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永安鎮

永安鎮

①唐大曆二年(767)置,即今湖北鹹寧市。五代吳乾貞三年(929)改為永安場。

②五代南唐改黃連鎮為永安鎮,在今福建建寧縣西南三里。後改為永安場。

北宋初置,在今河南鞏義市西南芝田鎮。以永安陵所在置鎮以奉陵寢。景德四年(1007)升為永安縣

④北宋置,屬合肥縣。即今安徽肥東縣北永安鄉。

⑤北宋置,屬定遠縣。疑即今安徽定遠縣西六十里永康鎮。

⑥北宋置,屬大邑縣。在今四川大邑縣南。清嘉慶《四川通志》卷30大邑縣:永安鎮“在縣南,即永安鋪”。

⑦北宋置,屬內江縣。在今四川內江市西南。

⑧北宋置,屬蓬池縣。在今四川儀隴縣東南。

⑨北宋置,屬仁壽縣。在今四川仁壽縣南十五里。崇寧二年(1103)改為大安鎮。

⑩北宋置,屬洪雅縣。在今四川洪雅縣東南三寶鎮。南宋又作保全鎮。明置保全鄉於此。

(11)北宋置,屬恭城縣。在今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北八十里。

(12)金置,屬縉山縣。即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四海鎮東南永安堡。

(13)亦作永寧鎮。在今廣西靈川縣東南靈田鄉。《清一統志·桂林府一》:永安鎮“在靈川縣東四都靈村。有土城,鄉人築以御蠻”。

(14)即今山西靜樂縣東北永安鎮村。《清一統志·忻州》:永安鎮“在靜樂縣北四十里。舊名橫水嶺。有堡”。

(15)即今江蘇江都市東北永安鄉。《清一統志·通州》:永安鎮“在州東。舊有巡司。本朝乾隆三十二年裁”。


(1)古鎮名。(1)北宋置,在今安徽省肥東縣西北。屬合肥縣。《元豐九域志》載合肥有“段寨、青陽、移風、永安四鎮”,即此。(2)唐大曆二年(767年)置,在今湖北省鹹寧市鹹安區。五代吳乾貞年間改置為永安鎮。(3)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靈川縣東。北宋屬臨桂縣。(4)唐置,即今陝西省志丹縣治保全鎮。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升為保全軍。(2)今鎮名。(1)在山西省渾源縣中北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84.4平方千米。人口9.5萬。鎮人民政府駐西順街,人口3.8萬。五代唐始為渾源縣治所至今。1949年為渾源縣城關區,1958年設城關公社。1972年成立城關鎮,保留城關公社,1984年合併為城關鎮。2001年張莊鄉併入,城關鎮改名永安鎮。因鎮內有永安寺故名。地處渾河上游平川區。主產玉米、穀子、馬鈴薯、豆類、蔬菜。有磚瓦、農機修理、柳編工藝、釀造、糧油加工、中藥、柴油機等廠。朔蔚、大淶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恆山風景區、懸空寺、永安寺、圓覺寺、栗家墳、文廟。(2)在山西省汾西縣東北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61平方千米。人口3.8萬。鎮人民政府駐地在姑射山東麓,人口1萬。隋始為汾西縣治。1949年屬汾西縣一區,1956年設城關基點,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鎮。2000年加樓鄉、桑原鄉併入,城關鎮更名永安鎮。地處黃土丘陵區。產小麥、玉米、穀子、核桃、蘋果。有採煤場及水泥、煉焦、煉鐵、農機等廠。公路通靈石、霍州、交口等地。(3)在遼寧省大石橋市南部。面積53.7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 1900。傳清時有一汪姓人由山東來此逃避官司,將真情隱瞞,得名瞞屯;後多年平安無事,又改名永安屯。1958年屬博洛卜公社,1961年析設永安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置鎮。主產玉米、棉花。蘋果著名。有耐火材料、羽絨服裝等廠。長大鐵路、202國道經此。(4)在黑龍江省雞東縣東部。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平村,人口 5570。原名朱家段,後稱永安村。1946年設永安區,1950年改第十二區。1956年設永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穆稜河流經。主產玉米、大豆、稻等。特產木耳、蘑菇等。有糧油加工,建材等廠。林密鐵路經此,公路通雞西、密山、向陽等地。(5)在江蘇省江都市北部、三陽西岸、鹽邵河兩岸,北鄰高郵市。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 2700。集鎮原名長沙鎮,後為祈平安改今名。1949年為永安鄉,1958年省入樊川公社。1959年析出建永安公社。1983年改鄉,1999年置鎮。1995年三周鄉併入。產稻、小麥、油菜籽、水產品、蠶繭、生豬等。