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鎮

興隆鎮怎么寫好看

興隆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舊名三里三鎮。即今黑龍江省明水縣。清宣統三年(1911)改名興隆鎮。民國白眉初《滿洲三省地誌》卷3:“拜泉縣西南八十里三里三鎮,又名興隆鎮。”

②清置,屬巴彥州。治所即今黑龍江省巴彥縣西北興隆鎮。《清史稿·地理志》 巴彥州:“西北:興隆鎮州判。”民國設縣佐。

③清置,屬潛江縣。在今湖北天門市西南。《清一統志·安陸府》:興隆鎮“在潛江縣北十五里。為水陸要衝”。


(1)在河北省興隆縣中西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93平方千米。人口6.1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8000。因興隆山得名。清東陵“後龍風水禁地”,1914年開禁後商賈雲集,漸趨繁榮。1931年始為縣治。1956年設城關鎮,1958年改公社,1980年復鎮, * 改今名。主產玉米、穀子、高粱,盛產梨、蘋果、紅果。有鑄造、建材、印刷、果酒、罐頭、服裝等廠。京承鐵路及112國道、京建公路經此。(2)在遼寧省新民市東部。面積138.8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2840。原名五十家子,1905年設火車站,取鄰村興隆店為站名,故名。1956年設五十家子鄉、孤家子鄉、祝家子鄉,1958年合併設興隆店鄉,同年改興隆店公社。1961年改興隆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置鎮。遼河經此。主產稻、玉米等。有機械、塑膠、服裝、紙製品等廠。京哈鐵路、304國道經此。(3)在吉林省九台市北部偏西。面積188平方千米。人口4萬。鎮人民政府駐趙朝陽溝,人口730。取鎮內屯名為鎮名,求吉祥。1956年設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2001年春陽鄉撤銷併入。主產稻、玉米。有農機修配、制磚等廠。九德公路經此。(4)在吉林省雙遼市北部。面積155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大有,人口610。取吉祥意而名。1956年設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置鎮。農牧並重。有綜合加工廠和採石場。203國道經此。(5)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區南部。面積65.8平方千米。人口3.2萬。鎮人民政府駐乜河村,人口 6990。1937年設興隆區,1949年改第十區。1956年改興隆鄉,1958年改上游公社,1959年改興隆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產玉米、大豆、小麥等。有機械、化工、紡織、建材、造紙等廠。201國道經此。(6)在黑龍江省巴彥縣西北部。面積201.3平方千米。人口9.5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4.3萬。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設興隆鎮,1912年改第四保公所,1939年改興隆街公所。1950年改第十一區,1958年改興隆公社,1980年復鎮。主產玉米、大豆等。有草編、刺繡、機械製造、糧油加工、化工等廠。是縣西北部工業城鎮和農副產品集散地。濱北鐵路經此,公路通巴彥、窪興等地。(7)在黑龍江省友誼縣西部。面積218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村,人口 4390。1946年設興隆區,1950年改第九區。1956年設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改鎮。產玉米、大豆、小麥、稻等。有糧油加工、建材等廠。福前鐵路經此。公路通福利、友誼、寶清等地。(8)在江蘇省揚中市中部,東、西臨長江。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5000。清光緒初年名青龍鎮,宣統三年(1911年)以諧音改今名。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5年置鎮。2001年三躍鎮併入。產稻、小麥、油菜籽及生豬、淡水魚等。有針織服裝、塑膠編織、儀表、塑膠、化工、絲綢等廠。新八等公路經此。有烈士紀念碑。古蹟有東嶽廟。(9)在山東省臨邑縣西南部。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4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寺,人口950。明代建村。1940年侵華日軍占古剎興隆寺為據點,標今名。鎮境解放後為第四區,建國後稱老屯區。1956年改稱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6年置鎮。2000年田口鄉併入。土馬河流經。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有染織、繩經、草編等廠。永莘公路經此。(10)在河南省社旗縣中部。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保其崗,人口270。因境內興隆村得名。在唐河東岸,清代時為一碼頭,商業興隆,故名。