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93年>> 7月17日

京昆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去世

1993年7月17日

1993年7月17日京昆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去世_歷史上的今天
俞振飛

京劇、崑曲表演藝術家,工小生。名遠威,字滌盫,號箴非,原籍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生於蘇州義巷。出生在崑曲世家,父俞粟廬為著名崑曲唱家,自成“俞派”。俞振飛的妻子俞振飛書法作品為京劇旦角演員言慧珠。誕辰:1902年7月15日,光緒二十八年(壬寅)六月十一日;1993年7月17日(農曆癸酉年五月廿八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藝術經歷
  6歲從父習曲,14歲業餘登台,演小生;先後拜沈錫卿、沈月泉等名師學藝,能崑曲戲200餘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學演京劇,先從李智先習老生,不久即改學小生,得蔣硯香傳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23年程硯秋赴滬演出,特邀其合作頗獲好評。1931年,俞振飛在暨南大學擔任講師,經程硯秋要求,乃辭去講師職務,赴北京參加演出。復拜入程繼先門下,學京劇小生。1934年正式轉為秋聲社專業小生演員,受到程繼先的悉心指教。在程硯秋的新編劇目中,俞振飛塑造了許多生動的藝術形象。他演《紅拂傳》的李靖、《梅妃》的唐玄宗、《春閨夢》的王恢等角色,都有新的創造。30年代以來先後與程硯秋、梅蘭芳、馬連良、張君秋等合作。與程硯秋合作六年間,譽滿京、津、滬、寧、渝等各大城市。1941年應聘赴滬,後定居上海。40年代末到香港演出,1955年返北京。還曾與周信芳、黃桂秋、章遏雲、新艷秋、李玉茹、童芷苓、吳素秋等諸多名家同台合作。
  1948年與張君秋合拍了《玉堂春》彩色影片,1955年和1959年與梅蘭芳先後又拍攝了《斷橋》和《遊園驚夢》的彩色藝術影片。
著作情況
  並著有《俞振飛藝術論集》、《振飛曲譜》等行世。
任職及所獲榮譽
  俞振飛1957年曾任上海市戲曲學校校長、上海崑劇團團長、上海京劇院院長和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部於“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時,為他頒發了獎狀。1988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授予他“文學博士”的榮譽學位。
藝術傳人
  他的學生有百餘人,蔡正仁、岳美緹等頗得俞氏真傳。
藝術特色
  俞振飛天賦佳嗓,唱曲時注重“字、音、氣、節”,創造了講究聲律、韻味的唱法,發展了“俞派”唱法。對京劇小生的唱法、念白、咬字、用氣、運嗓,都有獨特的追求,形成儒雅、秀逸,富於書卷氣的表演風格。他精通詩詞書畫,擅長吹笛,在笛風、指法、隨腔運氣方面有很高造詣。
  俞振飛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現儒雅清新的風格最為突出,被稱為“儒雅巾生”。
代表劇目
  他擅長演出的劇目,崑曲有《牡丹亭》、《長生殿》、《太白醉寫》、《牆頭馬上》、《遊園驚夢》、《琴挑》、《斷橋》等等;京劇有《群英會》、《奇雙會》、《玉堂春》、《春秋配》、《監酒令》等。
活動年表
  1931年8月,農曆辛未年:程艷秋首演《春閨夢》
  程艷秋於北京中和園首演《春閨夢》。程艷秋飾張氏,俞振飛飾王恢,哈寶山飾曹襄,吳富琴飾李氏,文亮臣飾劉氏,蘇連漢飾趙克媽,曹二庚飾李信,李四廣飾孫氏,侯喜瑞飾公孫瓚,慈少泉飾丫鬟。
  1933年5月,農曆癸酉年:程硯秋二次重組鳴和社
  程硯秋第二次重組鳴和社,蓋因1932年1月1日硯秋赴歐洲考察戲曲音樂,旅歐遊學逾一年又六個月,返北平後即著手重組。除恢復1930年原班外,先後邀請趙桐柵、李多奎、俞振飛(1934年9月)、鍾喜久、鐘鳴岐、陳麗芳(1935年1月),又以劉盛蓮易趙桐柵(1935年3月),以琴師周長華、任志林易穆鐵芬,以鼓師白登雲易杭子和(1934年9月),另請劉連榮、譚富英、陳少霖加入,而使“鳴和社“名角匯集,保證了硯秋能夠連連排演新劇。
  1933年12月20日,農曆癸酉年十一月初四日:新漢口大舞台開台
  新的漢口大舞台竣工,第一期承租人是章遏雲。1933年12月20日漢口大舞台開台,章遏雲親自領銜出演。演出《雷鋒塔》、《棋盤山》、《乾坤福壽鏡》等王派本門戲,還有程派的《文姬歸漢》,梅派的《霸王別姬》。
  同台的老生王又宸,章遏雲和他合作演《紅鬃烈馬》、《樊梨花西征》(《女斬子》)、《鸝珠夢》等,互相增光生色。和章遏雲配戲的小生,前半個月是下海不久的俞振飛,合演了《販馬記》、全本《雷鋒塔》、《棋盤山》;後半個月是姜妙香,合演了《八本雁門關》等。年僅14歲的張雲溪也參加了演出,受到觀眾重視和好評。最高票價二元四角。
  1935年4月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李多奎外,新增小生俞振飛。
  當時漢口市戲劇審查委員會規定,要先登記辦證,然後才準上演。又因程硯秋缺少便裝照片,刁難不給辦證。程硯秋過江去武昌謁見了行轅主任張學良和省主席張群,又親自去戲審會拜客,這樣才獲準於4月11日先上演後補發登記證。
  在程硯秋下榻的東方旅館,有某報記者請他題字。有位本地的“聞人”在旁插嘴說:“就題‘受寵若驚’這四個字吧!”程硯秋正色說:“我並沒有驚啊!”於是提筆書寫“戲有益”三字。語云:“勤有功,戲(玩耍,一作嬉)無益”。程硯秋把“無”字換了個“有”字,強調戲曲的移風易俗教育作用,為戲曲藝人爭取社會地位。
