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74年>> 9月1日

我國與肯亞建交

1974年9月1日

肯亞,位於非洲東部,赤道橫貫中部,國土面積582646平方公里,人口2540萬人(1994年),人口增長率約4%。全國有40多個部族,基庫尤族為全國最大部族,其次為盧奧、盧希亞、康巴和卡倫金族等。國語為斯瓦希里語和英文。60%以上居民信奉基督教,其餘為原始宗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首都奈洛比。現任總統莫伊。
  肯亞經歷了近70年的殖民統治。肯亞人民為爭取獨立自由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二次大戰後,著名的“茅茅”運動提出“還我土地”的口號,進行抗英武裝鬥爭,寫下了肯亞民族獨立鬥爭史上光輝的一頁。肯亞人民的英勇鬥爭終於迫使英國不得不同意結束殖民統治。1963年12月12日肯亞宣告獨立。
  肯亞獨立後,在首任總統肯雅塔和現總統莫伊的領導下,始終把“穩定、發展”作為經濟建設的主要方針,其成績令人刮目相看。它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保持在非洲國家平均水平之上。1965至1973年期間,開發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率為6%,其中非洲國家為5%,而肯亞則達到7.1%。在世界經濟普遍衰退的1973至1982年期間,上述前兩個數字分別為4.3%和1.5%,而肯亞仍達到4.4的增長速度。1987年肯亞經濟成長率為5%,仍屬非洲特別是東非地區經濟狀況較好的國家。
  肯亞經濟之所以能穩定地向前發展,首先是政策穩妥。肯亞獨立時,雖然農業生產和加工製造業都已小有規模,但政府沒有採取國有化等措施,避免了經濟上的震盪,並以穩妥、漸進的政策為過渡,逐步建立起一種“混合經濟”體制。這一體制允許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對公、私營經濟一視同仁,鼓勵競爭。目前在肯亞非農業部門中,國營經濟約占30%,私營經濟占70%。政府通過實施5年發展計畫、稅收和價格政策等手段,規劃經濟發展總體方向,調節各經濟部門之間的關係。其次是重視農業。肯亞政府一直把發展農業放在優先地位,並輔之以各種政策加以落實。它通過“贖買”等溫和措施逐步解決無地農民的土地問題;為農民及時提供技術指導和發放信貸,鼓勵小農發展生產,使其在農產品總上市量中所占份額20年內增加一倍以上;不斷提高糧食價格,防止穀賤傷農;注重對偏遠農村地區的開發,不斷增加農村發展投資。1986年,世界咖啡價格上漲和油價下跌使肯亞獲益不小。在1986至1987年度財政預算中,政府強調的第一個重點便是加強農業建設,農業撥款比上一年度增加26%,並穩定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向以農業為基礎的小企業提供低息貸款。明智的政策使肯亞在遭1984年大旱後,1985年農業得到初步恢復,1986年喜獲豐收,1987年有400萬噸以上餘糧。再次是吸引外資。肯亞現有外資和合資企業四千餘家。獨立以來在肯亞的外國私人投資總額達35億美元。此外還有各類贈款、貸款約50億美元。大量外資對促進肯亞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為爭取外資的輸入,肯亞政府頒布了《外國投資保護法》等,規定不得以任何藉口沒收外資企業或實行國有化,如按法律需接管時,應予全部賠償。此外,稅收、價格、貸款、利潤等配套法規也為外資創造了一個較好的投資環境。
  肯亞是80年代中期以來人均國民收入持續增長的少數非洲國家之一。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80年代的年平均經濟成長率為1.4%。80年代中期以來,肯亞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確保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來處理阻礙經濟發展的經濟結構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塞托蒂把肯亞經濟的穩步增長歸功於有效的經濟管理和國家穩定的政治局面。1974年9月1日與中國建交。

9月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