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2005年>> 7月9日

中國作家陸文夫逝世

2005年7月9日

2005年7月9日中國作家陸文夫逝世_歷史上的今天
陸文夫

江蘇泰興人,畢業於蘇州中學。1949年畢業於蘇北鹽城華中大學。同年赴蘇北解放區參加革命。1949年渡江回到蘇州,任新華社蘇州支社採訪員、《新蘇州報》記者八年。1955年開始走上文學創作之路。1956年發表短篇小說《小巷深處》一舉成名,1957年調江蘇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因參加籌辦《探索者》同人刊物,被打成右派,長期下放農村、工廠勞動改造,直至1978年才返蘇州從事專業創作,並在此後主編了《蘇州雜誌》。
  自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歷任新華社蘇州支社採訪員,《蘇州日報》記者、工業組組長,江蘇省文聯專業作家,蘇州市創作室專業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全國第六、七、八屆人大代表,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蘇州市文聯副主席等。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在五十年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獻身》、《小販世家》、《美食家》、《井》、《圍牆》、《清高》、《人之窩》等優秀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作品還被翻譯成英、法、日等語言,暢銷海外。
主要成就
  在50年文學生涯中,陸文夫在小說、散文、文藝評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以《獻身》、《小販世家》、《圍牆》、《清高》、《美食家》等優秀作品和《小說門外談》等文論集飲譽文壇,深受中外讀者的喜愛。
  陸文夫的作品,常寫閭巷中的凡人小事,卻又深蘊著時代和歷史的內涵,不僅主題積極,藝術精湛,且以清雋秀逸、含蓄幽深、淳樸自然著稱,具有濃郁的姑蘇地方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品格,在我國當代文壇獨具風骨。
  文革前陸文夫著有《榮譽》、《二遇周泰》兩個短篇小說集,反映了建國初期人們在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上的巨大變遷。1956年的短篇小說《小巷深處》,則通過妓女徐文霞在新社會中的新生歷程與複雜的心理狀態,大膽地拓新了題材的表現領域,受到好評。但這一時期的作品從整體上沒有突破十七年文學的局限。
  文革後陸文夫復出文壇的第一篇小說《獻身》反擊了知識分子在歷次運動受到的摧殘,提出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重大問題,發人深省。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將筆觸停留在對傷痕的控訴上,而是以知識分子神聖的獻身精神催人奮進,顯示了作者不入流俗的藝術眼光。《崔大成小記》對創作中造假的流弊作了深節的反省。崔大成寫稿的秘密就是“悉心研究報紙上的各種報導”,隨著形勢的風雲變幻而任意捏造事實,他竟憑藉炮製假報導的功夫成了一時炙手可熱的人物。作者借崔大成現象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社會例題。這兩篇作品是陸文夫創作前後期的過渡性作品。
  從《小販世家》、《特別法庭》開始,陸文夫的創作有了明顯的變化。他注重將廣闊的社會背景與深邃的歷史感結合起來,“巨觀著眼,微觀落筆”,力圖挖掘歷史文化的深層底蘊,對半個多世紀以來的社會現實進行深刻反思。《小販世家》反映的是餛飩攤販朱源達大半輩子的遭際。朱源達以辛勤的勞作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在寒冷的冬夜裡,他為人們送去熱氣騰騰的享受,體驗著自食其力的喜悅和信心。然而,在30年中,作為一個個體攤販,他備受磨難和痙。朱源達最後的歸宿是到工廠里掃鐵屑混日子,端起了省心思、省力氣的永遠也不會滿的鐵飯碗,小販世家從此成了工人世家。作品不僅提示了“左”的頑症對一個普通小販的摧殘,還獨特地j揭示出悲劇的根源存在於每個人心中過分厚重的傳統觀念的霧障。從而形象地啟發人們:改革不僅是表層的政治經濟體制的變動,而且是深層民族精神的蛻變。