  1935年4月11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九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第一天打炮戲為《玉堂春》。
  1935年4月1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初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第二天打炮戲為全本《柳迎春》。
  1935年4月13日,農曆乙亥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第三天打炮戲為全本《碧玉簪》。
  1935年4月22日,農曆乙亥年三月二十日:程硯秋三次赴武漢演出最後一天
  程硯秋率鳴和社三次赴武漢演出。主要配角除貫大元、侯喜瑞外,新增小生俞振飛。本日期滿,共演12天。最後三天為滿足觀眾要求加售站票。
  此後鳴和社赴湖南演出。6月,由湖南北返路過武漢,新市場大舞台挽留了5天。
  1937年2月4日,農曆丙子年十二月廿三日: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
  吳泰勛為其母五旬壽誕舉辦堂會戲,余叔岩、程硯秋、侯喜瑞、俞振飛、吳彥蘅等名伶都參加演出,是晚余叔岩演《托兆碰碑》,唱做念打不減當年,特別是後場幾個軟刀花及碰碑之身段,無處不美觀。工夫之深,足以超越儕輩。
  1937年4月9日,農曆丁丑年二月廿八日:程硯秋在上海首演《費宮人》
  程硯秋於上海黃金大戲院首演《費宮人》。程硯秋飾費貞娥,俞振飛飾崇禎帝,侯喜瑞飾李闖,鍾喜久飾李過,吳富琴飾公主。
  1937年4月21日,農曆丁丑年三月十一日:程硯秋組秋聲社
  程硯秋組秋聲社,社長吳富琴。程硯秋與王少樓並掛頭牌,成員有曹二庚、慈瑞泉、李四廣、侯喜瑞、程繼先、鮑吉祥、哈寶山、李多奎、蘇連漢、鍾喜久、鐘鳴岐、扎金奎、俞振飛、劉永利、張蝶芬;司鼓白登雲,琴師周長華、任志林,大鑼高文誠,舞台監督高登甲。不久崑曲音樂家韓子和亦加入,俞振飛八月份脫離返滬由顧珏蓀易之。張春彥代鮑吉祥和哈寶山,慈瑞泉年邁以慈少泉繼之,以孫甫亭代已故老旦文亮臣;當年新搭入的有葉盛茂、李克昌。
  編劇事宜雖由金仲蓀先生統籌,由於金主持中華戲校、戲曲研究所和《劇學月刊》常務,勢難分身,遂先後延聘杜穎陶、陳墨香,特別是翁偶虹先生參與新劇的編撰工作。
  1941年9月,農曆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與楊寶森並掛頭牌,其他主要合作者有姜妙香、俞振飛、芙蓉草、劉連榮、艾世菊等,楊寶忠亦參加為楊寶森操琴。這期演出自10月1日起,至11月13日止,一個半月。於11月返京。
  1943年8月,農曆癸未年:寶華社二次赴滬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於黃金大戲院。本次分兩期,第一期自8月11日起至9月20日,先與李玉茹等同台;第二期與章遏雲再度合作。這兩期其他演員基本相同,有芙蓉草、俞振飛、袁世海、高盛麟、婁振奎、高德松、哈寶山、艾世菊、孫盛武、劉斌昆、李盛泉等。
  1943年8月11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十一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一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楊寶森,李玉茹,芙蓉草,俞振飛)
  1943年8月12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十二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楊寶森,李玉茹,芙蓉草,俞振飛)
  1943年8月13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十三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擊鼓罵曹》(楊寶森,婁振奎)
  《拾玉鐲》接《法門寺》(楊寶森飾趙廉,李玉茹飾孫玉姣、宋巧姣,俞振飛飾傅朋,孫盛武飾前劉媒婆,艾世菊飾賈桂,袁世海飾劉瑾,哈寶山飾宋國士,芙蓉草飾後劉媒婆,劉斌昆飾劉公道)
  1943年8月27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廿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七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演出全部《楊家將》,包括:金沙灘、雙龍會、雙被擒、雙招親、兩狼山、盼救兵、芭蕉樹、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狀、雁門關、打御史、清官冊、調寇準、南清宮、審潘洪。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後寇準,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後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後潘洪
