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562年>> 7月25日

加藤清正,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武將和大名。

1562年7月25日

1562年7月25日加藤清正,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武將和大名。_歷史上的今天
加藤清正

かとう きよまさ ,Katou Kiyomasa
  (1562年7月25日-1611年8月2日)
簡介
  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武將和大名,幼名虎之助,是初代熊本藩主。
  出生於尾張國中村。由於與羽柴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有血緣關係,故開始追隨秀吉。織田信長死後,其部將羽柴秀吉與柴田勝家為爭奪其勢力之主導權,在賤岳這個地方開戰,其中秀吉方有七人立下赫赫戰功,以“賤岳七本槍”著稱於世,加藤清正即為其中一人。1588年與小西行長受封,各分得九州肥後國的一半。
  在壬辰戰爭中,率軍至朝鮮,俘虜過朝鮮王子臨海君與順和君,也曾與小西行長共同擔任先鋒攻取全羅道,並在蔚山城成功抵擋明將楊鎬大軍的攻勢。
  由於與小西行長、石田三成等豐臣政權的文治派屢有摩擦,故在秀吉死後開始接近德川家康。1599年與福島正則、淺野幸長等人共謀殺害石田三成未遂。1600年關原之戰時,站在家康的東軍一方,留在九州牽制當地的西軍勢力。戰後論功行賞,獲得小西行長的領地,成為肥後52萬石的大名。1611年曾到京都二條城,為家康與豐臣秀吉之子秀賴進行斡旋。該年病死於肥後的主城熊本城,得年50。
  加藤清正以築城名家為世人所知,曾參與建築的包括熊本城、蔚山倭城、江戶城、名古屋城等等。並曾在領地內傾力進行治水工作。關原戰時他雖然站在東軍一方,但至死都對豐臣家忠誠,竭力希望能保住豐臣家。
  生平
  太閤豐臣秀吉的身邊從來就不缺乏能征慣戰的勇士和出謀劃策的智囊,但在日後顯赫一時並從根本上決定了豐臣家命運的也就是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四個人。在這四個人當中,加藤清正、福島正則二人是由秀吉養育成人的(確切的說是由夫人禰禰養育的)。石田三成和小西行長,則是獨具慧眼的秀吉破格拔擢的,他們對於秀吉的知遇之恩可謂莫齒難忘。可以這么說,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石田三成三個人的人生就是以秀吉的第一座居城--近江長濱城為起點的。
  1、名將成長的歲月
  加藤清正的家族可以被追溯至平安時代最偉大的攝關藤原道長。按照新井白石《藩翰譜》的說法:“·····御堂殿之御裔中納言之次男忠家之十代後、二郎清方之子因幡守清信居尾州犬山,屬齋藤道三,嘗與織田殿(信秀)戰,弒於陣。其子彈正清忠居同國愛知郡中村,三十八歲亡。遺三歲幼子,雲虎之助,即清正也。其母乃秀吉母之從姊妹·····”我們大可不必認真對待諸如“藤原北家道長流”之類的偽托之辭,但是其中有關加藤清正父、祖的事跡應該還是有所依據的。
  元龜元年(1570),九歲的加藤虎之助被他的母親伊都帶到了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的跟前,三十四歲的秀吉此時正準備隨主君信長出征越前朝倉氏。按照流行的說法,秀吉的母親奈加是伊都的親姐姐,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秀吉和清正都出生在尾張中村,他們的母親乃是同族的姐妹。
  天正元年(1573)織田信長對淺井長政發起了最後的進攻,八月,淺井長政在小谷城自刃身亡。戰後織田信長論功行賞,他把將淺井氏的舊領江北三郡交給羽柴秀吉治理。秀吉在琵琶湖畔構築長濱城作為自己的統治中心。秀吉發跡後,他的親戚、同鄉和舊識們紛紛前來投靠,他們當中凡是具有一技之長的都在秀吉這裡得到了重用。羽柴秀吉考慮到未來的需要,在長濱城收養了一批幼童,福島市松(正則)和比他小一歲的加藤虎之助(清正)是其中最出色的兩個。這些幼童被秀吉的夫人禰禰當成了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撫養長大,因而他們和禰禰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少年時代的加藤清正,師從秀吉的家臣兵法家冢原小傳次,清正具有習武的天賦,因而進步神速。通過平時的苦練和戰場的考驗,成年後清正成為秀吉陣中勇冠三軍的驍將。在清正擅長的諸多武藝當中,以槍術最為出神入化,清正所使的片鐮槍成為他日後名動天下的標誌。加藤清正身高六尺五寸,相當於一百七十厘米,可算是當時日本出類拔萃的偉丈夫。透過流傳後世的肖像畫,我們能夠真切的感受到加藤清正身上濃烈的武士氣質。
  石田三成來到長濱城大約在福島、加藤之後不久。小清正兩歲的三成乃當地豪族之子,此時正在秀吉領內的法華寺塔頭三珠院中修業。三成很快就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得到了秀吉的賞識。天正四年(1576)羽柴秀吉親手為加藤清正和石田三成元服。秀吉賜予清正的俸祿為一百七十石,略少於年長於他的福島正則,石田三成的俸祿不明。元服後的清正成為了真正的武士,他先被派到蜂須賀正勝和杉原家次那裡見習,不久以後成為秀吉本人的近習。
  和一般的戰國大名不同,秀吉原本只是一介村夫,靠著主公信長的賞識才得以出人頭地。因為沒有自己的譜代家臣,秀吉求賢若渴,這也是他竭盡心力的培養加藤、福島的根本目的。事實上,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這幾位心腹家臣的確為豐臣家的崛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秀吉的江山銘刻著他們的豐功偉績。
