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高橋鎮

高橋鎮

①又名東皋。即今上海市奉賢縣東三十二里高橋。清光緒 《江蘇全省輿圖》 奉賢縣: “高橋在城 (今奉城鎮) 西北隅三里。”

②即今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鎮西北四十里高橋鎮。清同治 《上海縣誌》 卷1: 高橋鎮在 “縣東北三十六里,北半屬寶山”。1961年劃歸川沙縣。初名清溪鎮,後因溪上建有高大木橋,改稱高橋鎮。

③即今江蘇無錫縣北三十里堰橋鎮。清置巡司於此。

④在今江蘇東海縣東北高橋。明屬海州,置巡司於此。

⑤即今江蘇丹徒市東高橋鎮。清光緒 《江蘇全省輿圖》 丹徒縣圖: 東有高橋。民國 《江蘇六十一縣誌》: 鎮江縣東有 “高橋鎮”。

北宋置,屬仁壽縣。在今四川仁壽縣東北五十里。《輿地紀勝》 卷150隆州: “百廉溪在高橋鎮。”

⑦北宋置,屬河池縣。即今甘肅徽縣北高橋鄉。《方輿紀要》 卷59秦州: “高橋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接成縣境,今有巡司戍守。”


(1)在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東部。面積57.8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1.2萬。明末形成聚落,建房於高處,西邊低洼,中間較高,像座拱橋,故名。1950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64年改鎮,鄉鎮分治。1984年撤鄉合併為鎮。地處丘陵。主產玉米、高粱等。有釀造等廠。是區境東部糧、果、海產品集散地。京哈鐵路、102國道經此。有明清驛站遺蹟。(2)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北部。面積38.6平方千米。人口7.4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2.3萬。高橋得名有兩說:一說原為高家橋村,後演化為高橋;一說今高橋北部原為清溪鎮,濱清溪,建有三丈高的木橋,後演變為高橋。談遷《國榷》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川兵擊倭時,已有高橋之名。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高橋鄉,1928年改區,1945年為第三十一區。1950年為高橋區高橋鎮,1956年併入東郊區。1960年改為高橋公社。1961年劃歸川沙縣,為縣屬鎮。1993年屬浦東新區。1998年外高橋鎮撤銷併入,2000年凌橋鎮撤銷併入。鎮境為高橋工業區,有煉油廠、化工廠等大型企業。高橋中學內有明代從老寶山城遷此的“永樂御碑”。鎮東北有高橋烈士墓、老寶山城遺址;鎮西北有太平天囯將士墓。(3)在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東北部,東、南、西三面臨長江。面積29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5000。1949年從江都縣劃入設高橋區。1957年設高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8年置鎮。產稻、小麥、油菜籽、蠶繭、生豬、鮮魚、棉花等。有皮毛、化纖、工藝、塑膠、水處理設備、彈簧等廠。通公路。有汽車輪渡通江南。(4)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西北部,西鄰餘姚市。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 1400。 以橋得名。村西高橋,建於南宋寶祐四年(1256年)。1992年合高橋、岐陽、望春三鄉置高橋鎮。產稻、席草。有服裝、針織、製鞋、造紙、印刷、包裝材料、建材等廠。杭甬高速公路經此。有梁山伯廟,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合葬於此。商貿繁盛,為鄞西重要集鎮。公路通寧波市區。(5)在浙江省富陽市北部,北鄰餘杭市。面積104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850。明萬曆間裡人孫元魁捐資興建單孔石拱高橋。地以橋名。1957年新福、新民、坑西鄉合置新聯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改置高橋鎮。坑西溪流經。產毛竹、茶葉、蠶繭。特產“峽嶺湖筆”。有電子儀表、電纜、印染、輕紡、建材、造紙等廠。有浙江省最大輪胎市場。320國道經此。(6)在浙江省桐鄉市南部,南鄰海寧市。面積29.8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1740。以橋得名。1956年合高橋、梵山鄉置高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產稻、蠶繭、油菜籽、杭白菊、曬紅煙。有毛紡、橡膠、絲綢、針織、水泥等廠。滬杭高速公路貫境。公路通市區,水運便利。(7)在浙江省德清縣東部,東鄰桐鄉市。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5140。以橋為名。1950年為油車鄉,1956年稱高橋鄉,1958年屬高橋公社。1982年析置油車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廢鄉置鎮,名高橋。