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諸道行御史台

歷史字典解釋

名。簡稱南台。元御史台的分遣機構,秩從一品。設大夫一人,中丞二人,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各二人。下轄察院,設監察御史二十八員。監察江浙、湖廣江西等江南三省。至元十四年(1277)置行御史台於揚州,二十一年移置杭州。次年,移於江州(今江西九江)。二十三年,遷至建康(今南京)。二十六年,再移於揚州。二十九年,還治建康。大德元年(1297),定名江南諸道行御史台。行台設官、品秩並同御史台。初置行台時,立江北淮東道(治淮安,後移揚州)、淮西江北道(治廬州,今合肥)、山南湖北道(治荊南,今荊州)、浙東海右道(治紹興,後移婺州,今金華)、江南浙西道(治杭州)、江東建康道(治建康,後移寧國,今宣城)、江西湖東道(治隆興,今南昌)、嶺北湖南道(治潭州,今長沙)等八道提刑按察司,隸之。十五年,增置江南湖北道(治武昌,今武漢)、嶺南廣西道(治靜江,今桂林)、福建廣東道(治福州)三道。二十年,析置海北廣東道(治廣州)、福建海道。二十三年,以淮東、淮西、山南三道改隸御史台(內台),南台所轄計十道。二十八年,改提刑按察為肅政廉訪司。行台職責為糾彈行省、宣慰司及其所屬諸司官吏違法及檢刷案牘諸事,路府州縣並委廉訪司糾察。凡貪贓枉法、刑名違錯、賦役不均、戶口流亡、倉廩減耗、稽誤政令,以及鎮戍軍官約束不嚴致令將卒侵擾百姓,官豪之家侵奪民田民宅等等,皆在糾察之列;各處官員治理有方者,由行台保舉。凡官吏罪至斷罷停職及有應興利除害必當改革諸事,咨御史台呈中書省聞奏。至正十六年(1356),建康為朱元璋攻取,南台移於紹興。二十五年,又置分台於福建。

詞語分解

  • 江南的解釋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春風又
  • 御史台的解釋 中國古代監察官署名稱,又名;憲台;詳細解釋官署名。專司彈劾之職。 西漢 時稱御史府, 東漢 初改稱御史台,又名蘭台寺。 梁 及 後魏 、 北齊 或謂之南台, 後周 則稱司憲。 隋 及 唐 皆稱御史台

歷史知識推薦:楊黃

族名。自稱哎饒、哎凳或印饒、印凳。史書作楊黃、佯#;#;、楊荒等。元初已盛。明代遍及思南、鎮遠、石阡、銅仁、都勻、黎平等府。清散居都勻、石阡、施秉、龍泉、黃平、餘慶、黎平等處,有楊、龍、張、石、歐等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江南諸道行御史台歷史

相關歷史

江南諸道行御史台_江南諸道行御史台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