  1943年8月28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廿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八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楊家將》。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後寇準,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後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後潘洪
  1943年8月31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初一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一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一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狀元譜》(楊寶森,俞振飛)
  《捉放曹》(楊寶森,婁振奎,哈寶山)
  1943年9月8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初九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九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演出全部《楊家將》,包括:金沙灘、雙龍會、雙被擒、雙招親、兩狼山、盼救兵、芭蕉樹、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狀、雁門關、打御史、清官冊、調寇準、南清宮、審潘洪。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後寇準,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後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後潘洪
  1943年9月9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初十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楊家將》。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後寇準,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後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後潘洪
  1943年9月16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十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七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七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演出全部《楊家將》,包括:金沙灘、雙龍會、雙被擒、雙招親、兩狼山、盼救兵、芭蕉樹、射七郎、李陵碑、告御狀、雁門關、打御史、清官冊、調寇準、南清宮、審潘洪。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後寇準,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後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後潘洪
  1943年9月17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十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八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十八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接演前日之全部《楊家將》。其中楊寶森飾前楊令公後寇準,高盛麟飾前楊七郎,李玉茹飾鐵鏡公主,芙蓉草飾蕭太后,婁振奎飾後楊七郎,哈寶山飾楊六郎,俞振飛飾八賢王,孫盛武飾馬牌子,袁世海飾後潘洪
  1943年9月20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廿一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四十一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四十一天,即與李玉茹合作的第一期最後一天,演於黃金大戲院。此後休息一周。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楊寶森,李玉茹,芙蓉草,俞振飛)
  1943年9月30日,農曆癸未年九月初二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五十一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十一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紅鬃烈馬》(楊寶森,章遏雲,俞振飛,芙蓉草,艾世菊)