有車箱、塑膠、機械、包裝、金屬冶煉、柳編、電子等廠。宜司、真東等公路經此。(6)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東北部。面積114.7平方千米。人口5.2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 2180。傳明末有道觀,固名道莊子。後為祈求“永遠平安”改今名。1955年置永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86年置鎮。產小麥、大豆、玉米、棉花、土豆。養殖豬、牛、家禽。有麵粉、木材加工、儀表配件等廠及磚窯。宿褚、符時公路經此。(7)在山東省墾利縣中偏東部。面積460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 3300。1950年屬墾利縣七區,1955年屬永安區。1958年為永安鄉,1959年為永安公社,1984年復設永安鄉。2001年下鎮鄉、永安鄉合併設立永安鎮。永豐河、溢洪河、張鎮河流經。主產小麥、大豆、稻、棉花、玉米,特產“黃河大米”。海水養殖面積廣,產鱸魚、黃姑魚、帶魚、對蝦、毛蝦、蟹、蛤等。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有機械、麵粉、金屬材料製品、橡膠、軋鋼、食品等廠及建築安裝業等。永館、永莘、博新公路經此。紀念地有《民眾報》社舊址。(8)在湖南省瀏陽市西部、撈刀河南岸。面積92.4平方千米。人口5.9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市,人口 6500。鎮區古名潦滸市,以瀕臨潦滸河(即撈刀河)得名。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改名永安市。1950年屬瀏陽十區。1956年屬永安鄉,1958年為永安公社,1981年置永安鎮。1995年豐裕鄉併入。主產稻,並產蠶繭、柑橘、茶葉。有機磚、板簧、皮服、冶煉、印刷等廠。106、319國道及長永高速公路經此。(9)在廣東省肇慶市鼎湖區東部。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圩,人口 4800。傳清代洪災,災民雲集此地。一運糧船經此義賑,後朝廷敕封船主為濟民公,賑糧地為永安。原屬高要縣,1958年置永安公社,1983年改永安區,1986年改永安鎮。1988年底劃屬鼎湖區。地處珠江三角洲西緣丘陵平原區。主產稻、甘蔗、花生。淡水養殖業較盛。有糧食加工、機械、編織等廠。有公路接321、324國道複合線。西江通航。(10)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北部。面積9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圩,人口700。取“人們永遠平安”之意得名。1984年析置永安鄉,2000年改置鎮。產稻、甘蔗、松、杉、油茶、龍眼、柑橙、茶葉等。有竹木加工廠等。有農貿集市。公路通水鳴接縣內公路。(11)在重慶市奉節縣東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4.7平方千米。人口7.3萬。鎮人民政府駐羅家巷,人口4.9萬。歷為夔州路、府、州治,及奉節縣治。民國屬永安總團,1935年設城廂聯保。1940年置永安鎮。以鎮內有蜀漢劉備“永安宮託孤”舊址得名。1949年改為城關鎮,1951年改城關區。1956年復名城關鎮。1981年更名永安鎮。主產蔬菜、水果、小麥、玉米。特產臍橙、曬棗、夔柚等。有建材、修配、食品加工、釀造、印刷、造船等廠。有水運客貨碼頭。有奉恩、奉巫、奉雲公路。名勝古蹟和紀念地有“永安宮託孤”遺址、甘皇后墓、彭詠梧烈士陵園。(12)在重慶市墊江縣東部。面積97平方千米。人口6.4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場,人口 6000。原名梅家場,因諱“梅”與“霉”諧音而避之,希冀“興旺安定”,故改名永安。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場,1935年置鎮,1941年改設永安鄉。1992年五龍橋、永安二鄉合併建永安鎮。產稻、玉米、小麥、油菜籽。有釀酒、糧食加工等廠及煤礦。墊永公路貫通。(13)在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中部。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 3100。因地形似鰲,原名鰲頭鋪,後為求永遠平安,在清末時更名為永安。1949年為永安鄉,1958年改為七一公社,1962年更為永安公社,1983年改為永安鄉,1985年與永安街道辦事處合併置永安鎮。主產小麥、甘薯、油菜籽等。產天然氣。有絲綢、液壓件、環保設備等廠。有公路通自貢、宜賓等地。(14)在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中部。