  《特別法庭》通過對師兄弟汪昌平和許立言不同的處世態度及不同遭遇的審視,表達了囿於傳統社會心理的積澱的悲哀,和擺脫傳統束縛獲得自由的願望。《一路平安》里的戀人華家乙和范萍幾十年前毅然掙脫封建家庭的羅網,投身革命。幾十年後他們重逢時,華家乙試圖將范萍再一次從世俗的大網中掙脫出來。小說留下了一個餘味未盡的結尾,傳統與世俗是那么容易掙脫的嗎?《不平者》里的小汪,以武力打抱不平,橫掃鄉間的關係網,結果非但沒有成功,自己也成為關係網中牢固的一角,將網織得更嚴密。小說的反諷意味是不言而喻的。《唐巧娣》則從另一角度提示了傳統張力有時表現為撲朔迷離的怪圈,置人於身不由己的尷尬境遇。沒有文化曾經是唐巧娣值得炫耀的醬和消災免禍的法寶。然而,當倒置的價值觀念重新翻轉過來之後,唐巧娣終於嘗到了沒有文化的苦。在《萬元戶》中,陸文夫通過孫萬山幾天內從“萬元戶”變成“零元戶”的鬧劇,提示了平均主義的傳統觀念、浮誇風和吃大戶所帶來的危害。陸文夫針砭世俗的目光具有很強的穿透性,他不僅把批判的目光指向文化落後而造成的愚昧無知,也指向了知識分子中潛藏的惰性。《圍牆》中,作者嘲笑了那些只尚空談,不思進取,一有成績便搶在前面的空談家們,指出正是這種習慣勢力和惰性擋住了改革前進的道路。這些作品反映了民族傳統心理的根深蒂固,人們可以用暴力手段摧毀舊的社會結構和建立新的社會結構,但很難人為地消除一種源遠流長的傳統。陸文夫通過反思民族的傳統文化心理,提出了一個個意味深長的命題。
  《美食家》是陸文夫小說創作的一個高峰。小說通過對一位嗜吃如命的吃客朱自冶的描繪,藝術地概括了建國以來幾個歷史階段的經驗教訓,具有深廣的歷史內涵與社會內容。朱自冶解放前是一個房屋資本家,除了吃一無所長。解放後,高小庭針對他這樣的“美食家”發起了“飯店革命”,從形式到內容採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動。原以為可以阻止朱自冶紙醉金迷的生活,卻革去了飯店的傳統特色,革去了飯店的正常秩序和工作人員的事業心、責任感。朱自冶轉而與燒得一手好菜的孔碧霞結婚。困難時期,他只能以吃飽為最大享受。文革後,朱自冶又身價陡漲,當上烹飪學會會長。作品以人們的美食權利為切入口,通過朱自冶吃客生涯的一波三折,反映了國家歷史命運的變動脈搏,具有深遠的社會歷史意義。作家在《美食家》和其他作品中也精緻描摹了古城蘇州的風土人情,園林風景、吳越遺蹟、風味小吃、吳儂軟語、石板小巷、小橋流水……無不栩栩如生。這些蘇州特有的文化與風俗,成為他小說中的重要的情節要素,具有獨特的文化地域魅力,使其小說贏得了“小巷文學”和“蘇州文學”的美稱。
  1985年發表的《井》,是繼《美食家》之後的又一次創作高峰。陸文夫試圖從民族文化心理多種角度考察社會生活。女主人公徐麗莎因家庭成分不好和海外關係的陰影倍受歧視,家庭生活的不幸更使她鬱鬱寡歡。改革後,她重新撿起了自己的專業,成為事業的強者,與此同時,也萌發出追求新的愛情生活的渴望。這種正常的人性的舒張卻因其丈夫捏造桃色新聞而橫遭挫折,流言蜚語不僅扼殺了她剛剛萌芽的愛情,也無情地摧毀了她事業上的一切成功與努力。更可怕的是,這一切壓力都是無形的,她無從對質,也無處投訴,只得投向深井。徐麗莎的悲劇在於她所反抗的不是某一個具體的人或機構,而是沉重的集體無意識的壓迫。《畢業了》也反映了類似的主題。陸文夫通過揭露長期形成的習慣勢力和心理惰性對人性的壓抑與束縛,折射出其考察生活的新視角。
  陸文夫小說的創作特色首先在於針砭時弊的準確與深刻。他善於從歷史的變遷角度考察生活,小中見大,反映出深廣的社會歷史內涵和思想意蘊。其次,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幽默感。陸文夫自稱為“糖醋現實主義”[8]。他善於從普通人帶喜劇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層的悲劇因素,輕鬆中見鋒芒,笑聲中有反省。顯示出一種機智幽默的風格。再次,陸文夫的小說中有著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他不僅著力於蘇州的地方風物的描摹,更關注這一地域居民的情感態度與生存境況。他的小說創作,準確傳達了變化中的蘇州的文化情境,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小說。
  2005年7月9日,我國當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陸文夫因病醫治無效,在蘇州逝世,享年77歲。
代表作品
  《小巷深處》、《獻身》、《小販世家》、《美食家》、《井》、《圍牆》、《清高》、《人之窩》、《小說門外談》、《特別法庭》、《一路平安》、《唐巧娣》、《不平者》、《美食家》、《畢業了》、《腳步聲》……………………

7月9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