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翰林學士

翰林學士

官名。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由翰林供奉改名,選任有文學才能的朝臣,置於學士院,入直內廷,以備隨時宣召,撰擬文字。初為文學侍臣,後漸成定製,凡任免將相、冊立太子、號令征伐、宣布大赦等機要內命,皆由其草詔,用白麻書寫,其頒發不經政事堂,稱為內制,分中書省出令之權,原掌制誥之中書舍人則稱外製。當時僅為職銜,無階品俸祿,無官署屬員,一般置六人,由他官兼任,自諸部尚書、丞、郎至校書郎、京畿縣尉皆得與選。選用甚重,禮遇甚親,班次依其本官,內宴則居宰相之下。德宗以後,內參密命,與商朝政,成為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秘書官,職權益重,號稱內相,升遷極易,宰相出此途者甚眾。五代後晉高祖天福五年(940)罷其職歸中書舍人,鏇復置,以六員為額。宋朝沿置,仍掌撰擬重大機要詔旨,加知制誥銜,稱內制,隸翰林學士院。員六人,但常不滿員。太宗淳化二年(991)始兼領外司,其後三班院、審官院、審刑院、通進銀台司、在京諸司庫務、群牧使、三司使等常由其兼領,三省、六部及諸省、寺、監亦多由其兼判,或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除任三司使、權知開封府者外,兼領他職時仍輪流入院草制,多自中書舍人院知制誥依次遞補,由皇帝親自任命。他官初入院者稱直學士院,資歷深者始正式除授。神宗元豐(1078—1085)改制後,成為正員官,置二員,正三品,掌撰訓詞,頌宣功德,備顧問應對,諫諍闕失。號稱內相,為擢任宰執的主要人選。南宋時以其官高,多不除授,而以中書舍人兼掌內制。遼朝為南面朝官,隸翰林院。西夏、金隸翰林學士院,金朝正三品,應奉文字時加知制誥銜,掌撰擬詔命。元朝分別置於翰林兼國史院、蒙古翰林院,員皆二人,正二品。朱元璋吳元年(1367)置一員,正三品,為翰林院長官,明洪武二年(1369)增設翰林學士承旨居其上,遂降為從三品,十四年革承旨,復為翰林院長官,正五品。掌制誥、修史、文翰之事,參議政事、禮制,備皇帝顧問,教習庶吉士。擬詔之職移歸內閣,權任轉輕。諸部尚書由翰林出身者,則兼翰林學士銜,詹事、少詹事亦帶此銜。清朝罷,唯特派大臣為翰林院掌院學士。光緒二十九年(1903)省詹事府,遂復置,以為翰林侍讀學士升遷之階,無實職,滿、漢各一員,正三品。參見“翰林學士院”、“翰林院”。


官名。唐玄宗改翰林供奉為翰林學士,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等,皆由他們起草,為皇帝親信。見《新唐書·百官一·學士之職》。

宋朝的翰林學士,掌制誥詔令的撰述。凡立后妃,封親王,拜宰相、樞密使、三公、三少,除開府儀同三司、節度使節,加封,賜大臣太中大夫,觀察使等,都由他們起草制誥詔書。凡重大事情,晚上天子面諭,夜間寫成,天明宣布。見《宋史·職官二·翰林學士院》。

遼代《翰林院》設翰林學士,分掌天子文翰之事。見《遼史·百官志三·翰林院》。

金代翰林學士院中有翰林學士,正三品,分掌制撰詞命。見《金史·百官一·翰林學士院》。

元代翰林兼國史院,也設翰林學士。見《元史·百官三·翰林兼國史院》。

明代的翰林學士,為翰林院的長官,掌制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制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見《明史·職官二·翰林院》。

清代翰林院不設翰林學士,而置掌院學士,掌國史筆翰,備左右顧問。見《清史稿·職官二·翰林院》。

翰林學士字典分解

翰林的解釋 [member of the Imperial Academy]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翰林天台陶先生。—&mdash

學士的解釋 (1) [bachelor]∶學位的一種,通常是初級或最低級學位文學士(2) [scholar]∶古代在國學讀書的學生

也學習下:翰林醫學【歷史官職】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置,為從九品醫官階官。 醫官名,也是醫官官階名。宋設此醫官,供內詩。見《宋史·職官九·醫官》。

翰林學士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