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山

龍泉山怎么寫好看

龍泉山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區東北。《方輿紀要》卷11良鄉縣:龍泉山在“縣西十五里,下有石龍口,出泉不竭,東流入鹽溝河”。

②在今山西石樓縣東南。《元和志》卷12石樓縣:“龍泉水出縣東南,去縣十里。山下牧馬,多產名駒,故得龍泉之號。”《方輿紀要》卷41稱:龍泉山在隰州北七十里。當為此山。

③在今山西隰縣北。《元豐九域志》卷4隰州隰川縣有龍泉山。《方輿紀要》卷41云:龍泉山“(北)接石樓縣界,山下牧馬多產名駒,因名。後周以此名”。

④在今浙江餘姚市城西。《方輿紀要》卷92餘姚縣:龍泉山在“縣治西。一名靈緒山, 一名嶼山。三峰挺,南俯姚江,泉雖微而不竭,謂之龍泉”。

⑤在今福建永泰縣東五十里。《清一統志·福州府一》:龍泉山,“其巔有湖曰雁湖,地高水深,與雪峰山相望。古諺雲,雁湖深,雪峰沈;雁湖淺,雪峰現”。

⑥在今福建長樂市東南二十餘里。《清一統志·福州府一》:龍泉山“有臥牛、仙冠、品石、梯雲、蓮花五峰,並高峻。仙冠峰之麓,有巨石,宋朱子勒‘朝陽’二字。其南群峰連線”。

⑦在今湖北崇陽縣西南。《輿地紀勝》卷66鄂州:龍泉山“在崇陽縣西南四十里。高三百餘丈,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入之,行可數十步漸坦平如人居室,可容千百眾。有石渠泉流清駛,鄉人號曰魯溪岩。……岩有茶甚美,曰龍泉茶”。

⑧即靈泉山。在今湖北武漢市江夏區城東六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楨就藩武昌後,於此修建陵寢,其后庄、憲、康、靖、端、愍、恭、賀皆葬於此。現有遺蹟可尋者,陵園八處,碑亭三座,墓碑四通。

⑨古名分棟山、長松山。在今四川成都平東南邊緣,為成都平原與川中丘陵之分界山。起自東北綿陽市,止於西南之樂山市。平均海拔600米,最高為1051米。山之東北為沱江切割成金堂峽,西南段為岷江切割成嘉定三峽。清嘉慶《四川通志》卷10簡州:龍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長松山之左,發脈懷州,綿互數百里,達於仁、井。其巔有關索寨”。

⑩在今四川茂縣南。《隋書·地理志》:北川縣“有龍泉山”。《新唐書·地理志》 汶山縣:“有龍泉山。”《寰宇記》卷78汶山縣:龍泉山“在縣南四十八里。山下有湫, 水號曰清池, 一曰龍池。時或水旱, 民禱必應。若放牝馬於其側, 多生駿駒”。

(11)在今陝西富平縣西北十五里。有唐中宗定陵在此。


(1)又稱靈泉山。在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城東。東北—西南走向,主要由石灰岩、頁岩構成。最高點海拔232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六子朱楨被封為楚昭王,就藩武昌後,在此修建陵寢,其后庄、憲、康、靖、端、愍、恭、賀八王皆葬此。曾有“龍泉聖地”之稱。明亡後遭破壞,保存較完好的僅昭陵。(2)在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東側。北起綿陽市,南到樂山市境內岷江平羌峽。古名分棟山。明于山北故靈泉縣龍泉鎮,遂以名山。東北—西南走向。山脊海拔700龍泉山1000 米。最高峰龍泉驛山(長松山),海拔 1051 米,在成都市東南。為岷江與沱江分水嶺。東緩西陡。北段為沱江切割,形成金堂峽,為沱江小三峽之一。南段為岷江切割,形成犁頭峽、背峨峽和平羌峽,合稱岷江小三峽。

詞語分解

  • 龍泉的解釋 .寶劍名。即龍淵。 漢 王充 《論衡·率性》:“棠谿魚腸之屬,龍泉太阿之輩,其本鋌山中之恆鐵也。”.泛指劍。 唐 李白 《在水軍宴贈幕府諸侍御》詩:“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 王琦 註:“龍泉即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孫波

西藏古代族部名。為蘇毗的異譯稱。《新唐書·蘇毗傳》:“蘇毗,本西羌族,為吐蕃所並,號孫波,在諸部最大。東與多彌接,西距鶻莽硤。”在藏文史籍《敦煌吐蕃文書》中,孫波為西藏最早十餘小邦中之強者,最初在今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龍泉山歷史

相關歷史

龍泉山_龍泉山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