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揆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人?

 李揆,字端卿,滎陽(今河南滎陽)人,生於公元711年,卒於公元784年,享年七十四,謚曰恭。李揆出名主要是在唐肅宗時期,因為肅宗對其的稱讚。據史書以及《李逵傳》對他的記載,可以看出李揆是一個風姿優雅,舉止溫文,容貌出色的男子,一舉一動之間都能吸引不少人。

 

李揆是誰?他是哪個朝代的人?舊唐書《李揆傳》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揆美風儀,善奏對,每有敷陳,皆符獻替。肅宗賞嘆之,嘗謂揆曰:“卿門地、人物、文章,皆當代所推。故近人稱為三絕”。開元末進士,出身名門望族,是唐朝肅宗、代宗、德宗年間的禮部侍郎、尚書,世稱唐第一人士。

 

雖說我們不知道李揆這個人,但是在民間,尤其是隴南地區,他就出名多了,武都漢王大平山尚爺廟碑記載:唐代名人、禮部尚書李揆在平定西番之亂後,退居隴南武都郡舊城裡,去世後安葬在武都大平山,其母被誥封為九天聖母。榮譽很高,而且,李揆的祠堂現在於大平山村恢復,在隴西、敦煌、武威和隴南的許多地方有他的塑像,民間紀念活動形式接近於關公、岳飛。他在地區的聲望可不比張說之類的低,在多個地區能有其塑像,這是在歷史上的文官中很少見的。

 

李揆的奏對出名主要在對抗李輔國一事上,當時京城很多盜賊,很猖獗,甚至直接劫財之後將人殺了放在溝渠中,李輔國藉此機會,上奏向皇帝要羽林騎士五百人來巡查京城,抑制猖獗的盜賊,實則是想漸漸蠶食控制羽林軍。李揆知道後,直接上奏皇帝:”昔西漢以南北軍相攝,故周勃因南軍入北軍,遂安劉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區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變,將何以制之?“皇帝聽了之後也覺得有道理,就把李輔國的建議給駁回了。

 

但是李揆的官路也走得不順暢,決事獻替,雖甚博辨,性銳於名利,深為物議所非。他本人雖然政治才能不錯,但是非常喜愛於追求名利。當時他的兄長有威望有名聲,滯留在一個閒散的位置上,作為弟弟的李揆竟不加以引薦,這讓他的美名蒙上了一層污點。人長得雖好,卻太在意名利了。當時與他同列宰相的人——呂諲,這個人雖然地位名望比不上李揆,但是處理政事的能力卻比他高,之後呂諲被貶,但是在被貶之地聲望漸起,李揆怕他再回來做宰相,就直接捏造呂諲的過失,可惜,這些東西是能隨意捏造的嗎?假證據比不上真證據啊,況且皇帝還沒有真的寵愛他到閉目塞聽的地步,於是喜聞樂見地被貶官了。

 

元載也恨他,當初有人給李揆推薦元載,但是李揆卻以”風采出眾的賢士不被任用,而貧賤窮酸的小人卻來求取官職“為由回絕了。李揆相位被貶,元載也就抓住了機會,讓李揆做秘書監,去江淮養病,至此,李揆的俸祿也沒了,家境貧乏,老少百餘口,靠著乞討維持生活,到處漂流,長達十五年。

 

德宗時期,宰相為盧杞,這個人長得很醜,但是口才好,經常能說動皇帝,陷害忠良,對於李揆這種自恃清高的人尤其討厭。有一次,盧杞直接上奏德宗,讓李揆去番邦簽訂盟約,李揆以”年老多病,怕路途遙遠,恐難達成使命“為由拒絕,盧杞聽到這么說,眼睛滴溜一轉,說:”出使番邦一定要挑選熟悉政務、善於應對的大臣,此事非李尚書不可,如果以李尚書如此年紀還肯為明廷出使番邦,那么朝中這些比李尚書年輕的,誰敢不為朝廷效命呢?“一句話把德宗說得很是動心,既誇了李揆,又迫使他不得不出行。

 

李揆經歷一番舟車勞頓之後,到達了番邦,番王問:”聽說貴國有位人稱大唐第一的李揆,可是閣下么?“李揆怕番王會藉故強行挽留,就騙番王說:”那個李揆怎么肯來呢?“由此躲過了番王的刁難。所以說啊,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李揆本人出色的確出色,但是沒有一個強硬的靠山,就必須得低調做人,伴君如伴虎,官場複雜,李揆的情商完全不夠。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