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妻子是誰?他有後代嗎?

歷史上關於包拯妻子兒女的記載其實並不多,直至中國當代。1973年發掘了一座包公墓,這座包公墓其實是合肥的一大奇觀——“一里三公”,在包公去世後三年,他的墓旁添了一個人——張得勝,這是明朝將領,跟隨著朱元璋南征北戰,壯烈犧牲,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追封他為蔡國公,重新修墳墓,如果說張得勝的墓臨近包公墓是偶然,那么李鴻章葬在包公墓附近則是必然,這位北洋通商大臣在小時候讀書之時就祭掃過包公墓,衣錦還鄉之後,還重新修整了包公墓,但是他卻包公截然不同,包公做得到的,他看得到卻做不到。

1958年,中國到處颳起一股挖墓風,李鴻章墓首當其衝,被毀,同年,一條通向某廠區的鐵路,張蔡公又被掩埋在了鐵軌下面,一里三公,又只剩包公墓如同過去那樣孤零零地立在淒風苦雨之中。雖然包公墓被明確確立為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十年文革,全國波起雲涌,“掃四舊”中,包公墓墳頭被挖掉,地宮頂部被打開,裡面黑洞洞的一池清水,看沒有什麼東西,周遭的大墓也就沒繼續挖了。

附近廠家見包公墓已不在,就想徵用地皮,在這種情況下,文物部門進行緊急發掘,由於倉促進行,在旁邊一座小墓,沒想到直接挖出了包公墓志銘,先後清理了整個墓葬群之後也沒有任何發現,快要離去之時,世代看守包公墓的末代看墓人說話了,他說:“真正的包公墓在油菜田的田拐底下”,原來是金國占領廬州之時,對宋貴族的墓葬大肆發掘,掠奪財寶,包公墓被破壞,後世子孫無力原地恢復,就將包公棺骨、墓誌連同被砸爛的董氏墓誌一起埋在附近一個土坑中,南宋重修之時,直接就將董氏墓確認為包公墓。歷代包公後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真相,結果守墓人僅憑藉口口相傳,將歷史真相傳達下去,歷經800年準確無誤。守墓人這個群體是一個值得敬佩的群體。

包拯的妻子是誰?他有後代嗎?根據這一次出土的大量墓志銘來看,包拯先後有三個妻子,分別為張氏、董氏和媵孫氏(媵指隨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妻子董氏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

包拯與董氏生有一子——包繶,也就是包拯的長子,但包繶婚後兩年染病身亡,早卒。

後來媵孫氏懷孕,1058年,媵孫氏為包拯生下一子,家族得以繁衍,包拯替他取名包綖,崔氏幫他改名名為包綬。也就是包拯只有兩個兒子——包繶、包綬。

包繶生有一子——包文輔,於五歲時夭折,包繶的媳婦為崔氏,接連痛失丈夫和唯一的兒子,崔氏悲痛欲絕,於是抱養了一個兒子——包永年。包永年生有一子——包完。

包綬成過兩次親,第一次是娶包公門生、做過廬州知州的張田的女兒,張氏早包綬而死;第二任妻子是宰相文彥博的小女兒,出身相門的文氏,並不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嬌小姐,她恬靜寡慾,生活儉樸,待人和善,從不以勢自居,見他人有難,還樂於慷慨接濟。她經常吃素,與丈夫包綬一同受過道教的洗禮,視富貴如糞土,在北宋百餘年的太平時代下,包綬夫妻二人嚴守父命,看重節操,也是大勢所趨,民風使然。文氏早包綬四年去世,病故,年僅三十多歲。

包綬生有四子,但具體是哪位夫人所出,就不甚清楚了:康年(未祿而卒)、耆年、彭年(未祿而卒)、景年。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