產稻、蠶繭、淡水魚等。輕紡業發達,有造紙、絲綢、印染等廠。公路通縣城。(8)在安徽省桐城市東部。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十五里坊,人口2800。鎮因駐地有高橋得名。1949年設高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設鄉。1992年與南口、雙河口二鄉合併置高橋鎮。產稻、油菜籽、小麥、花生、芝麻。有農機修配、塑膠、磚瓦等廠。桐樅公路經此。(9)在福建省沙縣西北部。面積179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1640。以駐地取名。傳北宋開寶八年(975年)駐地造橋落成時正值里人張石角中狀元回鄉,遂取高第意命名高橋。曾名高桂。1958年設高潮公社,1959年改名高橋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置鎮。森林覆蓋率60%。產稻、甘蔗、油桐、柑橘。有造紙、罐頭、紡織、紙箱等廠。有多座小水電站。新集公路經此。(10)在山東省沂水縣北部。面積113.4平方千米。人口6.2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7500。相傳南宋末建村,以村北有一長7米、高7米的石拱橋取名高橋。1949年為莒沂縣高橋區。1953年莒沂縣撤銷,為沂水縣第十六區。1955年又改為高橋區,1958年3月改稱高橋鄉,同年9月成立高橋公社。1963年改設高橋區,1971年復設高橋公社,1984年復高橋區,1985年建高橋鎮。沭河、住龍河流經。產小麥、玉米、甘薯、花生、黃煙等。有軋鋼、魯南造漆、陶器等廠。曹高、高東、羊臨公路經此。古蹟有東周時徐家榮仁故城遺址、漢時閔家山宋古遺址、團山漢墓群。(11)在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中東部。面積92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 1880。 以橋而得名。1952年分屬鄂城縣金牛區和鹹寧縣堰頭、白水高塘石溪等鄉。1952年為鹹寧第八區。1958年屬高橋、雙溪兩公社。1961年後屬高橋區,1975年設高橋公社,1984年改置鎮。高橋河流貫。主產稻、小麥、甘薯、油菜籽等,盛產芝麻、茶葉、楠竹。有造紙、水泥、機械配件、耐熱鋼、制磚等廠。沿橫公路經此。澄水洞地下別墅在境內。(12)在湖北省紅安縣西南部。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6.4萬。鎮人民政府駐詹店,人口3310。原為詹店鄉。1956年屬高橋區,1959年屬高橋公社。1984年由高橋公社析置詹店鎮,1999年與高橋河鄉合併為高橋鎮。倒水支流流經鎮內。主產稻、小麥、油菜籽、花生等。有機械、紡織、糧油加工等廠及建築業。是縣西南部農貿集市。陽福公路經此。境內李家大屋是李先念誕生地。廟嘴灣是陂安南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13)在湖南省長沙縣東北部。面積130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2010。因原境內有一木橋,橫跨於金井河上,橋身高大,上通車馬,下航舟楫,名高橋。鎮因橋得名。1950年為獲益、鳳山、百祿等鄉,1956年屬百祿鄉。1958年為高橋公社,1983年改鄉,1994年置鎮。1995年范林鄉併入。產稻、生豬、楠竹、茶葉。“高橋銀峰”、“湘波綠”為名茶。有印刷、皮革、電機、農機等廠。長平公路經此。紀念地有柳直荀、李維漢故居。(14)在湖南省新寧縣西北部。面積164.7平方千米。人口3.8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 3000。 相傳古時此地小河有一座石拱橋,一年元宵節鬧花燈,從橋上掉下一牛皮鼓,端陽節賽龍舟時墜落到龍舟上,故名。1950年隸屬新寧縣二區,1952年屬第六區。1956年轄高橋辦事處,1958年劃入衛星公社,1961年成立高橋公社,1995年將原煙村鄉併入高橋鄉,1996年置鎮。主產稻,並產辣椒、烤菸、柿子、生漆、大豆。煤和木材儲量大。有全縣最大的社教煤礦和金蠶煤礦。名勝古蹟有“煙村古道”,千秋寨為新寧十二景之一。宋代吳同卿詩曰:“千山環拱號煙村,名曰煙村不是村。”(15)在湖南省慈利縣南部。面積166.3平方千米。人口1.4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3570。昔境內柳籠溪建有一亭子橋,高約三丈,名高橋,鎮以橋名。1950年為慈利縣第三區。1956年為高橋鄉,1958年為南坪公社,1961年為高橋公社,1984年復鄉,1993年置鎮。主產稻,並產玉米、油菜籽、板栗、木材。為慈利縣杜仲林基地之一。有大理石、白雲石等礦。有大理石、建材、木器加工、榨油等廠。為縣西部農副產品集散地。有公路與慈永公路相接。(16)在廣東省廉江市西部。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圩,人口1600。原鎮區在高橋河西北岸,歷史上為雷州、高州、廉州交通要道,因河上高架木橋得名。清雍正十年(1732年)置高橋郵鋪,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設高橋館。1953年屬廉江縣第十一區。1957年析置德耀鄉,1958年屬上游公社、車板公社。1966年析置高橋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改鄉,1988年建鎮。