  加藤清正的頭一個功勳是在天正九年(1581)秀吉攻打鳥取城的戰役中獲得的。因為這個功勳,清正得到了加封一百石的賞賜。翌年,即天正十年(1582)羽柴秀吉全力攻打備中的門戶高松城,在攻打高松外圍的冠山城之戰中,清正身先士卒、斬將奪旗,立下頭功。此戰之後,加藤虎之助清正的勇名在秀吉軍慢慢流傳起來了。
  2、因為正直而被後人景仰
  正當羽柴秀吉和毛利氏在備中鏖戰的時候,本能寺之變爆發了。織田信長橫死之後,羽柴秀吉和柴田勝家間爆發了爭奪繼承權的戰爭。在決定性的賤岳會戰中,以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為首的“賤岳七本槍”居功至偉,名揚四海(時年二十二歲的加藤清正手刃山路將監)。賤岳會戰之後,清正由物頭晉升為主計頭,秀吉配給他鐵炮五百挺、與力二十名,賜予食祿三千石。福島正則因為比清正年長,得食祿五千石,比清正多了整整二千石。清正對此頗為不滿,一度竟拒絕接受秀吉的賞賜。
  石田三成是在賤岳會戰後開始活躍的,此後的幾年裡,隨著秀吉的勢力向四國和九州不斷擴張,三成和清正各自在豐臣政權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天正十三年(1585),清正以四國征伐軍軍監的身份參加了征討長宗我部元親的戰爭。班師途中,清正為追悼亡父清忠在難波故地建立了一所寺廟。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戰爭在十六世紀九十年代進入了尾聲。在天下承平的環境中,石田三成這樣的能吏顯得更有用武之地。他作為秀吉的側近家臣來發揮自己的才能,因此他長年身處豐臣政權的權力中心。加藤清正與石田三成不同,他作為戰將在全國各地衝鋒陷陣。石田三成和加藤清正各盡其才,為豐臣家的基業添磚加瓦,或許秀吉在將二人羅致到長濱城的時就有了這樣的全盤考慮。
  加藤清正是那種為數不多的身後極少受到非議的人。熊本當地的百姓今天依舊將虎之助尊稱為“清正公”。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當地百姓對加藤清正的種種愛慕之情已經形成了一種“清正信仰”。在九州同樣具有極高聲望的戰國武將新納忠元受百姓愛戴的程度遠遠不能與清正相比。如果說有哪個歷史人物在日本民間的受歡迎程度與能與加藤清正一較短長的話,恐怕惟有西鄉隆盛一人。在日本,加藤清正就是高大全的完人的代名詞。如果有人不幸被擺在清正的對立面的話,他幾乎肯定就是一個最最卑鄙無恥的小人。
  在江戶時代,加藤清正在日本民間成了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當時在京都也出版了清正的菩提所---熊本本妙寺的旅行指南。 清正如此高的聲望與完全源自日本民間對豐臣秀吉的崇拜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繫。江戶時代,在細川家統治下的熊本,農民們將清正視為農業的保護神,幾乎每個村落都設有祭祀加藤清正的神社。二戰之後,隨著熊本縣移民海外人數的激增,日本國內外有相繼建起了五十所清正神社。每當加藤清正忌日的夜裡,菩提所本妙寺舉行的頓寫會上人聲鼎沸,每個熊本人把清正當作自己的恩主,“清正公信仰”在熊本人的心底深深地扎了根。
  在大正、昭和前期,民間在端午節那天都要掛出繪有“清正虎退治”(壬臣、丁酉倭亂時,加藤清正在朝鮮的獵虎活動)的旗幟。隨著日本軍國主義思潮的泛濫,對加藤清正的崇拜也成了宣揚軍國主義思想的途徑。昭和十年(1935),熊本的政客安達謙藏建起了三賢堂用來祭祀清正。此地雖然在名義上宣揚“武神”清正的偉業,實際上則充當了熊本地方政府用軍國主義思想毒害人民的場所。
  二、憎恨三成的小插曲
  天正十六年(1588)閏五月,加藤清正作為秀吉在肥後兩代官之一,第二次來到了九州。清正第一次來肥後是在天正十五年四月的九州之陣,當時他作為豐臣秀吉的心腹戰將隨侍左右。此次清正出鎮肥後的任命是秀吉在從九州返回大坂的路上發布的。他和小西行長將取代佐佐成政治理肥後,他們的使命是平息天正十六年正月爆發的國人暴動。
  長崎耶穌會於1603年出版的《日葡辭典》中有這么一條注釋:“肥後實乃難治之國”。肥後的難治與土著國人勢力的強大有直接的關係。相良氏最為強盛的時期,對在肥後各據一方的五十二國人也是無可奈何的。豐臣秀吉任命自己的老對手佐佐成政為肥後領主,他嚴令成政必須迅速平定肥後國人的反抗並在三年之內完成檢地。佐佐成政自從前年富山兵敗之後,便以秀吉御駕眾的身份賦閒在家。賦閒日久的佐佐成政非常珍惜這次巡撫肥後的機會,他一抵達肥後就開始雷厲風行的執行秀吉的命令。性格簡單、粗暴的成政愚蠢的認為可以用高壓政策來使五十二國人屈服,可是他想錯了。以隈府城主隈部親永起事為開端,國人暴東迅速席捲了肥後全境。據《豐鑒》記載當時肥後國人的總兵力“總勢無慮二萬”,而佐佐成政僅有二、三千人,這種眾寡懸殊的局面使成政苦戰數月一無所獲。豐臣秀吉看到肥後的戰局有失控的危險,立即命令周邊大名出兵會剿,加藤清正就是在這個結骨眼上來到九州的。
  1、天草半島的恩怨
  肥後的暴動最終在九州各大名的圍剿和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的努力下得以平息。一千多顆大小國侍的首級被送到了秀吉那裡。不幸的佐佐成政因為“玩忽職守”被秀吉賜死,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在這次暴動中被殺的肥後人多達五千七百餘人,那些死者的親屬和僥倖逃脫的暴動者在街頭巷尾咒罵屠殺自己親人的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對此有所覺察的清正在領內四處散發安民告示,宣布:“我以仁慈來使萬民歸附·····”
  此處暫且不提清正是如何安撫肥後百姓的,就在他和小西行長上任後不久,行長領內的天草半島發生了大規模的國人一揆。天草的大矢野、志歧、上津浦、棲本和天草黨被稱為天草五人眾,他們因為不願意負擔小西行長修築宇土城的勞役而起兵造反。天正十六年九月,小西行長出兵渡海攻打富岡的志歧麟仙。小西軍的先頭部隊剛在袋之浦登入,就立即遭到了志歧黨的迎頭痛擊。激戰過後,上岸的軍兵幾乎全被殺死,主將伊地知文太夫陣亡。小西行長在鎮壓不利的情況下,不得已向加藤清正求援。這一突發事件暴露了行長不擅軍事的弱點,這也成為以後清正蔑視他的原因。