  1943年10月20日,農曆癸未年九月廿二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七十一天
  楊寶森帶領寶華社二次赴上海演出第七十一天,演於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打侄上墳》(楊寶森,俞振飛,茹富蕙)
  《瓊林宴》(楊寶森,王泉奎,茹富蕙,艾世菊)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
  本年秋至次年夏,程硯秋先應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邀,率秋聲社赴滬演於中國大戲院。演畢,又應王準臣先生之請續演營業戲兩期共六十六天於天蟾大舞台,第一期與譚富英先生合作,加入葉盛蘭、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與李少春、俞振飛、芙蓉草合作,陣容齊整,名角雲集。硯秋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創演的全部本戲如《賺文娟》、《花舫緣》等,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戲《費宮人》、《鎖麟囊》、《女兒心》等一一展示於舞台,甚至連多年未曾露演的別具風格的傳統老戲如《玉堂春》、《罵殿》、《桑園會》、《御碑亭》、《弓硯緣》、《汾河灣》等都演了,可以說是程派藝術的一次總檢閱和總結性質的演出,獲得空前的成功。
  1946年11月,農曆丙戌年: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楊寶森隨梅蘭芳劇團演於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並列,雙掛頭牌。其他主要演員還有蕭長華、姜妙香、俞振飛、劉連榮、芙蓉草、楊盛春、王泉奎、哈寶山、何潤初、劉斌昆、葉盛茂、韓金奎等。演出自11月2日起,至次年1月8日,期間12月24至28日因梅蘭芳赴京參加演劇,停演。
  1946年11月16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廿三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十五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十五天,演於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並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狀元譜》(楊寶森飾陳伯愚,俞振飛飾陳大官)
  1946年12月2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初九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一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一天,演於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並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八大錘》(車輪大戰、斷臂說書)(楊寶森飾王佐,楊盛春飾前陸文龍,俞振飛飾後陸文龍,劉連榮飾兀朮)
  1947年10月,農曆丁亥年: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楊寶森隨梅蘭芳劇團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其他主要演員還有蕭長華、姜妙香、俞振飛、錢寶森、魏蓮芳、楊盛春、王泉奎、哈寶山、李多奎、吳富琴、李盛泉、茹富蕙等。演出自10月2日起,至12月4日,期間10月28至30日因梅蘭芳患感冒,遵醫囑,停演三天。
  1947年10月6日,農曆丁亥年八月廿二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五天
  楊寶森二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五天,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梅蘭芳飾王寶釧,楊寶森飾薛平貴,俞振飛飾高思繼,魏蓮芳飾代戰公主)
  1947年10月22日,農曆丁亥年九月初九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二十一天
  楊寶森二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二十一天,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梅蘭芳飾王寶釧,楊寶森飾薛平貴,俞振飛飾高思繼,魏蓮芳飾代戰公主)
  1947年11月2日,農曆丁亥年九月二十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二天
  楊寶森二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二天,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日場
  《瓊林宴》
  夜場
  《狀元譜》(楊寶森,俞振飛,茹富蕙)