地處英羅港東北岸低丘台地區。有成片淺海灘涂,養殖珍珠、對蝦、膏蟹等。產稻、甘蔗、花生等。325國道經此。(17)在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東北部。面積63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870。因駐地附近有高大木橋,成集市後便稱高橋。1949年前屬清遠縣潖江區,1949年後屬第九區。1958年屬源潭公社。1977年析置高橋公社,1986年設鎮。地處北江支流潖江流域,屬半丘陵廣谷地形。主產稻、花生、薯類及豆類、紅煙。有石米加工和農機等廠。四良公路經此。(18)在重慶市開縣西北部。面積78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770。1930年設高升橋鄉,以橋命名。1935年為高升場聯保。1940年更名高升鄉,1958年為高升公社,1981年更名高橋公社,1984年改高橋鄉。1992年高橋、齊力兩鄉合併為高橋鎮。產稻、玉米、薯類及油桐、茶葉、白肋煙。為農副產品集散地。有採煤、制茶、釀酒、發電等廠。有高正、麻柳、天和公路。(19)在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西部。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2300。因橋而得名。1992年置高橋鎮,松柏鄉、三溪鄉併入。主產甘蔗、油菜籽、花生、生豬等。有化工、造紙、製糖、釀酒、塑膠、紙箱等業。青石資源豐富,為優質建材。內安縣興隆公路經此。(20)在四川省峨眉山市中部。面積73平方千米。人口1.7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3670。以駐地高橋場得名。1950年為黃崗鄉,1958年為紅旗公社,1984年改高橋鄉,1988年設高橋鎮。主產稻、小麥、大蒜等。有煉鐵、水泥、機修、制碗等廠及煤礦。樂西公路經此。古蹟有高橋和靈岩寺石牌坊。(21)在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中部,鳳凰山西麓、湘江河畔。部分屬地插入市區。面積23.4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2610。南宋嘉泰年間於湘江河上建普濟橋,亦名後川橋。元、明兩代曾多次重新加高,現存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重修橋樑,高23米,為當時遵義城最高橋樑,俗稱高橋。鎮以橋名。原屬洗馬鎮,1950年置高橋鄉。1953年分置高橋、泥橋鄉,1955年撤泥橋鄉。1962年屬長征公社,1984年改設高橋鄉,1993年置鎮。農業以種植蔬菜為主,特產黃花菜,並產柑橘等水果。有建材、機械、印刷等廠。公共汽車通市區。普濟寺旁崖壁有摩崖石刻。(22)在貴州省桐梓縣西南部。面積111.7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街,人口3280。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建三星橋,凌空跨河,俗稱高橋,村以橋名。1932年置高橋鎮及青龍、中一、兩河、齋郎等鄉。1942年並置周市、龍台二鄉。1953年分置高橋、金山、齋郎、新民鄉,1958年建高橋公社。1984年改置周市、齋郎、兩河鄉,1992年並置高橋鎮。產稻、玉米、油菜籽、青麻、生薑、茶葉。特產紅光茶葉著名。爛花公路經此。(23)在雲南省武定縣中部偏南。面積242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4120。因地處勐果河面上的單孔高石橋旁,故名。過去此地逢辰而市,又稱龍街。民國期間設高橋鎮。1950年為武定第三區。1958年設高橋鄉,1968年改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設鎮。地處武定中部山地。產稻、麥、馬鈴薯、烤菸、油菜籽等。特產板栗、核桃。有鐵、銅等礦。為縣南部較大集市。國道108線經此。(24)在陝西省紫陽縣南部。面積150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高橋,人口1810。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街頭建有兩座木涼橋,故名。1950年設高橋鄉,1963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6年與龍潭、鐵佛寺二鄉合併設高橋鎮。主產玉米、小麥、稻,盛產木材、生漆、茶葉、蠶繭、油桐、核桃、苧麻。境內無煙煤、鐵礦資源豐富,有採礦業。為當地農副產品集散地。有公路通三台鎮。

高橋鎮字典分解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看一看:高平陵事件【歷史事件】

司馬懿向曹爽奪權的軍事政變。齊王曹芳即位後,曹爽和司馬懿受遺詔輔政。時曹爽總攬朝政。但司馬懿屢立軍功,威望日漸提高。為排擠司馬氏勢力,曹爽以弟曹羲、曹訓掌禁衛軍。司馬懿則令長子司馬師和親信蔣濟暗中布置武裝力量,伺機奪權。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六日,曹芳祭掃明帝陵墓——高平陵(在洛陽城南九十里),曹爽兄弟等人陪同。司馬懿乘機調動留城禁軍發動政變。協迫郭太后罷免曹爽兄弟,並派人送奏章給曹芳,要

高橋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