  加藤清正在應允出兵援助後,立即率兵一千五百在川尻登入,此時小西行長正親率四千五百人馬全力圍攻志歧城。在這場被稱為“天正天草合戰”的國人一揆中,最為激動人心的一幕當屬加藤清正和志歧麟仙部下第一猛將木山彈正的“一騎打”了。清正和木山彈正單挑的地點位於志歧城附近的佛木坂。《清正記》中對這場搏鬥是這樣描述的:“彈正看到清正大喜,飛馬上前,舉槍便刺。”就在彈正的槍尖即將刺中清正的一剎那,他大吼一聲,抬手一槍刺穿了木山彈正,緊接著又挑殺了彈正的兩名從卒。
  但是,據天草地方的民間傳說,在決鬥當中是木山彈正占得了上風。正當彈正將清正壓在地上要取他的首級時,他的侍從們趕來了,他們在黑暗中問道:“彈正殿是在上面還是在下面?”。彈正由於語言障礙的緣故,沒有及時回答。而清正回答道:“下面!”於是彈正的侍從們便誤殺了彈正。在這兩種說法當中我們究竟應該相信哪一個呢?我想每個人都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吧。
  清正槍挑木山彈正瓦解了守軍的士氣,志歧城沒過多久就陷落了。攻陷了志歧城後,清正和行長的聯軍轉而進攻本渡城的天草種元,並在五天之內粉碎了抵抗。志歧黨和天草黨的敗亡促使天草半島剩下的國人們紛紛降服,天正天草國人一揆就此告一段落。
  2、充滿血腥的武勛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許多年以後,在修築熊本城的工地上,工人當中有人一邊嘟噥著“這城會變成我的東西”,一邊幹活。正當清正的部下盤問此人的時候,木村彈正的遺子,一個名叫橫手五郎的青年趁著接近清正的機會襲擊清正。橫手失敗被擒後,兵丁們把他投入一個枯井之中,並向井內投下巨石想壓死他。沒有想到,橫手五郎身具超常的神力,他竟然用手托住了巨石。清正的部下們感到沒轍,便問在場的工人:“怎么才能把他治死?”有一個人回答:“放砂子。”最後,勇敢的青年橫手五郎慘遭砂土活埋而死。
  諸如此類有關肥後百姓反抗鬥爭的故事在天草一帶廣為流傳。關原會戰後,當天草半島從小西行長領地變成了加藤清正領地的時候,清正極力懇求家康允許自己用天草半島來交換豐後國的土地,這樣清正總算是和天草半島斷絕了關係。此後天草半島的殘酷鬥爭繼續進行著,直到·····
  所謂“兵者,詭道也”,欺敵而勝在戰國中是常有的事。關原合戰期間,清正進攻小西方的結城彌平次的愛藤寺城時,欺騙岩尾城主甲斐秋政說:“如果你前來助攻愛藤寺城的話,我就確保你現在的地位。”結果清正趁秋政出城的機會攻下了岩尾城。這條記載見於《矢部風土記》,但一般在介紹清正事跡的時候都不會提到這些事。
  3、對秀吉的忠誠心
  有關“地震加藤”的傳說在日本可謂家喻戶曉,而且它已經成為一個經典戲劇的劇本。事情的經過並不複雜,文祿五年(1596),閏七月十三日大地震的時候,正被秀吉處以“謹慎”(禁足,不得自由行動)的清正,不顧自身的危險,也不顧在“謹慎”中擅自行動會招致處罰,搶先沖入伏見城的廢墟搜尋秀吉,護衛秀吉。(當然,這是一則讚美清正忠誠心的軼事。無獨有偶,在《細川家譜》中,帶頭衝進去保護秀吉的人變成了細川忠興。)這時,守衛外門的細川忠興出於對清正的友情和信任,抱著可能因此被處罰的覺悟,放清正通過了。接著,石田三成也趕到了。忠興雖然也是對三成非常憎惡的人,卻不徇私情,同樣放三成入城。然而,這時已得到秀吉寬赦,受命守備中門的清正卻怎么也不讓三成再進入一步,後來是秀吉下了命令,他才不得不讓三成進去了。在這件事上,很明顯清正的意氣用事很不妥當。但是儘管如此,加藤清正還是因為專一於對秀吉的忠誠心,而被稱為“地震加藤”。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姑且不論孰是孰非。眼看著自己極力提拔的兩員心腹大將之間,居然會如此勢如水火,豐臣秀吉為什麼沒有採取任何的善後措施呢?像秀吉這樣心思細密的人,難道沒有想到這兩人的關係也許會對豐家的將來帶來禍事嗎?
兩次侵朝戰爭中的加藤清正
  相互被瞞騙的“和平”——日本第一次侵朝戰爭
  日本侵朝,最終途徑是從九州揚帆,越過對馬海峽直擊朝鮮。恰好九州的封建領主鍋島和黑田與豐臣相交甚厚,他們舉四隻腳贊成豐臣秀吉侵略,並為大舉入侵專門在九州北部修建侵略大本營“名護屋城”。
  萬曆十九年(1591年),明廷已經接到日本招誘琉球(當時還是大明天朝忠心耿耿的藩國)想進行侵略的情報,但大臣們無一把這當事,認為倭寇已遭滅頂之災,倭人又何能為也。
  1592年(萬曆二年年,朝鮮宣祖李昖二十五年)5月23日,日本發動侵朝戰爭。由於當年是朝鮮“壬辰年”,他們歷史上稱先後兩次的抗日戰爭為“壬辰衛國戰爭”,中國一方稱為“萬曆朝鮮之役”,而日本則把兩次戰爭分稱為“文祿之役”和“慶長之役”。
  日軍方面,精心準備後傾國而來,陸軍方面有十六個軍團十六萬人,水軍有四萬多人。首先從名護屋渡海的有五個軍團,頭號陣指揮為精熟高麗語的小西行長。其後,依次為二陣加藤清正,三陣黑田長政,四陣島津義弘,五陣福島正則等人。海軍方面,九鬼嘉隆、加藤嘉明等人為首領,主要任務是輸送、護衛以及給養保證和後勤支援。
  小西行長前鋒軍率先進攻釜山,高呼“借道戰明”,喝使朝鮮守軍開城投降。雖然士兵人數只有數名,朝鮮守將鄭拔殊死抵抗,最終全部戰死,釜山落入日軍之手。而後,東萊城朝鮮將士也皆壯烈殉國。可惜的是,當時朝鮮類似釜山、東萊二城守將的勇烈將軍極少,多為貪生怕死之輩,東萊府左兵使李鈺及慶尚道水軍節度使元均等人雖手握重兵,皆怯懦昏庸,不戰而逃,致使日軍破東萊後一路掠殺,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在慶聞會師後,直撲漢城的咽喉重鎮忠州。忠州守將申立是條漢子,率八千子弟與日軍死戰,最終眾寡不敵,戰死陣中,朝軍大敗。日軍乘勝,逾過漢城天險屏障烏嶺,向漢城洶洶殺來。
  朝鮮國王李昖具有半島王爺們幾千年來“優秀”的逃跑傳統,根本不做有效抵抗,撒丫子就跑,直向義州遁去,準備在最壞情況下入大明北京做寓公。可氣的是,朝鮮留守大將金命元等人都是十足的松包,日本兵面都沒見,他們數位頭領帶頭溜出京城先行遁逃。
