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官渡鎮

官渡鎮

即今雲南昆明市東南官渡鎮。元於此置官渡縣。


(1)在河南省中牟縣東部。面積60平方千米。人口3.9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人口500。1995年由邵崗村遷今址新建。因境內官渡橋村一帶東漢末為“官渡之戰”的古戰場而得名。1956年設邵崗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6年改官渡鎮。主產小麥、玉米、棉花、大豆,並產花生、西瓜、大蒜和蘋果、梨、葡萄等。有機修、麵粉、食品加工、磚瓦等廠。隴海鐵路、310國道經此。古蹟有“拒袁斬將”碑一通。(2)在湖北省竹山縣中南部。面積329.5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街,人口 2000。早年官方在此設渡口,街臨渡口,故名。為縣境重鎮。1949年屬竹山縣第八區。1952年屬官渡區,1958年屬躍進公社,1961年復屬官渡區。1975年置官渡公社。1981年蒲溪公社部分劃入。1984年改區,1987年置官渡鎮。2001年梁家鄉併入。堵河(官渡河)縱貫,有百里河、瓦桑河、梁家河、小河等注入。主產小麥、玉米。還產生漆、核桃、板栗、香菇、黨參、天麻等。礦產有石煤、鐵、銅、鉛等。有黑矽石、農具等工業。竹洪公路經境,官渡河通行木船。(3)在湖南省瀏陽市東部。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人口 2850。古代官府在此設渡口,故名。1950年屬瀏陽二區。1956年設官渡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61年改官渡公社。1992年置鎮。主產稻,兼產獼猴桃、金橘、花生、竹、木材。礦產有煙煤、石灰石。有針織、建材、花炮、涼蓆、鑄造、竹木加工等廠。瀏銅公路經此。(4)在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西北部。面積72平方千米。人口5.2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嶺,人口 3200。境內西部石門古渡,原為吳川至遂溪、雷州交通要道,昔日官員往來必經此渡,故名。1949年屬吳川縣七區石門鄉,1958年改屬湛江市郊區龍頭公社。1960年屬吳川縣石門公社,1961年復歸市郊區龍頭公社。1978年析置官渡公社,1983年改區。1984年改屬坡頭區,1987年撤區建鎮。地處五里山港東北岸台地平原區。主產稻、薯類。海港北端石門海峽鹹淡水交匯,為天然蚝場,特產石門蚝。有釀酒、水泥、制磚、家用電器、石料加工等廠。325國道經此。(5)在廣東省翁源縣西南部、滃江兩岸。面積47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街,人口 3330。昔時有一官人捐資在此建渡口,故名。1950年屬翁源縣二區利龍鄉。1958年與六里同屬利龍公社,1960年析置官渡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鄉,1993年設鎮。屬滃江盆地中河谷平原和丘陵。主產稻,並產甘蔗、花生、大豆等。有電站、運輸隊、農機修配廠等企業。106國道和官燈公路在此交會。(6)在重慶合川市中部偏東、渠江右岸。面積56.6平方千米。人口3.7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場,人口 3380。以場東臨渠江,昔時由公共集資設有義渡口,故名。明洪武為江岸渡口么店子,屬大遨里。清乾隆成集市,屬明月里;鹹豐始建場;光緒為仁壽鄉轄場。1926年設官渡鎮,1941年改鄉。1949年底區設此,1958年福壽、龍溪兩鄉劃入組建官渡公社。1959年恢復原建制分置福壽、龍溪公社,1968年改為燈塔公社。1971年復原名,1983年改鄉。1992年安全、方碑、蒲溪三鄉劃入組建官渡鎮,次年安全、蒲溪兩鄉劃出。2001年福壽鎮併入。產稻、小麥、玉米和柑橘、甘蔗。有重慶市首家高密集流水養魚場。為全市蠶桑基地之一。有釀造、豬鬃、建材、石膏板等廠。市場以農副土特產品交易為主。粽車公路經此,官福、官方、方明等公路相連。江岸設有汽渡,渠江通輪船。有東漢崖墓群、明清兩代墓群。(7)在重慶市巫山縣南部。面積74.4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河,人口 2690。清代建場。相傳建場時有一府官在此渡河,故名。1952年置官渡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置鎮。轄原官渡、桐園鄉所屬區域。主產稻、小麥、玉米。特產油桐、烏桕。有釀酒、農副產品加工、農機修理等廠。為縣境南部農副產品集散地。巫山至湖北建始公路經此。(8)在四川省萬源市北部。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人口 5000。明時川陝地方官員定期在此會哨(開會),故名。1950年置官渡鄉,1961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4年置鎮。產核桃、生漆、茶葉、板栗及中藥材天麻、麝香、萼山尖貝。有煤、鐵、石灰石、大理石等礦。有採煤、水泥、大理石開採、煉鐵、林場等業。襄渝鐵路、漢渝公路經此。(9)在貴州省赤水市東部、習水河中游東岸。面積202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人口 2700。據《洪龍傳》載,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袁氏集資沿河設渡,始稱官渡塘。後改為官渡場。清為仁懷廳赤水里。1915年為習水縣治,更名習水鎮。1950年縣治遷溫水鎮,復名官渡鎮。1961年為官渡公社。1965年由習水縣劃入。1991年魚灣、五里、玉皇、新華四鄉併入置官渡鎮。馬合公路經此。(10)在雲南省昆明市官渡區南部偏西。面積17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官渡,人口 4000。為歷史文化古鎮。宋大理時已稱官渡,為士大夫遊樂纜船的渡口,故名。元初置官渡縣。後滇池水下降,渡口漸廢,周圍盡成田疇。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為官渡縣治。清為昆明縣二十五里、四十三堡之一。辛亥革命後置官渡鎮。1950年為昆明縣二區,1953年為昆明市五區。1956年屬官渡區,為區人民政府駐地。1958年為先鋒公社。1984年為官渡辦事處,1988年復設鎮。地處昆明壩子南部。產稻、小麥、蠶豆、油菜籽、蔬菜等。特產“官渡餌”。有建築、建材、化工、造紙、紙製品、糧食製品、服裝、藥材、商貿、運輸等企業。南小公路經此,公共汽車通市區。古蹟有唐土主廟、元妙湛寺塔、明金剛塔、清孔子樓、楞嚴閣等。

官渡鎮字典分解

官渡的解釋 (1).官設的渡口。 唐 韓愈 《木芙蓉》詩:“採江官渡晚,搴木古祠空。” 唐 韓偓 《早起五言三韻》:“依依官渡頭,晴陽照行旅。” 前蜀 韋莊 《建昌渡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順便了解:官銀錢號【歷史知識】

清政府為兌換銀錢、調節錢價、傾熔銀錠和發行紙幣而設立的金融機構。萌生於康雍時期,初名官錢局、官錢鋪。道光二十一年(1841)內務府設立“天元”等五家官銀錢號,俗稱“五天官號”,開始發行銀錢各票。鹹豐三年(1853)戶部在北京設乾豫、乾恆、乾蓋、乾豐四所官銀錢號,經營八旗兵餉。次年又設立宇升等“五宇”官錢鋪發行錢票。此後,全國相繼設立了十餘所官銀總號或分號。由於戶部和內務府濫發官錢票,經辦人員又趁

官渡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