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

政事堂怎么寫好看

政事堂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名。唐朝宰相“共議國政”之所,即中央政府最高議政決策機構。它直接對皇帝負責,承受皇帝旨意,提供決策,頒發詔令。唐初,為真宰相——三省長官“共議國政”之所,非三省長官不得入。隨後,以他官加“參知政事”、“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副相,分三省長官之權,皆可入政事堂議政。高祖武德(618—626)年間,常於門下省議事,至太宗貞觀十六年(642) 前後徵以太子太師知門下省事、房玄齡起復授左僕射知門下省事,始名政事堂,並成為制度。睿宗文明元年(684) 七月,中書令裴炎遷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723),中書說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於其後,分曹以主眾務,制度始備,總中書、門下二省職權,佐天子而統大政。初以中書令為秉筆宰相,即首相,稱執筆,或稱執政事筆。後以諸分直主政事,或一人知十日,或一人直一日。有會則為執行主席,無會則為值班宰相,處理日常公務、承帝旨。凡皇帝命令,須政事堂會議通過並加蓋政事印方可頒行生效。後由翰林學士掌制誥,可不經政事堂直接頒下。懿宗時,“宰相、樞,共參國政”。此後,樞密進一步分割政事堂之權。五代後期,樞密院成為與政事堂並立的宰相機構。宋朝政事堂與樞密院並稱“二府”。神宗元豐(1078政事堂1085)改制,以尚書省都堂為政事堂。清末宣統三年(1911)責任內閣亦置,為總理大臣、協理大臣及國務大臣議政之所,清亡即廢。


政事堂,又稱都堂,是唐宋宰相之職辦公的處所。自唐高祖李淵武德初年,三省長官(即宰相職)就在門下省的政事堂共議國家政事。宋沿唐制。三省長官指尚書省長官尚書令,門下省長官侍中,中書省長官中書令。見《新唐書·百官一·宰相之職》、《宋史·職官一·宰相之職》。

詞語分解

  • 政事堂的解釋 唐 宋 時宰相的總辦公處。 唐 初始有此名,設在門下省,後遷到中書省。 開元 十一年公元年改稱中書門下,因宰相名義上即為中書門下省長官之故。下設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 北宋 就中書內省設政事堂
  • 政事的解釋 政府施政的事務過問政事詳細解釋.政務。《書·皋陶謨》:“政事懋哉!懋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雖藝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務也。” 瞿秋白 《論大眾文藝·大眾文藝和反對帝國主義的
  • 堂的字典解釋 堂 á 正房,高大的房子:堂屋。堂客。堂倌。禮堂。澡堂。 同祖父的親屬關係:堂房。堂兄弟。 舊時官吏審案辦事的地方:大堂。公堂。過堂。 量詞:上了一堂課。一堂家具。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歷史官職推薦:鄉正

官名。春秋宋國置,《左傳·襄公九年》:“宋災,樂喜為司城以為政”,“使華閱討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討左,亦如之”,“二師令四鄉正敬享”。宋國有四鄉,每鄉一鄉正,掌一鄉政教禁令。杜預註:“鄉正,鄉大夫。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政事堂歷史

相關歷史

政事堂_政事堂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