  日軍加藤清正一部渡漢江直入漢城,大掠大殺之後,放起一把大火,把繁華的漢城燒成白地。確該朝鮮人倒霉,漢城百姓更倒霉,加藤一部是日軍中紀律最壞、最愛殺人屠城的軍隊,他每至一地皆屠戮數萬朝鮮當地居民。至今,“加藤清正”一詞在朝語中仍然是“狗”的代名詞。所以,高麗半島狗肉館興隆,人們天天開膛破肚切狗宰狗,原來之意是殺“加藤”泄憤。
  朝鮮李朝確實大不經打,開城和平壤相繼陷落,兩個朝鮮王子也成為日軍“戰利品”,基本上處於“亡國滅種”的邊緣。
  侵朝過程如此順利,其實大出豐臣秀吉意料。狂喜之餘,他開始擬定“占領”明朝後的分地計畫(《豐大閣三國處置大早計》):第一,由宮部中務卿留守朝鮮;第二;恭請天皇去北京居住,以附近十國(十州)為皇室采邑。公卿諸人在明地也會分得十倍於日本采邑的土地;第三,日本本土天皇可由在北京統治的後陽成天皇兒子良仁親王替任……等等,共二十五條,奏列詳盡,儼然他已經打算遷都北京了。
  明朝得知朝鮮快亡國了,大驚失色。但是,由於國內軍事力量絕大部分集中於平等寧夏哱拜之亂,又一直意輕日本(以為他們只是“倭寇”的放大),廷議之後,在兵部尚書石星建議下,僅派出遼東的游擊將軍史儒帶一千兵馬“雄赳赳”跨過鴨綠江援朝抗日。史儒猛將,自以為大明天朝厲害,兵如天兵馬如龍,一直衝向平壤。早有準備的日軍侯個正著,潮水般四面八方湧出,千名大明軍包括主將史儒在內,稀里糊塗皆被這些身披奇怪鎧甲手掄日本刀的矬子們殺死,一個不剩。而後,明朝副總兵祖承訓所率三千多騎兵,先勝後敗,在平壤城內基本被日軍包了餃子。只有祖總兵幾個人逃出生天。
  訊息傳回朝廷,大明官員們瞠目結舌,這才明白過味兒來:日軍,不是從前的倭寇,二者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種情況下,明廷立即部署沿海守衛力量,在山東、遼東、直隸、薊鎮等地調兵遣將,特別加強天津防衛,抽調近三萬明軍集結於天津,集糧七萬石,生怕倭兵由海道從天津上岸直撲北京。與此同時,朝鮮方面的乞援使臣,絡繹於路,紛紛來北京告哀告變,力求大明施以更大的援手。
  此時的明廷,還希望通過談判與日方達成和平。兵部尚書石星為人不知兵,也想不費氣力就罷兵,挑來找去,選中了商人出身精通日文的浙江人沈惟敬當講和中間人,派他去義州先和朝鮮國王見面研商。朝鮮王李昖一看見沈惟敬這個貌陋能言之人心裡就不舒服,他希望大明出重兵援朝,最怕沈惟敬這種舌辯之士與日本人談判出賣朝鮮利益。
  甭說,沈惟敬最初與日本人的講和談判工作,大有成效,最起碼他成功拖延了日軍的進一步進攻,使中國軍隊有喘息之機重新集結兵源。而在平壤接待沈惟敬的小西行長,本人就是日本界港巨商出身,對貿易金錢的興趣大過戰爭征服。見到同樣是浙江商人出身的沈惟敬,小西行長立刻就有天然的好感,引以為“同志”。於是,小西行長表示,如果大明答應與日本皇室通婚,答應日本封貢(其實是做買賣),並允許日本方面在朝鮮占領大同江以南地區,他本人就會回日本說服豐臣秀吉撤軍。當然,小西行長如此表示,也是因為朝鮮半島人民在地方上風起雲湧展開反抗,四處襲殺日軍,使日軍終日提心弔膽。況且,日久軍疲,餉糧不繼,拖下去並無太好結局。這一計畫,如果達成,朝鮮人吃虧最大。如果盡割大同江以南與日本,朝鮮三分之二的國土就沒了。
  沈惟敬回報在遼東主持軍務的明朝兵部右侍郎宋應昌。宋應昌上報自己上司兵部尚書石星。二人一合計,覺得廷議肯定不會接受日方條件,便打發沈惟敬回平壤與小西行長再談。小西行長寸步不讓。
  明廷方面,朝官們紛紛指責宋應昌進兵不利。雙方一拖,時間就到了1592年的年底。
  此時,平定寧夏哱拜之亂的李如松得以抽身。明廷就派他攜近五萬精兵,東征入朝鮮殺日軍。
  由此,決定結束第一次日軍侵朝的平壤大戰即將爆發。
  李如松,字子茂,乃明朝名將李成梁之子。這老李一家,祖籍就是朝鮮,從李成梁曾祖父李英那輩就內附明朝,世為鐵嶺衛指揮僉事。李成梁鎮守遼地二十二年,先後十次上奏大捷,“邊帥武功之盛,(明朝)二百年來未有也”。李成梁虎爹無弱兒,其子李如松、李如楨、李如樟、李如梅皆官至總兵官,其餘四子也亦為參將。
  寧夏哱拜之叛,經御史梅國禎之薦,李如松率兩個弟弟前往討賊,以武臣拜提督,開明朝首例,官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寧夏攻堅戰,李如松百計頻施,奮不顧身,臨城先登,終於盡滅哱拜之族,盡平寧夏。朝廷因朝鮮事急,立拜其為“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提軍援朝鮮。
  由於李如松新立功,氣驕意傲,對全權監察朝鮮戰事的文臣宋應昌沒有也不表示應有的禮敬。依據明朝官場慣例,李如松這樣的武將見文人督帥宋應昌,應該先穿甲冑戎服當庭參拜,然後才能出庭換易冠帶之服,再敘禮寒暄。李如松卻以監司服謁見督撫之儀,“素服側坐而已”,這使宋應昌對這個武將極其反感。
  甫至朝鮮,李如松聽說沈惟敬與日本人和談想以大同江為界分割朝鮮,登時大惱,立斥老沈奸邪小人,馬上派人要斬殺他于軍門。其手下參謀李應試連忙勸阻:“正好借沈惟敬與倭人談判之機,敵人鬆懈不備,可出其不意進襲!”李如松大以為然,便釋沈惟敬不殺。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四日,明軍次於肅寧館。小西行長不知有詐,以為明方派使節來封貢,趕忙先行派出二十名牙將出平壤城對明軍表示“熱烈歡迎”。李如松下令游擊將軍李寧生率小股人馬迎前,準備先綁起這二十個倭軍參將。豈料,明軍行事不密,倭將發現來前的明軍個個眼中冒火腰持繩索,便猝起格鬥,最終明軍只逮住三個,跑了十七個。小西行長聞訊大駭,但他仍舊沒敢多想,就派親信小西飛入明營謁見李如松。
  李如松為麻痹日方,說是前日雙方誤會,明軍實是護送封貢使臣來此,好言好語好招待打發回小西飛。
  明軍次於平壤城下。
  小西行長深信明軍是護送朝廷封貢使臣來此。正月初六,他在平壤城內的風月樓大擺宴席,“群倭花衣夾道迎”,等候大明使臣入城。李如松方面,分派諸將,授以方略,準備分道奇襲入平壤。但諸將輕敵,逡巡未入,四處打招呼安排,一時間使得日本軍人大疑,紛紛登陴拒守。明軍暫時放棄奇襲計畫。
  夜半時分,日軍率先開城偷營,被李如松一軍打得大敗,逃回城內。