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4.5萬。鎮人民政府駐陸家沖,人口 2000。取“永遠安樂”之意得名。1949年為永安鄉,1958年改永安公社,1984年復名永安鄉,1992年設永安鎮。主產甘蔗、蔬菜、生豬、黃麻、油菜籽等,特產獨根白蘿蔔。有發電、農機、製糖、造紙、地毯、木材加工、塑膠、繅絲等廠。內宜鐵路及內樂、內威公路經此。(15)在四川省雙流縣中部偏西。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傅家壩,人口800。辛亥革命保路運動後,四川軍政府在今傅家壩駐紮永安營,故名。明設木馬驛,歷為成都南下之水驛站。清乾隆年間興集。1949年為永安鄉,1958年為永安公社,1983年改鄉,1992年紅花鄉併入置永安鎮。盛產海椒、花生、生薑、甘薯。特產韭黃、成都麻羊。有榨油、機磚、釀造、勞防用品等廠。為牧馬山區水果、糧油、魚、蔬菜集散地。華黃公路經此。府河通航運。(16)在四川省中江縣中部偏東。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3.5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 2700。清道光年間建場稱劉場,1940年取“永遠平安”之意更今名。1950年建永安鄉,1958年為永安公社,1984年復永安鄉,1990年置鎮。產稻、小麥、玉米、甘薯、大麥、油菜籽等。有糧食加工、繅絲等廠。農貿集市以蠶繭、水果、家畜為大宗。通公路。(17)在四川省安縣東北部。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 2900。原名永興場,又名草鞋街,清末更今名。1950年為永安鄉,1959年為永安公社,1983年改為永安鄉,1992年置永安鎮。盛產棕片。礦產有煤、硫鐵、石灰石。有塑膠編織、採礦、建築、釀造、糧食加工等業。安北公路經此。(18)在四川省通江縣東北部。面積59.5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場,人口 3600。原名苦草壩,因漢代為刻苦操練兵馬之地,取“苦操”諧音而名。1938年更名為永安,取“無兵禍,永保全寧”之意而名。1950年建永安鄉,1958年為永安公社,1983年復設鄉。2001年撤鄉建鎮。盛產稻、小麥、油菜籽、茶葉、魔芋、香菇等。得漢城茶場產品獲省“甘露杯”金獎。有農機、鐵木農具加工、糧油加工等廠。通鐵公路橫貫。古蹟有宋建得漢城、漢建擂鼓城等,紀念地有紅四方面軍兵工廠、造幣廠等舊址。(19)在貴州省習水縣南部。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3.4萬。鎮人民政府駐安龍場,人口 2450。1932年置白鹿、忠信等鄉,屬仁懷縣。1942年置永安鄉。1953年分置白鹿、楠木、天橋、潤楠、永和五鄉。1958年撤鄉建公社。1962年析建白鹿、潤楠、楠木公社。1965年劃入習水縣。1984年公社改鄉。1992年三鄉合併置永安鎮。主產稻、小麥、玉米、烤菸。並產生漆、油桐、核桃、柑橘、桃、李等。有鐵礦和硫黃礦。二箐公路經此。(20)在貴州省鳳岡縣西北部。面積119.3平方千米,人口2.3萬,有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鎮人民政府駐永安新街,人口 6500。1920年在永安場外新建街道,故名。1932年置永隆鎮及孟里金水等鄉。1949年為永安鄉。1953年析設永安、新田、龍山等鄉,1958年併入湄潭縣馬山公社。1961年析建永安、新田、崇新、龍山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並置永安鎮。為縣米糧產區,產茶葉、棕片、辣椒、蠶繭、生漆、油桐、烏桕。柏田公路經此。(21)在雲南省楚雄市東北部。面積99.2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永安,人口300。原名滕家石坎,1951年改今名,取“新中國人民永遠平安幸福”之意。1950年屬楚雄縣四區。1958年屬飛虎公社。1960年從飛虎、前進二公社分出一部分,成立金星公社,後改為紅旗公社。1981年改名永安公社,1984年為永安區,1988年為永安鄉,1998年設鎮。產稻、小麥、蠶豆、烤菸、蔬菜。富林木。有機械廠。有公路接昆瑞公路。

永安鎮字典分解

永安的解釋 (1).長久穩固。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然其規矩制度,上應星宿,亦所以永安也。”(2).永遠安定;永遠安寧。 明 劉基 《悅茂堂詩》序:“使世之為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也學習下:永饒冶【歷史地名】

西晉置,在今河南南陽市南。《晉書·孟觀傳》:“永饒冶令空桐機斬觀首,傳於洛陽。”

永安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