  1948年4月11日,農曆戊子年三月初三日:楊寶森三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八天
  楊寶森三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八天,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三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八大錘》(楊寶森飾王佐,高盛麟飾前陸文龍,俞振飛飾後陸文龍,高雪樵飾岳雲,李盛泉飾乳娘,王泉奎飾兀朮,王元芳飾岳飛)
  1948年5月1日,農曆戊子年三月廿三日:楊寶森三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二十八天
  楊寶森三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二十八天,演於上海天蟾舞台,此為楊第三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狀元譜》(楊寶森,俞振飛,李盛泉,賈松齡)
  1956年1月10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廿八日:中央領導於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劇場觀看京劇
  毛澤東等中央領導於上海中蘇友好大廈劇場觀看京劇。
  演出劇目
  《打漁殺家》(周信芳,童芷苓)
  《斷橋》(李玉茹,俞振飛)
  《泗州城》(張美娟)
  《小放牛》(趙國幀,孫正陽)
  1958年4月20日,農曆戊戌年三月初二日:中國戲曲歌舞團出訪歐洲
  言慧珠、俞振飛、李玉茹、張美娟等參加中國戲曲歌舞團出訪英國、法國、比利時、盧森堡、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瑞士等國,10月回國。
  1959年7月,農曆己亥年:上海舉行各劇種流派觀摩大會串
  7月至8月上海舉行各劇種流派觀摩大會串,7月9日、7月10日,京崑劇大會串在人民大舞台舉行,周信芳、蓋叫天、俞振飛、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紀玉良、王正屏等參加演出。周演出劇目為《義責王魁》、《徐策跑城》等。
  1960年1月21日,農曆己亥年十二月廿三日:彩色戲曲電影《遊園驚夢》拍攝完成
  彩色戲曲電影《遊園驚夢》拍攝完成,梅蘭芳、俞振飛、言慧珠主演
  1961年6月,農曆辛丑年:上海市京昆傳統劇目會串
  上海市京昆傳統劇目會串,周信芳與俞振飛合作演出《群英會》、《打侄上墳》等戲。
  1961年6月13日,農曆辛丑年五月初一日:上海市京昆傳統劇目會串舉行
  6月13日至6月18日,上海市京昆傳統劇目會串舉行,主要演出建國後較少上演或從未上演的劇目,其中有周信芳、俞振飛的《群借華》和《打侄上墳》,童芷苓、孫正陽的《十八扯》,趙文奎、童祥苓的《五台山》,小王桂卿的《雅觀樓》等。新華、新民、黃浦三個京劇團分別演出《金錢豹》、《盤絲洞》、《十八羅漢斗大鵬》、《別宮祭江》、《金雁橋》、《周仁獻嫂》、《武文華》、《馬前潑水》、《斬經堂》、二本《俠義江湖》等,上海京劇院二團演出《兩將軍》、《盜銀壺》、頭二本《虹霓關》等劇。
  1961年7月17日,農曆辛丑年六月初五日:周恩來、陳毅觀看京劇《楊門女將》
  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在友誼電影院觀看了上海市戲曲學校京昆實驗劇團準備赴港演出的劇目《楊門女將》。周總理指示邀請上海文藝界著名人士看戲、座談,並指出由俞振飛、李玉茹、張美娟等組成藝術指導小組,加工提高藝術質量。
  1961年12月21日,農曆辛丑年十一月十四日:上海青年京劇團1961年赴香港訪問演出
  以上海青年京崑劇團為基礎組成的上海青年京劇團赴香港訪問演出。劇目有《白蛇傳》、《楊門女將》、《斷橋》、《販馬記》等,主要演員李炳淑、楊春霞、孫花滿、齊淑芳、蔡正仁、蔣英鶴等。藝術指導俞振飛、言慧珠也應邀參加演出。這是建國後上海青年京劇演員首次赴港亮相,演出獲得很大成功。
  1962年3月5日,農曆壬寅年正月廿九日:高盛麟1962年赴京交流演出首演
  由中央文化部主持,以武漢高盛麟和北京張君秋兩人為主,各帶一個演出小組進行了一次難得的交流演出,當時《人民日報》在報導中將這種演出形式稱之為“走馬換將”。
  本日高盛麟在北京工人俱樂部首演。頭三場打泡戲為《挑華車》、《一箭仇》、《走麥城》,顯示其集楊派、蓋、麒於一身獨特藝術風格。半個多月後又在北京展覽劇場演出。
  首日演出劇目
  《連升店》(郭元祥,徐韻昌)
  《三擊掌》(李世濟,馬盛龍)
  《牛皋下書》(張洪祥,陳鴻均)
  《挑華車》(高盛麟)
  首演當天,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徐光霄、徐平羽,北京文化局長張夢庚,中國戲校長蕭長華以及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張君秋、俞振飛、言慧珠、李多奎以及崔嵬、阿甲等50多位著名藝術家、評論家到場觀看並在演出圓滿結束後上台熱烈祝賀演出成功。之後,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彭真等中央首長先後或分別多次觀看了高的演出。
  1964年6月5日,農曆甲辰年四月廿五日: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式及第一輪演出舉行