  正月初七一大早,李如松安排攻城事宜。他嚴令諸軍在進攻中不要割首報功耽誤功夫,下令要三面合圍,留出東面空缺專供日軍逸出之地。同時,他深知日軍最輕視朝鮮軍人,就下令副將祖承訓(先前在平壤敗過)率所部身穿朝鮮軍裝,在城西南面潛伏。城北牡丹峰,由游擊將軍吳惟忠率部進攻。李如松本人親提大軍直抵平壤城下,攻其臨江的東南面。
  日本人一直在平壤構築防禦設施,一時間矢炮如雨,明軍小卻。李如松怒,手斬先退兵將數名,指揮敢死隊立雲梯拋鉤繩肉搏登城。日軍主力皆移軍東南,死拒明軍正面進攻。西南方面,日軍認為涌至城下的是朝鮮軍,不屑派重兵拒戰這些不堪一擊的棒子軍,紛紛抽調人手到東南方向增援。結果,祖承訓部明軍在城下登城前,紛紛解去朝軍號衣,露出明軍衣甲,守衛的日軍見狀大驚,連忙叫回已經派出增援東南城的軍士。
  戰場形勢,瞬息變換,日軍慌亂之際,捍守失當,明軍楊元一部已經破平壤小西門先登,李如松本人率軍從大西門殺入,七星門同時告破。小西行長集合部隊,占據了城內的險要位置平壤城內的練光亭、風月樓和北城的牡丹台,據險死守以待援軍。
  日軍頑強抵抗,火器並發,煙焰蔽空,使明朝將士多有殺傷。李如松雖身為主帥,仍舊親自馳馬進攻。一發炮彈爆炸,一下子把李如松胯下戰馬炸死。這位李將軍神勇,一挺腰,又跨上一匹新馬,揮刀直進。中途有深壕,其馬不慎跌入,李如松大喝一聲,急躍而上,毫髮無傷,麾兵益進。將士感奮,無不以一當百,高呼登城。畢竟明軍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平壤城多處崩塌,手持火繩槍和倭刀抵抗的日軍紛紛滾落城下。李如松令手下架柴火燒平壤城內日軍占據的工事,日軍被燒死者不計其數,屍體的烤焦味道傳遍全城,史料有云:焦臭沖天,穢聞十里。
  一部日軍從無人防守的東城城門出逃,遇大同江,“溺死者約有萬餘(據朝鮮史料記)”。註:平壤的氣候屬於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7度左右,是役時為正月初九。
  小西行長見勢急,忙遣人哀求李如松,表示說如果明軍放我一條歸路,日軍馬上拱手奉出平壤撤走。短腳倭人遇到長腿棒子,二人比陰比心計。李如松先佯裝答應,趁小西行長南撤時,他揮兵忽然追殺,又弄死幾百號倭兵。
  事兵點算首級,明軍殺敵一千有餘(僅為斬首數,戰前李如松嚴令諸軍在進攻中不要割首報功耽誤功夫,日軍燒死溺死者無數。)。平壤之戰,可謂大捷。據《日本戰史》記載:“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原有人數18700人,現存6520人”。
  日軍放棄平壤後一路狂逃,李如松部明軍很快收復開城。不久,朝鮮所喪失的黃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皆由明軍收復。盤據鹹鏡道的日軍將領加藤清正見勢不妙,與幾路日軍合兵,回守漢城。
  節節勝利之際,明軍輕敵,緊接下來遭受了碧蹄之戰的失敗。
  李如松連捷連勝之餘,軍爺無長略,心驕氣傲,再不拿日本軍當盤菜。便於正月二十七揮師冒進。可巧,有誤事的朝鮮人(也可能是朝奸)來報,說日本軍已經棄漢城而逃。李如松信以為真,只帶兩千輕騎(後分為兩隊,由副將楊元率軍一千,隨後跟進),直趨漢城馳來,準備上演一出輕衣匹馬取漢城的奇劇。豈料,一行人馬行至距漢城數十里的碧蹄館,正陷入數部日軍的合圍(日軍為第四軍和第六軍主力,以及其餘各軍一部,總兵力預計為一萬五千人至兩萬人。後又應小西行長命令四十里內所有日軍俱來增援),明軍倉促應戰。
  李如松畢竟百戰良將,倒還算鎮定,指揮部下應戰。倭兵圍之數重,明軍騎兵越殺越少。其中一金甲倭將率數百兵,把李如松本人及十餘明兵緊圍,情勢十分危急。明軍中級軍官李有聲冒死救援,被倭兵砍死。困窘之間,李如柏奮不顧身拍馬馳前,夾擊倭兵。李如梅彎弓馳射,一箭把金甲倭將射落馬下,總算救出大哥李如松。“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誠不虛言。不久,明軍楊元一部及時趕到,斫重圍而入,終於殺散倭兵,是役,明軍損失264人,斬首167級。
  明軍大部隊後至,準備合力攻城。由於天氣久雨,明軍精甲騎兵往往陷於漢城周圍稻田的泥濘中,騎行緩慢,更甭提馳騁了。日軍方面,利用有利地形,背靠岳山,面臨漢水,在城中聯營拒守,四處遍豎飛樓,居高臨下,箭炮不絕,不斷有效殺傷明軍士兵。
  相持到陰曆二月中旬,明軍接報,據說有二十萬倭軍來援。(其實是日軍奸細散布的謊言)。為此,李如松馬上令楊元一部在平壤屯結,控扼大同江,連線餉道;命李如柏一部在寶山諸處連營,以為聲援;查大受駐兵臨津;祖承訓部在開城屯軍;他本人東西往來,全權指揮。不久,聽說日酋平秀嘉拒守龍山倉,有糧數十萬,李如松密遣查大受率敢死隊突襲,一把大火點燃了龍山倉,切斷了日軍的糧草供應。
  雖如此,自碧蹄之役打平,李如松知道日軍戰鬥力很強,全殲日軍不大可能。日軍方面,雖然固守漢城,但漸漸達至斷糧乏食的地步,日有歸意。於是,雙方以沈惟敬為中間人,再議講和。
  從日本國內講,勞帥喪兵,耗費巨大,連九州大領主島津氏內部都有人帶頭暴動拒絕去朝鮮當炮灰,日子很不好過。在這種情況下,主和派的小西行長加緊與沈惟敬談判。當然,談判桌上比不了嘴皮子,比的是真刀真槍的實力。小西行長一失往日牛逼口氣,答應沈惟敬,表示日本向大明稱臣,歸還漢城,並放回所俘的朝鮮王子。
  於是,陰曆四月十八日這天,日軍忽然從漢城遁逃,李如松立刻率明軍入城。進入日軍所棄軍營,發現本來應放糧食的大麻袋數千,用刀捅開一看,粒米皆無,全是乾草。李如松大悔,如果堅持用兵,大可全殲後勤基本斷絕的日本軍隊。悔恨之餘,李如松立遣明軍渡漢江尾追日本兵,想趁其遁歸之際擊殺他們。但後撤的日軍步步為營,嚴防死守,計畫周密,分番迭休。由於經過碧蹄館一役敗創,明軍產生畏敵心理,沒敢上前與窮寇展開廝殺。最終,殘餘日軍得以在釜山集結,聯營拒守,射過滅頂之災。此次追擊未成,也很有可能是李如松因與宋應昌有矛盾,故意放日軍逃跑。而且日軍撤軍前,也沒有放還兩位被俘朝鮮王子。最令人髮指的是加藤清正一部日軍,在晉州屠殺朝鮮平民六萬多人,罪惡滔天。
  這年底,由於明朝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封貢議和,明朝大軍撤回國內,只留劉綎一將率少部明軍駐守朝鮮。言官奏劾李如松“和親辱國”,萬曆帝不問,並論功加其“太子太保”。同時,小西行長的特使小西飛抵達北京,明廷受沈惟敬迷惑,準備冊封豐臣秀吉為藩屬的“日本國王”。
