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縣

太和縣怎么寫好看

太和縣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隋開皇元年(581)改烏突縣置,為太和治。治所在今山西臨縣西南三十五里曹峪坪村附近。大業初屬離石郡。唐武德三年(620)改為臨泉縣

②隋末置,屬樓煩郡。治所在今山西興縣北。唐武德九年(626)省入臨津縣。貞觀三年(629)復置,屬嵐州。八年(634)廢。

③唐武德八年(625)以泰和縣改名,屬吉州。治所在今江西泰和縣西六里。貞觀元年(627)復移治今泰和縣西三里。貞元三年(787)又移治今泰和縣。元元貞初升為太和州。明洪武初復為縣,改名泰和縣。

④金正大三年(1226)升太和寨置,屬葭州。治所在今陝西神木縣南太和寨東南二里太和溝內。蒙古至元六年(1269)省入神木縣。

⑤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置,為大理路治。治所在今雲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明、清為大理府治。1913年改大理縣

⑥元大德八年(1304)改泰和縣置,屬潁州。治所即今安徽太和縣。清屬州府。民國初屬安徽淮泗道。1928年直屬安徽省


(1)古縣名。(1)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烏突縣置,治今山西省臨縣西40里。為太和郡治。三年郡廢,屬石州。大業中屬離石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改臨泉縣。(2)唐武德八年(625年)改泰和縣置,治今江西省泰和縣西。屬吉州。貞元三年(787年)移治今泰和縣。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為太和州。(3)金末升太和寨置,治今陝西省神木縣東南太和寨。屬葭州。蒙古至元六年(1269年)廢。(2)古舊縣名。元至元二十六年(12 * )置,治今雲南省大理市北舊大理。為大理路治。明、清為大理府治。因與安徽省太和縣重名,1913年改名大理縣。(3)今縣名。在安徽省西北部。屬阜陽市。面積1882平方千米。人口154.9萬,轄26鎮、5鄉。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西漢置新郪縣,治今倪邱鎮,屬汝南郡東漢建初四年(79年)徙封後於此,改為宋公國。三國廢為宋縣。隋為潁陽縣地,唐為汝陰縣地。北宋開寶六年(973年)置萬壽縣,治百尺鎮(今牆鎮),屬潁州府。宣和三年(1121年)改名泰和縣(治今舊縣鎮)。元初併入潁州,大德八年(1304年)復置,取《易、乾、象辭》“保合太和,利乃貞”的祥和太平義,更名為“太和縣”,移今治,屬潁州。明屬汝寧府。清屬潁州府。1914年屬淮泗道。1927年直屬安徽省。1949年屬皖北行署區阜陽專區,1952年屬安徽省阜陽專區。1959年與界首縣合併為首太縣。1961年復置太和縣,屬阜陽地區。1996年屬阜陽市。地處淮北平原腹地,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潁河、茨河、西淝河自西向東流經境內。屬南溫帶半濕潤氣候。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主要樹種有楊、柳、桐、桑、槐、楝、榆、梓、楸、柏等。產小麥、大豆、棉花、薯、花生、芝麻、菸葉、紅麻等,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椿芽、薄荷、中藥材生產享譽國內外。香椿芽久負盛名,明、清時就為貢品。薄荷油產量占全國總產的三分之一,以桔梗為主的中藥材遠銷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國,為全國桔梗生產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礦產有石油、煤炭、高碘礦泉水。有醫藥、化工、紡織、食品、建材、機械、造紙、香料、木材加工等工業。京九鐵路、漯阜鐵路經此,105國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縱橫交織。潁河常年通航。名勝古蹟有元代文廟、南清真寺、北清真寺、經鋤樓、姑嫂塔、萬壽書院,倪寬墓、貊高墓、苗訓墓,范滂、徐廣縉故里,漢細陽縣、宋萬壽縣、泰和縣古城遺址,灰角寺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等。

詞語分解

  • 太和的解釋 見“ 太和 ”。亦作“ 大和 ”。.天地間沖和之氣。《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貞。”大,一本作“ 太 ”。 朱熹 本義:“太和,陰陽會合沖和之氣也。”《漢書·敘傳上》:“沐浴玄德,稟卬太和。”《文選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

古海峽名。一般以為是指新加坡海峽。或謂為滿剌加海峽,乃取其廣義,指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中間之海峽而言。《新唐書·地理志》 附 “廣州通海夷道” 云: “又五日行至海峽,蕃人謂之質,南北百里,北岸則羅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太和縣歷史

相關歷史

太和縣_太和縣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