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赭山

赭山

①在今安徽蕪湖市北。以山石丹赤得名。相傳唐開元間新羅僧金喬覺曾駐於此。《明一統志》 卷15太平府: 赭山 “在蕪湖縣東北五里。《江南志》,漢丹陽郡北有赭山丹赤,故郡名丹陽”,此說顯系附會。

②在今浙江蕭山市東北三十四里赭山鎮。《水經·沔水注》: “江水又東徑赭山南”。宋 《淳祐臨安志》 卷9: 赭山 “濱海,產鹽,有鹽場”。《方輿紀要》 卷90嘉興府海寧縣: 赭山 “土石皆赤,因名”。原在錢塘江北岸,南與蕭山縣龕山隔江而峙,後江道北移,隔在江南。


(1)山名。(1)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東北。以山石呈赭色,故名。古與龕山隔錢塘江對峙,為江海門戶。後江流北移,此山與龕山同處江南。(2)在安徽省蕪湖市中心。主要有大小二峰:大赭山高84.8米,小赭山高67.9米,因其山石土呈殷紅色,故名。傳說春秋戰國時,干將在其東北的神山造劍時,爐火燒冶而成。山巔有“一覽亭”,西南山腰處有號稱“小九華”的“廣濟寺”,寺後赭塔,規模宏大,“赭塔晴嵐”為“蕪湖八景”之一。建國後闢為公園。為市重要遊覽勝地。(2)集鎮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東北部、錢塘江南岸。屬南陽鎮。人口1100。以赭山得名。赭山因土石皆赤得名。產稻、棉花、油菜籽等。有農藥、建材、釀酒等廠。有公路通城區。與龕山隔江而峙,為錢塘江入海口(南大門)。明為抗倭戍守重地。

赭山字典分解

赭山的解釋 (1).謂伐盡山上的樹木。 唐 柳宗元 《吏商》:“雖赭山以為章,涸海以為鹽,未有利大能若是者。”(2).指伐盡樹木後光禿的山嶺。 唐 劉禹錫 《君山懷古》

赭的解釋 赭 zhě 紅褐色:赭石(礦物,土狀赤鐵礦,可做顏料)。赭衣(古代罪人穿的赤褐色的衣服,借指罪人)。 筆畫數:15; 部首:赤; 筆順編號:121323412

山的解釋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

多看看:赭面國【歷史知識】

唐代文獻中對吐蕃的別稱。因吐蕃有以赭色塗面之俗,故名。敦煌寫本法成譯《釋迦牟尼如來像法盡滅之記》作“赤面國”。《新唐書·吐蕃傳》:“〔文成〕公主惡其人赭面,〔棄宗〕弄贊令國中權且罷之。”元和中,此俗曾一度傳入長安,白居易《時世妝》詩諷之曰:“元和妝梳君記起,髻惟面赭非華風。”

赭山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