  明朝撤軍其實太早,因為釜山一地當時還有十多萬日軍。人家不撤軍,明朝自己先撤,很無軍事遠見。
  在此,我們還要談談沈惟敬在碧蹄館戰役後與小西行長的“和平”交易。
  當時,沈惟敬受明朝經略宋應昌之託,給小西行長帶去三個條件:撤出朝鮮並送返被俘二王子,日本向明朝上章謝罪,明廷封關白(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要注意的是,中方宋應昌僅僅提及“封”,並未言及日本有“貢”的地位,即沒有立刻答應給日本經濟好處。如此中日講和,實際上把與日本有“萬世之仇”的朝鮮晾在一邊。朝鮮國王苦求中方不要與日本言和,宋應昌表示日本僅為蠢蠢蕞爾之邦,大明不想與他交戰過頻陷得太深。
  小西行長本人對中方提出的條件沒多大所謂,他只想日後與中國通貢賺錢就行。於是,宋應昌派出兩名中下級軍官,與小西行長使人一起去名護屋的日本大本營商談和議。日本方面,提出“大明日本和平條件”,共有七條,內容與宋應昌的條件驢唇不對馬嘴,完全是各講各的。日本條件是:1、明皇室嫁女與日本“天皇”;2、重新恢復兩國勘合貿易;3、明朝割朝鮮四道給日本;4、朝鮮送王子、大臣入日本為人質;5、日本交還被俘的兩個朝鮮王子;6、朝鮮立誓日後不“背叛”日本;7、大明和日本相互立誓互不侵犯。
  結果,小西行長和沈惟敬兩人暗中一合計,覺到明日雙方根本說不到一塊。於是,這兩位商人後來擅作主張,兩邊擋駕兩邊瞞,對宋應昌表示說日方同意明方要求,希望明朝對豐臣秀吉封王。為此,這兩個中日“友好人士”膽大心細,偽造了一份以豐臣秀吉名義寫的“降表”。明廷見此大悅,順便把主張在朝鮮境內保留大部分軍隊的宋應昌撤了職,換了另外一位顧養謙為經略,一心一意議和。明朝仍舊是慣有的舊思維,把日本當作與朝鮮一樣的藩屬國待之。見日方交還兩個朝鮮王子,明廷便在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秋下旨,封日本的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冊文牛逼哄哄,很值一觀: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復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宜讃彜章。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于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於是,明廷派臨淮侯李宗城為冊封使,沈惟敬作陪,攜赦書前往日本去封豐臣秀吉。路過釜山時,沈惟敬與小西行長私下合計,怕兩個人左右欺瞞的事情露餡,就暗中告知對馬島主宗義智(小西行長的女婿)先留明使在島上.然後,小西行長與沈惟敬一起軟硬兼施,迫使朝鮮國王答應派大臣前往日本,與明使一起向豐臣秀吉“謝罪”。
  本來,這場大戲絲絲入扣,李宗城到日本京城後走走過場,回國一匯報,萬事大吉。豈料,老李這個皇親大色鬼一個,酒席間他見對馬島主宗義智夫人漂亮,又穿著大乳罩子搭在背後的和服含羞亂扭給自己敬酒,淫心輒起,當場就要霸王硬上弓,姦污日本娘們。宗義智大怒,撥刀斷喝。酒醒後,老李怕被日本人宰了,連夜狂逃回朝鮮,途中連封冊的詔書和金印都弄丟。明廷得知大怒,只能升任老李原來的副使楊方亭為正使,以沈惟敬為副使,再次從朝鮮渡海冊封。
  豐臣秀吉蒙在鼓裡,以為日方所提七項條款被明方完全接受,便在大阪城盛擺宴席,款待明廷和朝鮮的來人。結果,當他看見朝鮮派來的“謝罪使”不是什麼嫡親王子或宰相類的大官,僅僅是個州判,勃然大怒,差點離席而去。小西行長苦苦哀求,滿心希望冊封過場結束,雙方罷兵了事。結果,明使展讀冊文,小西行長派去的“翻譯”沒派上用場,豐臣秀吉招來精通漢語留學明朝多年的“學問僧”為他翻譯。這一來,聽一句話,豐臣秀吉小瘦臉陰沉一下子。待詔書讀畢,豐臣秀吉明白過味兒,一腳踹翻桌案,離席怒去。
  中日和談失敗。日本第二次侵朝戰爭開始。
  明使楊方享歸國後,一一把實情稟告明神宗。不用說,皇帝大怒,不僅把沈惟敬下獄處死,連兵部尚書石星也不能辭其咎,捕入詔獄論死。
  沒有實際內容的“勝利”——日本第二次侵朝戰爭
  萬曆二十六年(1597年),日本的豐臣秀吉緊鑼密鼓安排過後,派十五萬人二次入侵朝鮮。在朝鮮,稱之為“丁酉倭亂”;在日本,稱為“慶長之役”。由於得知日本加藤清正已經率兩百多艘戰船在釜山東北紮營,明廷才意識到日本再來的現實,先後派出麻貴、邢玠和楊鎬前往朝鮮禦敵。有讀者會問,先前在第一次抗倭援朝的李如松為何不露面?問的好。李如松時任遼東總兵,《明史》上講“土蠻寇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其)巢(穴),中伏,力戰死。”清朝史朝支支吾吾,所謂的“土蠻”,可能是滿洲韃子或者是蒙古部落。所以,李如松戰死於遼東總兵任上,自然不能再去朝鮮。
  日軍此次之所以能順利登入朝鮮半島,正在於朝鮮內部自己臨陣換將,把名將李舜臣撤職,其海軍失去主心骨,一戰便大敗虧輸。李舜臣,字汝海,自小受中國傳統的儒家教育,忠臣孝子之念,深植其心。第一次日本侵朝期間,朝軍諸路皆敗,惟有李舜臣所率水軍取得重大勝利。他研發了獨特的鐵甲龜船,在玉浦海戰中打得日本水軍蒼惶逃竄,並在緊接的唐浦海戰再次大敗日軍。特別是閒山島大戰,李舜臣所率朝鮮水軍智爭力取,擊沉日船近百艘,殺死淹斃倭兵數千人,誠為朝軍罕有的大勝,極大打擊了日軍的海上運輸線。如此功勳卓著大將,在日軍第二次侵朝的關鍵時刻,竟然因李朝內部黨爭牽連,被革去軍職。而後主將朝鮮水軍的,換成了大草包膽小鬼元均。結果不必細說,海上遭遇戰,由於元均指揮無方加膽怯,朝鮮水軍全盤皆潰,元均本人也在逃跑時被日本人打死,朝鮮的制海權,落入日本水軍之手。