  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文化部副部長齊燕銘主持會議,文化部部長茅盾致開幕詞,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致賀詞,周信芳擔任大會顧問並在開幕式上作了發言。首都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戲曲工作者5000多人出席。會演分六輪同時在人民劇場、民族文化宮、北京市工人俱樂部、天橋劇場、二七劇場進行。其中中國戲曲學校實驗劇團的兩部新戲《紅旗譜》和《朝陽溝》被無端“槍斃”。
  其中上海演出團團長張春橋,副團長李太成、周信芳、俞振飛。
  當日至6月10日,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第一輪演出在北京舉行。劇目有:上海演出團演出《智取威虎山》,哈爾濱京劇團演出《革命自有後來人》,北京市實驗京劇團演出《箭桿河邊》,山東省演出團演出《奇襲白虎團》,北京京劇團演出《蘆盪火種》。
  1979年1月21日,農曆戊午年十二月廿三日:童芷苓、俞振飛、劉斌昆文革後首次重返舞台合作演出
  上海京劇一團在人民劇場演出《金玉奴》。童芷苓、俞振飛、劉斌昆主演。這是他們三人在文化大革命後首次重返舞台合作演出。演出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1980年,農曆庚申年:武漢江夏劇院落成
  原武漢京劇院(大舞台)因年久重修,歷時近兩年落成,慶祝新劇場演出的名家雲集,如張君秋、俞振飛、李薔華、童芷苓、關正明、孫正陽、李慧芳等人士參加。
  三天演出主要劇目(不分先後)
  全部《法門寺》(童芷苓,關正明,孫正陽)
  全部《穆桂英·轅門斬子》(李慧芳)
  《春秋配》(張君秋,俞振飛)
  《春閨夢》(李薔華,黃正勤)
  《打漁殺家》(童芷苓,關正明)
  李慧芳、董少英還在漢首演了《盜魂鈴》,李學四大名旦的唱腔唯妙唯俏,董則迎合武漢觀眾,學楚劇名家李雅樵的《打金枝》唱腔,因為新穎,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1980年4月15日,農曆庚申年三月初一日: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舉行
  4月15日至4月19日,俞振飛演劇生活六十年紀念活動在上海市舉行。文化部向俞振飛頒發獎狀。俞振飛表演了崑劇《太白醉寫》,與張君秋合演了《奇雙會·寫狀》。上海京劇團、上海市戲曲學校部分人員參加演出。
  1980年5月6日,農曆庚申年三月廿二日:張君秋1980年赴滬舉行藝術交流演出
  本日起張君秋在上海勞動劇場舉行藝術交流演出,劇目有《龍鳳呈祥》、《春秋配》等,俞振飛、童芷苓、言少朋、李薔華、張文涓、張學津、王正屏、李松年等參加演出。
  1981年11月18日,農曆辛酉年十月廿二日:上海京劇院恢復建制
  上海京劇院恢復建制。俞振飛任院長。
  1984年11月,農曆甲子年:馬博敏任上海京劇院常務副院長
  上海京劇院調整領導班子,俞振飛任名譽院長,馬博敏任常務副院長並主持日常工作。
  1989年1月21日,農曆戊辰年十二月十四日:京劇《曹操與楊修》座談、討論活動舉行
  1月21日至1月23日,中國戲曲學會、《人民日報》、文化部藝術局、上海市文化局聯合邀請一批北京專家專程來滬觀看《曹操與楊修》,並進行座談、討論,開展研究活動。
  參加這次活動的有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人民日報》副總編范榮康、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劉厚生、趙尋,中國戲曲學院院長俞琳,中國戲曲學會秘書長龔和德,以及北京和上海的專家阿甲、王元化、袁雪芬、俞振飛、黃佐臨、陳恭敏、余秋雨等。
  1989年10月12日,農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揭曉
  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中國唱片出版事業40周年,在北京隆重舉行第一屆中國金唱片獎。共設2個獎項,88個單位和個人獲獎。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演員
  梅蘭芳、裘盛戎、馬連良、周信芳、程硯秋、張君秋、李世濟、童芷苓、方榮翔、李維康、俞振飛、新鳳霞、常香玉、郎鹹芬、紅線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蘭、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陳書舫、競華、筱文艷、嚴鳳英、侯寶林、馬季、高元鈞、駱玉笙、蔣月泉
  獲獎的戲曲曲藝類單位
  無錫市錫劇團、吉林省民間藝術團、西安易俗社
  1990年3月10日,農曆庚午年二月十四日:上海京劇界為第十一屆亞運會義演清唱
  俞振飛、遲世恭、汪正華、王正屏、李炳淑、李麗芳、李薔華、張南雲、夏慧華、艾世菊、王夢雲、馬博敏、言興朋在人民大舞台參加第十一屆亞運會義演清唱。
  1991年4月8日,農曆辛未年二月廿四日:俞振飛舞台生活70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俞振飛舞台生活70周年紀念大會在上海商城劇院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寫來題詞。其後舉行四天俞派藝術研討會。俞門弟子在人民大舞台演出了《監酒令》、《拜月記》、《奇雙會》等,俞振飛參演《奇雙會·團圓》,這是他最後一次登台。

7月17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