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13年>> 9月12日

革命軍熊克武放棄重慶,“二次革命”失敗。

1913年9月12日

 

孫中山等革命黨人於1913年發動的討伐袁世凱的一場戰爭﹐又稱“癸丑之役”﹑“贛寧之役”。
  南京臨時政府結束後﹐產生了全國統一的中華民國﹐北洋系軍政集團領袖袁世凱取代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1913年初﹐由同盟會改組而成的國民黨在正式國會的選舉中贏得勝利﹐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準備組織內閣。厲行獨裁的袁世凱為阻止國民黨執政﹐派人收買兇手﹐於3月20日晚在上海滬寧車站暗殺宋教仁。革命黨人迅速協助租界當局捕獲兇手﹐宋案真相大白﹐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動員起兵討袁。但由於實力不足﹐國民黨的軍事領袖黃興遲疑不決﹐主張法律解決﹐孫中山的革命動員受到挫折。4月﹐袁世凱與五國銀行團達成兩千五百萬英鎊的大借款(見善後借款)﹐獲得了戰爭經費﹐遂準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5月初﹐北洋第六師﹑第二師在湖北都督﹑副總統黎元洪支持下相繼入鄂﹐統制湖北地面﹐並監視江西。6月﹐袁世凱又下令罷免堅決反袁的贛督李烈鈞﹑粵督胡漢民﹑皖督柏文蔚﹐三督相繼被迫下野。
  孫中山面對革命黨人不戰而走的屈辱處境﹐憤懣萬分﹐決心冒險起兵。在孫中山的動員下﹐李烈鈞於 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宣布江西獨立﹐於12日向進駐九江的北洋第六師發動進攻﹐拉開了二次革命的戰幕。7月15日﹐黃興在南京宣布江蘇獨立。隨後安徽﹑上海﹑廣東﹑福建﹑湖南﹐以及重慶等地也相繼宣布獨立﹐加入討袁行列。以江西﹑江蘇為主要戰場的二次革命全面爆發。但是﹐討袁軍倉促上陣﹐孤立無援﹐連國民黨的多數議員都還在北京留戀議席﹐因此﹐這場革命很快就遭到挫敗。在江西戰線﹐北洋第一軍於7月25日占領湖口﹐8月18日占領南昌。在江蘇戰線﹐討袁軍於7月16日至22日間在徐州地區與北洋第二軍和張勛所部會戰失利﹐直退南京。上海討袁軍進攻北洋軍駐守的製造局屢攻不克。其餘各省動員起兵遲緩﹐湘﹑粵﹑閩北援之師遲遲不發。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各地相繼取消獨立。不久﹐南京第八師等部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起討袁的大旗﹐於8月11日宣布恢復獨立﹐士兵們義憤填膺﹐人自為戰﹐與重兵雲集的北洋軍展開了頑犟的血戰。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敗。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場保衛辛亥革命成果的戰鬥﹐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繼承了武裝鬥爭的光榮傳統﹐不畏犟權﹐英勇奮戰。它的失敗也充分暴露了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的軟弱性。
  對於二次革命,亦有意見認為,在當時兇手已經抓到、兇手與國務院有關官員的來往電信也已搜獲並已公諸報端、傳訊國務總理趙秉鈞問話的傳票已經發出、中國正出現空前的司法獨立時,孫中山卻決定舉兵反抗,從而為袁世凱製造了口實,並以此為契機徹底擺脫了國會的牽制。有批評認為,孫中山選擇使用武力,而不嘗試採用政治、法律方法,訴諸公民理性的方式對抗,是把中國社會的發展推進了錯誤的軌道。

9月12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