  不僅朝鮮水軍大敗虧輸,入援的明軍由於數量太少(合計6453+3000+3700=13153人)也不斷敗績。守衛南厚的明軍以三千人對抗日軍十餘萬人,被日軍擊敗,主將楊元遁逃,後被麻貴斬首。全州、莊州明軍見勢不妙,拉起隊伍就跑,日軍在二地瘋狂屠城。明方統帥時任“備倭大將軍”麻貴由於敵太眾,我太寡,聞訊想棄漢城逃奔鴨綠江,但兵部尚書邢玠不允,於是在稷山以兩千明軍設伏,擊潰日軍前鋒一萬五千人,史稱“稷山大捷”,斬獲日軍八百餘級。日軍懼,未再進,爭得了時間。明軍不斷入境,已達到四萬餘人。
  年底,明朝海軍源源不斷地載明軍入朝,水帥提督陳璘率副將鄧子龍等人相繼入援。朝鮮國王知錯就改,重新起用李舜臣,雖然他當時手中只剩下12隻殘艦,也積極備戰,招募水兵,與明軍水師積極配合,協力合作。
  眼見手中已有四萬精兵,總督刑玠和經略楊鎬兩人商議後,決定主動出擊,發三路大軍率先攻下慶州,然後直接向蔚山邁進,準備全殲日軍最殘忍戰鬥力最強的加藤清正部。
  三路大軍中,高策領中軍,李如梅(李如松弟)率左軍。李芳春領右軍。於是,楊鎬命令二李統主力直攻加藤清正,高策留中策應。蔚山大戰拉開序幕。
  蔚山大戰初始階段,李如梅與參將楊登山首建奇功,以輕兵誘敵,在海邊設伏,一下子殺倭四百多人,余賊蒼惶遁去,退守高地勢、強堡壘的島山石城。為了減緩明軍進攻,日軍在島下下部設定三道圍柵,據險而守。明朝副將陳寅率手下浙兵,奮呼而進,不顧矢石和槍彈交加,冒死衝擊,立破兩重柵,進抵最後一道守柵。柵破垂撥之際,正在山下坐鎮的楊鎬私心頓起,命人鳴金收兵。浙軍不敢抗命,只得悻悻而返。這幫“戚家軍”的老班底已經在山上犧牲了數百兄弟性命,功敗垂成。
  楊鎬此人,河南商丘人,萬曆八年進士出身,由於在遼東任事,他李成梁家族關係密切,與李如梅關係更好。本來他在萬曆二十五年春與李如梅出塞擊敵時因敗失要受處罰,朝鮮倭兵二次入侵,明廷免去其罪,擢其為右僉都御史,經略朝鮮軍務。楊鎬入朝後,上奏上事,多為雜苛小事,與朝方多生嫌隙,當地人怨之不已。他在島山下方看見陳寅浙兵先登,馬上要攻克日軍堡壘,如此關鍵時刻,他竟然鳴金收兵,中止進攻,想待自己好友李如梅率軍獲此頭功。結果,明軍喪失了最佳的進攻機會。如果楊鎬不鳴金,島山上的加藤清正部肯定會被完全消滅,日軍在朝鮮的軍事進攻應該就玩完了。
  日軍入島山石城後,閉城不出,堅守以待援軍。由於當時正值隆冬苦寒,泥淖遍地,風雪裂膚,明軍的戰鬥力和士氣十分低落。李成梅第二天率眾進攻,事易時移,日軍連發火繩槍,明軍死傷慘重,連一重柵也過不去。無奈之下,明軍幾萬人只得就地紮營,想圍困逼日軍出戰或投降。島山日本守軍乃窮凶極惡之輩,憑藉地勢,日夜往下發炮,且炮彈皆在發前用毒藥煮過,明軍凡有擦傷皆潰爛而死。入圍整整十天,島上堡壘竟然不能被攻下。
  利用如此大好喘息之機,日軍主將加藤清正趁與明軍議降的空檔,派人送信給身在釜山的小西行長,求他帶兵來救自己。二人關係雖不睦,關鍵時刻,不能不施以援手。小西行長立刻急行軍,悄悄開至注意力皆在島山堡壘的明軍近側,突然發起攻擊。與此同時,各地來援的日軍紛紛投入戰場,高舉倭刀喊殺著朝明軍撲來。如果這時主將是第一次日本侵朝時的李如松,估計不會有多大閃失。文人出身的楊鎬膽小鬼,又不知兵,他與好哥們李如梅率先逃跑。
  明軍軍心大亂,一時大潰,明軍竟然被日軍趁亂殺掉二萬多人,只可用“慘敗”二字形容。“是役也,謀之經年,傾海內全力,合朝鮮通國之眾(也就幾千人)委棄於一旦,(明廷)舉朝嗟恨。”
  更令人氣憤的是,楊鎬敗奔後,跑到慶州仍舊不止步,怕日軍奔襲,一直逃回漢城,並和總督邢玠一起捏造軍情,以大捷上聞。諸軍點檢損失 ,上報死亡兩萬多,楊鎬大怒,力稱是死亡一百多,抑之不奏。由於首輔是與楊鎬關係不錯的老邁昏庸的趙志皋,他竭力回護,向萬曆帝力保楊鎬,只把他免職而已。這位志迂才疏的楊鎬,在萬曆四十七年被任命為遼東經略,大敗於滿洲軍隊,明軍死亡五萬多人,闖下奇天大禍。那時再無人搭救他,楊鎬被逮入詔獄論死,但直到崇禎三年他才被殺頭。
  蔚山之戰後,明日雙方形成相持。明軍退歸漢城堅守。日軍也消耗巨大,無力大謀進攻,開始將一部分軍隊撤回國內。畢竟明朝當時的底子不薄,大量明軍進入朝鮮,準備一舉肅清日軍。在朝日軍減少至八萬,明軍增加至七萬。
  明軍從未如此強大,日軍從未如此弱小。
  總督邢玠兵分三路,分攻蔚山的加藤清正、釜山的小西行長以及泗川的島津義弘。海上方面,明軍水軍統帥陳璘與朝鮮的李舜臣將軍聯軍,保持警惕,準備在日軍潰逃時給予沉重打擊。結果,進攻泗川的中路明軍攻敗垂成,自己軍中的炸彈突然自爆,引發了火藥車,日軍趁亂奪回泗川。東路的加藤清正元氣大傷之餘,以退為進,明軍也沒撈到什麼大便宜。西路的明軍主將劉綎腦子也比不過日將小西行長,沒什麼進展。雙方乾耗。
  這時,日本本土傳來訊息,大魔頭豐臣秀吉病死。為此,在朝鮮的日本將領都大舒一口氣。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秋,豐臣秀吉臨死,遺命從朝鮮撤軍。本來就不情願勞民傷財打朝鮮的日本朝內大臣,立刻安排日軍將領儘速回撤,“五大老”之首的德川家康迫不及待,十萬火急派人持密令遍告諸日將。
  由於假訊息太多,明朝方面並不知道豐臣秀吉已死。特別是劉綎部明軍,還與日軍“積極”交涉,大搞軍中“和平”協定。
  加藤清正部日軍跑得最利索,11月18日盡數撤走;泗川日軍跑得也不慢,與加藤部同時開撥,一日內即逃得精光。
  此兩部日軍由於沿海駐紮,且非主力,明軍無力也無心追趕。
  真正重要的,只有西路小西行長。
  由於他的駐紮地離海較遠,又是日軍重要將領,所以是明軍的獵物,跑不掉。明、朝水軍聯軍切斷水路,他忙向島津義弘求救。正好小西行長女婿宗義智也來救老丈人。於是,島澤義弘與宗義智合軍,乘五百餘艘戰船連夜西行,準備救出小西行長。
  朝鮮水軍主將李舜臣立刻與明朝水師提督陳璘商議,提出了一個圍殲來援日軍的計畫:明軍水師埋伏於沿海港灣,朝軍水師設伏於外海的觀音浦,等日軍越過露梁海峽後,由明朝老將鄧子龍出奇軍斷其歸路,一舉全殲日本這隻來援水軍。
  一切皆不出李舜臣所料,日軍來援水師落入中、朝水軍包圍圈。惟一出乎意料的是,日酋島津義弘非常頑強,他發現中計後,率水軍拚死回撤,下死命令抵抗。雙方海上大血戰。
  令人感動的是,大戰期間,李舜臣見明軍統帥陳璘坐船被圍,立刻乘船來救,不幸被日軍炮火打中,正當胸口。李將軍屏住氣息,強忍巨痛說出一句話:“戰事正急,切勿宣言我的死訊!”言畢,李將軍含恨而死。其部將、親屬含悲忍憤,奮勇殺敵,陳璘指揮船終於脫險。明朝方面,老將鄧子龍以古稀之年,手執大刀揮船而進,與倭兵倭將白刃相接,直至壯烈犧牲。
