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64年>> 10月15日

威爾遜任英國首相。

1964年10月15日

1964年10月15日威爾遜任英國首相。_歷史上的今天
哈羅德-威爾遜

1964年10月18日,英國議會選舉結果揭曉,工黨以微弱的多數擊敗連續執政13年的保守黨而上台執政。

 

保守黨政府首相道格拉斯-霍姆已向女王提出辭呈,女王召見工黨領袖哈羅德-威爾遜,任命他為工黨政府首相。

威爾遜今晚任命了一些重要的內閣大臣,其中包括首席國務大臣兼經濟事務大臣喬治-布朗;外交大臣派屈克-戈登-沃克;國防大臣丹尼斯-希利;財政大臣詹姆斯-卡拉漢和下院領袖赫伯特-鮑登。

本次大選結果是:在下議院630個議席中,工黨獲得317席,保守黨獲得303席,小黨派自由黨9席。工黨比保守黨多得14席,而在全部議席中只有5席的多數。另有1席尚待統計。

在這次大選中,工黨經過激烈競爭,從保守黨手中奪得61個議席,保守黨獲得的選票比1959年減少5.8%,降到43.5%,這是1945年以來英國各黨在大選中失票最多一次。

一家英國報紙說:“工黨險險取勝,不是由於這個黨的領導人作為,也不是由於他們政策,而是由於人們對保守黨大資產階級執政13年的反應。”

威爾遜新政府是英國歷史上第五次工黨政府。工黨在1945年大選中利用保守黨政府內外交困的局面,曾以壓倒多數取得勝利組成戰後第一屆工黨政府,但是在1950年大選中,工黨只獲得6席的微弱多數,當時的艾德禮政府只維持了20個月,接著在1951年舉行了另一次大選,保守黨重新上台。

威爾遜發表簡短的電視談話承認,工黨只獲得“微小的多數”,但是他聲稱“這不會影響我們執政的能力”。他還說,他的政府將首先研究嚴重的經濟問題。

《泰晤士報》指出:“(工黨政府)維持在下院的薄得象紙一樣的多數太費力了,不管怎樣,工黨岌岌可危的地位容易受補缺選舉的浸蝕。”

威爾遜出生於1916年3月。父親是個藥劑師。1937年從牛津大學的耶穌學院畢業,旋任該校的經濟學講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中,轉入政界。他曾在英國戰時內閣任秘書廳經濟助理和燃料動力部經濟統計司司長,1945年當選下院議員。1945年至1951年,英國工黨上台執政,他在1947年到1951年期間,在艾德禮工黨內閣中任貿易大臣。1951年4月,由於工黨的黨內分歧,威爾遜退出了工黨內閣。

從1956年起,威爾遜在工黨的影子內閣中歷任經濟事務發言人、外交事務發言人和工黨主席等職務。1960年和1962年,他兩度和蓋茨克爾、布朗爭奪工黨正副領袖,均告失敗。蓋茨克爾逝世後,1963年2月,他終於擊敗對手布朗,被推選為英國工黨領袖和議會黨團領袖。此外,威爾遜還任社會黨國際的副主席。

威爾遜擔任工黨領袖期間,繼續執行了工黨一貫的外交和內政的政策。他曾經一再聲言,要“同美國保持牢固的關係”,以至於“在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工黨的態度或許更接近美國的看法”。他幾次提出了一些具體計畫,鼓吹西方謀求與蘇聯的“真正合作”。他要求放棄英國的“獨立核力量”,而擴充英國的常規軍備,來為北大西洋集團的“防務”作出“貢獻”。

他還贊成建立美國倡議的“聯合國警察部隊”,以便鎮壓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

在國內問題上,威爾遜著重宣揚了英國工黨這次的競選綱領,提出意味著進一步裝備和加強大壟斷企業的“現代化”口號,宣布只在鋼鐵工業和供水事業方面實行“國有化”,鼓吹通過“計畫”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實行以工業擴張率為基礎的“收入政策”,實際上就是“限制工資”政策,同時又在房屋、教育、就業、物價等方面提出許多諾言。

威爾遜在1964年10月-1970年6月和1974年3月-1976年3月兩度出任英國首相,1983年被授予終身貴族,1995年5月24日在倫敦逝世。

英國工黨1900年以“勞工代表委員會”的名義成立,1906年改名工黨。60年來,只執政9年多,這就是:1924年1月至同年11月和1929年6月至1931年10月的兩屆麥克唐納政府;1945年7月至1951年9月的艾德禮政府。在艾德禮政府期間,對內把某些企業“國有化”,宣揚“民主社會主義”,同時凍結工資,降低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對外政策方面,工黨政府追隨美帝國主義,在1949年參加了北大西洋侵略集團,在1950年參加了侵朝戰爭。在此期間,工黨政府還實行武裝干涉希臘,並對馬來亞和其他殖民地進行了血腥鎮壓。

1970年6月英國大選,保守黨勝出,威爾遜辭職,工黨退為在野黨。

 

10月15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