1975年建呂樓公社,1982年改興隆鎮公社,1983年改興隆鎮。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芝麻等。有麵粉、綜合修理等廠。公路北接南駐公路。古蹟有茅草寺遺址。(11)在湖北省棗陽市東部。面積188平方千米。人口5.7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2萬。傳清末有李氏兄弟名興隆、興集在此開設茶館,逐步成集,稱興隆集。1951年屬棗陽縣第十二區,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屬興隆區,1975年置興隆公社,1984年改置鎮。華陽河由南注入滾河。主產稻、小麥、棉花、油料作物。有車床、電子儀器、農機等廠。為市東部農副產品集散地。漢丹鐵路、316國道經此。(12)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縣境北部。面積103.1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牌坊邊,人口 1000。明置晃州驛,清置晃州汛皆在此地。由於開發較早,水陸交通便利,因而商旅不絕,故謂興隆,名由此得之。1958年為沙灣鄉,因與洪江市沙灣鄉同名,又恢復興隆鄉,後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9年置鎮。產稻、玉米、大豆、油茶、柑橘、板栗。縣捲菸廠、酒廠、造紙廠等設此。湘黔鐵路經此,設新晃站。302國道橫貫東西。(13)在重慶市渝北區西部。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街道,人口 1670。明末建場,鎮以場名。1929年置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3年與家鄉、廣佛鄉合併建興隆鎮。產稻、玉米、小麥、油菜籽等。有川東氣礦採氣單位及採煤、建材、釀造等廠礦。210國道縱貫境內。(14)在重慶南川市西郊。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場,人口 1310。清乾隆時建場。1940年設鄉。1949年後仍設興隆場鄉,1992年建興隆鎮。產稻、小麥、油菜籽、薯。有紅茶、造紙、啤酒等廠。南大、南巴公路經此。(15)在重慶市奉節縣南部。面積98.3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三角壩,人口690。以鎮境內原有興隆寺得名。明、清屬土字鄉,1942年從土字鄉分出設興隆鄉。1958年建興隆公社,1983年復鄉。1991年併入三橋、新賀鄉置興隆鎮。主產玉米、薯類。特產木耳、香蕈、黨參、生漆。有水電、水泥、林木加工、修配等廠。為縣境南部農副產品集散地。奉恩公路經此。(16)在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東北部。面積180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坪,人口 1200。1924年置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2000年置鎮。產稻、玉米、生漆、油桐、烏桕等。有糧油加工、農機等廠。酉來公路經此。(17)在四川省自貢市沿灘區中部。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1.8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500。傳因一商人在此開店興隆,故名。1949年為興隆鄉,1962年改為公社,1984年復鄉,1995年置鎮。主產姜、麻、薏苡、甘蔗等。有採鹽、磚瓦、化工、榨油等業。產天然氣等。貢井鹽廠采鹵車間駐此。通公路。(18)在四川省廣漢市北部。面積34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700。因原有興隆渡,故名。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為公社,1981年復鄉,1994年置鎮。有皮革、麯酒、糧油加工等業。“房湖大曲”有名。廣金公路經此。(19)在四川省綿竹市中部。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2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1200。清末以米市著稱。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為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置鎮。有節能材料、石膏板、水泥預製等業。綿安公路經此。有三國將鄧艾冢遺址。(20)在四川省雙流縣東南部。面積41.8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場,人口 3200。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2001年置鎮。為縣水稻制種基地和水果、草莓、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有機磚、榨油等企業。有公路經此。(21)在四川省中江縣西南部。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2500。古稱梅花鎮,明建龔市鎮,清初以“興隆發達”之意名興隆場。1949年為興安鄉,1951年更名為興隆鄉。