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763年>> 9月4日

法國作家夏多勃里昂出生

1763年9月4日

夏多勃里昂是法國19世紀頗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極浪漫主義文學對當時法國文學有著深刻的影響。
1763年9月4日,夏多勃里昂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自幼高傲、自負、富於幻想,生性孤辟、憂鬱。1786年,他入軍界當上陸軍中尉。由於他的長兄是國王路易十六的總理的孫女婿,他得以在巴黎社交界和宮廷里顯露頭角,並涉足於文人圈子。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他站在保王的一邊,直接參與反對革命的軍事活動。1793年,他先後僑居比利時和美國,開始文學創作活動,發表了第一部作品《革命史論》,並撰寫了《美國遊記》和散文史詩《納謝茲人》。1800年,夏多勃里昂回到法國,完成了抒情論文《基督教真諦》,文章發表後,在法國產生很大影響。拿破崙開始拉攏他,委任他駐羅馬使館的秘書等職務,但夏多勃里昂始終固守保王立場,並不贊成拿破崙的政策,因而1804年辭職,還在自己主辦的《水星報》上發表影射拿破崙帝國暴政的文章,拿破崙下令取締《水星報》。181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拿破崙拒不承認。此後他離開巴黎,直到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他才回到巴黎,從此青雲直上,成為貴族院議員,不久又當上外交部長。1830年,波旁王朝垮台,他專事寫作,直至1848年逝世。
夏多勃里昂是一位十足的消極浪漫主義作者。他不僅在作品中帶有濃厚的消極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創立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基礎。他的作品文筆優雅,詞藻華麗,詩意盎然,但其情調是憂鬱、傷感的,甚至顯得有些矯柔做作。馬克思在談到夏多勃里昂的作品時說:“如果說這個人在法國這樣有名,那只是因為他在各方面都是法國式虛榮的最典型的化身,這種虛榮不穿著18世紀輕佻的服裝,而是換上浪漫的外衣,用新創的辭藻來加以炫耀,虛偽的深奧,拜占庭式的誇張,感情的賣弄,色彩的變幻,文字的雕琢,矯揉造作,妄自尊大。總之,無論在形式上或在內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謊言的大雜燴。”

9月4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