t want’em,1916)、《從現在起》(From Now On,1919)、《長夜情思》(On My Mind the Whole Night Long,1920)、《我也同樣》(So Am I,1925)、弦樂四重奏《搖籃曲》(Lullaby,1920)、音樂劇《陽光搖曳》(sunshine Trail,1923)、音樂劇《我們跳舞么?》(Shall We Dance?1937)、管弦樂曲包括1924年寫的《藍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鋼琴與樂隊《F大調協奏曲》(Concerto in F,1925)、鋼琴與樂隊《第二狂想曲》(Second Rhapsody for Piano and Orchestra,1931)、《古巴序曲》(Cuba Overture,1932)。1934年,他根據自己的喜劇插曲《我找到了節奏》(I Got Rhythm)創作的同名鋼琴與管弦樂變奏曲、1935年創作的《伯基與貝絲》(Porgy and Bess)、1936年根據《伯基與貝絲》改變的組曲《貓魚街》(Catfish Row)。
  當格什溫正處在創作高峰時期,他不幸患上了腦瘤未能治癒,於1937年去世,年僅39歲。

7月1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