1958年為公社,1984年復鄉,1988年建鎮。有煉鐵、機磚、織襪、榨油、釀酒等業。歷為著名牛市,每年春季舉行賽牛交易會。趙淮公路經此。(22)在四川省瀘定縣東部。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1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800。清設驛站名龍巴鋪,後因集市日益興隆成集後更今名。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為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改鎮。有紅色花崗石、石灰石、煤、鉛、鋅等礦。花椒產量居全縣之首。瀘石公路經此。有白馬古墓、寧遠寺、化林營、觀音閣等名勝古蹟。 (23)在四川省安岳縣南部。面積80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2400。清代建場。以“生意興隆”之意而得名。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置鎮。主產棉花、油菜籽、蠶繭、生豬等。為縣油桐、檸檬、用材林生產基地。有釀酒、建築、農機修配、五金、農副產品加工等業。為農副產品集散地。通公路。大成山有烈士陵園。(24)在四川省岳池縣北部。面積62.2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1080。清設驛站,後漸成集。1949年為興隆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置鎮,高升鄉併入。產油菜籽、蠶繭、水果。特產黃龍香米,昔為貢品。有生物化工、釀酒、糧食加工等廠及林場。(25)在貴州省安龍縣東南部。面積188.5平方千米。人口6.6萬。鎮人民政府駐狗場,人口 4000。1950年為興隆鄉,1953年分置木城、冗華、石盤三鄉。1959年置興隆公社。1962年分置木城、冗華、石盤三公社,1992年合併置鎮。主產稻、玉米、小麥。324國道經此。名勝古蹟有興隆一線天、仙鶴坪。(26)在貴州湄潭縣中部偏東。面積146平方千米。人口3.4萬,其中有土家、仡佬、苗等少數民族。鎮人民政府駐興隆村,人口 2150。地名取集市興旺隆盛之意。1932年置興隆、鳳儀、龍潛等鄉,1953年析置興隆、鳳凰、大蘆、廟塘、水龍等鄉,此後多有變更調整。1992年以興隆場、水窪子、廟塘、大蘆四鄉合併置興隆鎮。多為丘陵地,是縣內重要糧油產區。有釀酒、綜合加工等廠。附近有大片茶園。湄黃公路經此。(27)在陝西省涇陽縣西北部。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莊,人口 2360。相傳山西籍人始居,原名山西莊。清光緒年間改今名。1956年設興隆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7年設鎮。主產小麥、玉米、棉花。有機械加工、農機等廠。有公路通橋底鎮、縣城。(28)在陝西平利縣北部。面積206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新廠,人口450。以境內新廠、龍王廟二村名首字“新龍”諧音“興隆”得名。1952年設興隆鄉,1962年設公社,1983年復設鄉。1996年與中坪、冠河二鄉合併設興隆鎮。主產玉米、小麥、稻,盛產茶葉、生漆、油桐、蠶繭、松脂、菸草。有公路接316國道。(29)在陝西省鎮巴縣東北偏中部。面積128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場,人口 1250。原名五塊石,清道光四年(1824年)淹沒於水,八年後建新村,取“興旺昌盛”意命名興隆場。1949年設中市鄉,1961年改設興隆公社,1983年設興隆場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與青獅鄉合併設興隆鎮。主產玉米、稻、小麥,並產茶葉、核桃、蠶繭、板栗、香菇。為縣東北部農副產品交易地。有公路接210國道。(30)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東南部。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1.9萬。鎮人民政府駐興隆,人口 2840。清立集市,後以吉祥意改今名。1953年由隆德縣劃歸西吉縣。1958年設興隆公社,1983年改鄉,1986年置鎮。為縣內糧食主產區之一。主產小麥、玉米。有農機修配、亞麻、乳製品、磚瓦、澱粉加工等廠。建有大型農貿市場。是縣境南部及鄰縣毗鄰地區農副產品交易中心。中靜公路經此。

詞語分解

  • 興隆的解釋 興旺昌盛先漢所以興隆。;; 諸葛亮《出師表》詳細解釋興旺隆盛。 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 先漢 所以興隆也。” 唐 胡曾 《詠史詩·沛宮》:“ 漢高 辛苦事干戈,帝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赤山

①即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北,烏力吉木倫河發源之烏蘭大壩意為紅山。《後漢書·烏桓列傳》:“赤山在遼東西北數千里。”烏桓人死,斂以棺, 至葬則取一肥犬,系以采繩,並取死者乘馬衣物燒送之,謂付託於犬,“使護死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興隆鎮歷史

相關歷史

興隆鎮_興隆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