  露梁海大戰,中朝水上聯軍擊毀日艦二百餘艘,俘獲一百餘艘,生俘倭兵近200人,倭軍被殺、被溺斃一萬多人,島津義弘僅得率幾十艘戰船潰圍逃走。小西行長還算命大,趁夜黑與近侍坐小船偷跑,有命回到日本本土。運氣不好的日本數千殘軍,最終被明軍和朝軍趕盡殺絕。回國後的小西行長參與到爭奪豐臣政權繼承的關原合戰中,受好友石田三成之邀,與一起戰鬥在朝鮮的小早川秀秋,立花宗茂人,島津義弘等人在內的“西軍”為維護豐臣政權而反對企圖篡權的德川家康的“東軍”而與石田三成素來不合的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等人則加入了東軍。結果兵敗,他本人逃入伊吹山。由於他本人是天主教徒,沒能切腹自殺,就勸當地一個農民把他交予對手。農民獲了賞金,小西行長本人被德川下令斬首於京都,時年四十三。觀其一生為人,確實算條漢子。
  與我們今人想像得不同,露梁海戰中,中朝海軍在軍艦、武器以及其它軍事配置上遠遠優於日本。特別是李舜臣創製的“龜船”,體型巨大,頂版結實,覆以鐵板,槽間聯結點遍植尖錐和利刃,船身上也有不少突發火器的射擊銃穴,無論是攻擊和防守,比起日本那些相對體積小、防護弱的戰艦講具有極大優勢。朝鮮“龜船”與日艦相遇,“龜船”可以迎前直撞,就可以把日艦撞成碎片。而明朝戰船,更是種類繁多,有樓船、沙船、苞船、銅絞艄、海舫等,特別厲害的是,明朝這些戰船上皆配備佛朗機(大炮)。日艦上也有類似火器,但射程僅一百米,而明朝兵船上的大炮射程可達三千米。
  至此,長達七年的日本侵朝戰爭結束。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初夏,邢玠主力明軍撤出朝鮮。轉年秋,所有明軍全部返國。
  明朝援朝之役,代價不可謂不大,在萬曆三大征中耗銀居於首位,支出近八百萬兩白銀。幸虧明朝有張居正時期所留的底子,才在當時沒被巨大的戰爭開支拖垮。對於朝鮮而言,抗日戰爭意義更不待言。如無大明出手相援,朝鮮就會提前三百多年淪為日本殖民地,說不定變成另一個琉球(今天的日本沖繩)。
  豐臣秀吉忙乎半天,軍敗身死,民怨無數,只留下一個五歲兒子豐臣秀賴在人世,使他久久合不上雙眼。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後開始了他自己的霸業,並於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找藉口討伐豐臣家族。豐臣秀賴兵敗,剖腹自殺,赴黃泉地下向其父哭冤去也。德川家康所創的“江戶幕府”,統治日本260多年。但也正是從他開始,日本大肆剷除天主教,實行閉關鎖國,並正式在1639年下達“鎖國令”(“異船御禁止”與“海禁”)。日本江戶幕府的“鎖國”令很嚴厲,嚴禁日本商船出海貿易,政府可處死擅自出海的商人。同時,日本政府規定海外日本人也不準回國,一經發現,偷回國者馬上處死。這些措施,比起明朝時期海禁最嚴的時期還要嚴厲。真是風水輪流轉。
  正是在這種“大環境”下,自那以後,中國(明萬曆末期至清朝中前期)再無“倭患”。
關原之戰的加藤清正

 

1600年關原之戰時,站在家康的東軍一方,但並沒有在會津征伐時出征支援家康,反而留在九州牽制當地的西軍勢力,與黑田長行合作攻擊小西行長的居城宇土城後,當東軍攻擊柳川城時,勸喻被秀吉成為“關西無雙大將”的立花宗茂開城投降,之後再擊破九州西軍勢力,直到德川家康叫停戰爭為止。戰後論功行賞,獲得小西行長的領地,成為肥後五十二萬石的大名。
  
關原之戰後的加藤清正

1605年就任從五位上、侍從肥後守。1610年協助幕府負責建造名古屋城。1611年,德川幕府要求在大阪的豐臣氏幼主豐臣秀賴去京都拜見德川家康及將軍德川秀忠。此事遭到了大阪城內實際統治者淀君(淺井長政之女,織田信長的外甥女,秀吉的側室,秀賴的母親)的阻撓。淀君認為德川家雖然已經受封征夷大將軍,但畢竟是豐臣家的下屬,哪裡有主家去參見下屬的道理,於是拒絕了德川家康的要求。為此,德川與豐臣一時間關係極其緊張,在這個時候,作為豐臣秀吉一手提拔起來,對豐臣家有著豐厚感情的加藤清正出面,在雙方進行周旋。清正說服淀君,希望淀君和秀賴等待時機,家康已經70多歲,時日不多,等他一死,加藤清正,福島正則,黑田長政,細川忠興等感激德川家康恩澤的豐臣氏武將將不再顧及德川秀忠,轉而幫助秀賴奪回政權,但在那之前請暫時忍耐。在清正及秀吉正室北政所等人的勸導下,豐臣秀賴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踏出大阪城。
  淀君所擔心的,不過是秀賴出城之後也許會被家康謀殺,對此,清正進一步說:“清正願意手拉手親自陪著右大臣(秀賴)殿下上二條城去,清正將用自己的生命來維護殿下的安全。”
  整個行程秀賴由加藤清正與豐臣家另一猛將淺野幸長隨身保護,隨後趕來的池田輝政,藤堂高虎二人也在清正的要求下加入了保護秀賴的行列,在二條城,秀賴與家康的會面達成了,雖然會上並沒有出現什麼意外,但是清正,幸長,以及留守大阪的福島正則都格外緊張,據說幾位猛將在會見家康時已經算計好,如果家康中途有任何對秀賴不利的舉動,兩位猛將做好了萬不得已刺殺家康,如果失敗,導致秀賴,清正,幸長身死的話,那么福島正則將會在刺殺淀君後引火焚城後切腹自盡以報已故太閤的恩典。
  好在這樣的事情終於沒有發生,宴席後,清正和幸長把秀賴送回大阪。據說清正在任務完成後回到公館時,摸出藏在懷中的匕首,凝目直視留下眼淚,自言自語道:今日終於報了太閤殿下的恩典。
  時間還沒來得及成為家康的敵人,卻先帶走了一批親豐臣大名。首當其衝是加藤清正,清正在促成了家康與秀賴的會面後不久在回國的途中染病,於慶長十六年(1611)六月二十四日病逝,享年五十歲。對於清正的死也有人認為這是德川家康為了剷除這些給德川政權帶來威脅的豐臣大名,而下毒害死了他,因為在此之後的幾年內淺野長政,崛尾吉晴,池田輝政,淺野幸長等親豐臣大名都相繼去世,而在1624年,64歲的福島正則在封地死去,一說病逝,一說被逼自殺。但在正則死後,其所有領地被沒收,可見幕府對這些大名的清算。

7月25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