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洛陽市

洛陽市

1948年當地解放後由洛陽縣城區析置,治所即今河南洛陽市。


簡稱洛。在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面積1.5萬平方千米(市轄區544平方千米)。人口633.8萬(市轄區148.9萬)。轄澗西、老城、西工、吉利、瀍河回族、洛龍6區和孟津、新安、嵩縣、汝陽、欒川、伊川、宜陽、洛寧8縣,代管偃師市。市人民政府駐西工區。周初,周公(旦)營洛邑,建王城(今洛陽市城區王城公園一帶)、成周(今洛陽市東北白馬寺東)二城。平王東遷王城,以為都城。敬王遷都成周。戰國始稱洛陽,因在洛河之北,故名。《寰宇通志》:“地居洛水之北,故曰洛陽。”歷史上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孝文帝以後)、隋(煬帝)、唐(武后)、五代梁、五代唐等先後建都於此,號稱“九朝古都”。秦置洛陽縣(治今洛陽城區東北白馬寺東),屬三川郡。西漢改��陽縣,屬河南郡。東漢建都於此,改為河南尹。三國魏復改洛陽縣。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東魏初改置洛州。隋大業元年(605年)在漢魏洛陽故城西建城,煬帝遷都於此,稱東京。並置豫州,後改稱河南郡,同時移洛陽縣治於此。唐初為洛州,顯慶二年(657年)建東都,武則天改稱“神都”,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天寶元年(742年)定為東京。五代梁和唐、晉亦曾都此。五代梁、晉、漢、周和北宋稱為西京河南府。金興定元年(1217年)稱中京金昌府,正大初重建洛陽城,即今洛陽市老城區。元為河南府路。明、清為河南府。1913年設豫西道,1914年改河洛道,1927年直屬河南省。1948年析洛陽縣城區置洛陽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地級)。1955年洛陽縣撤銷併入。1958年由洛陽專區代管,1964年再歸省轄。1971年洛陽地區孟津縣劃入,1976年孟津縣復歸洛陽地區。1983年洛陽地區的新安、偃師、孟津三縣劃入。1986年洛陽地區撤銷,將欒川、嵩縣、汝陽、宜陽、洛寧、伊川六縣劃入。1993年偃師縣改市。地處伏牛山、熊耳山和豫西黃土丘陵區,黃河流經北部,洛河、伊河流向東北,北汝河流向東南。南部屬南溫帶半濕潤氣候,北部屬南溫帶半乾旱氣候。產小麥、玉米、甘薯、穀子、豆類、棉花、菸葉、油料作物為主。以產牡丹著名,有“牡丹花城”之美稱。礦產有鉬、鋁土、鎢、硫黃、耐火黏土、水泥灰岩等。工業有冶金、電力、石油、化工、機械、建材、煤炭、紡織、食品、造紙、農機修配、農林牧副產品加工和採礦等。傳統工藝品有唐三彩、宮燈和仿古銅製品。隴海、焦柳鐵路在市區交會,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橫貫東西,207國道縱穿南北,洛界、洛常、洛盧等公路以洛陽為起點伸向四方。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周公廟、漢魏洛陽故城、隋唐洛陽故城、洛陽古墓博物館等,其中龍門石窟為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市字典分解

洛陽市的解釋 在河南省西部,隴海、焦枝兩鐵路在此交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七大古都之一。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煬帝)、唐(武后)、後梁、後唐等均建都於此,有“

洛陽的解釋 [Luoyang] 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西部,市區面積79平方公里,人口97萬。中國著名古都,有“九朝古都”之稱,中國佛教祖庭白馬寺位

市國語字典 市 shì 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開市。菜市。市井(街,市場)。市曹。市儈(舊指買賣的中間人、唯利是圖的奸商;現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買:市義。市恩(買好,討好

多學一學:洛大【歷史地名】

集鎮名。在甘肅省迭部縣城東部、白龍江南岸。洛大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1300,多為藏族。洛大系藏語,意為“清淨之地”。相傳西藏曰當布遠徵兵到此定居,以原籍地命名。經濟以林業為主,產蘋果、梨、石榴等,特產蕨菜。兩郎公路經此。

洛陽市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