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清平鎮

清平鎮

北宋初置,屬盩厔縣。即今陝西周至縣東終南鎮。大觀元年 (1107) 升為清平軍。

②元應昌縣。在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里諾爾西南四里。明楊榮北征記》: 永樂二十二年 (1424)五月,“丙申次清平鎮,即元之應昌路”。

③即今四川江津市南一百五十里筍溪河東岸清平鎮。明置巡司於此。


(1)在山東省高唐縣西南部。面積106.8平方千米。人口4.1萬。鎮人民政府駐清平,人口1.12萬。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貝丘縣為清平縣,故城在今清平西20千米的水城屯。北宋時黃河決口,城毀,徙治博平縣明靈寨,即今地。鎮域建國初分屬清平縣一區和高唐縣三十里舖區。1956年撤銷清平縣,將其一區劃歸高唐,建舊城區。1958年建舊城、尚莊鄉,同年建公社。1962年改公社為區。1971年建舊城公社。1984年建舊城鎮。1992年改清平鎮。2001年三十里舖鎮的小馬廠等併入。馬頰河流經。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盛產花生、蔬菜。畜牧業以家庭養牛、羊、豬、雞為主。有磚瓦、地毯、大理石加工等廠。高臨公路經此。(2)在重慶合川市東南緣、華鎣山南段西麓。面積54.3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清平場,人口2000。因古時世亂,場取“清吉平安”之意,故名。明洪武時為進山小憩的么店子。清乾隆年間成集市,道光時已置瓦店子場,屬仁里。1929年置清平鎮,1941年改鄉,1947年歸第五區。1955年江北縣清平鄉劃入合川縣,1958年清平、川心鄉組建清平公社。1962年區設此,1971年分清平公社復置楊柳壩(川心)公社。1983年析街道、工礦區增置清平鎮,公社改鄉,次年撤鄉建鎮。1992年川心鄉併入。產稻、小麥、玉米、蠶繭、土煙、水果、白朮、黃梔子等。所產華鎣山雲霧茶、“匯分”紅茶著稱,為全市乾果(花椒、棗子)、長江柑橘帶基地之一。清平林場設此。有玻璃、建材、採煤等企業,尤以玻璃製品著稱,被譽為“玻璃之鄉”。重慶陵川車用油箱廠、天府礦務局楊柳壩煤礦等駐此。為合川市與北碚區交界處的物資集散地。襄渝鐵路過境並設站,與鹽楊、鈴戴、北嶽等公路相接。古蹟有清建雷家河單孔石拱橋。(3)在四川省武勝縣南部。面積40平方千米。人口2.4萬。鎮人民政府駐清平,人口590。以清明寺諧稱得名。1949年為清平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置鎮,南溪鄉、秀觀鄉併入。產菸葉、甘蔗、花生、油菜籽、蠶繭、柑橘等。有農機、鐵木加工、糧油加工等廠。通公路。嘉陵江通航。

清平鎮字典分解

清平的解釋 (1).太平。 漢 班固 《兩都賦》序:“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 唐 白居易 《贈夢得》詩:“一願世清平,二願身強健。” 清 李漁 《玉搔頭·聞警》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

多學學:清一色【歷史典故】

全是同樣的成分、花色。形容純淨無雜。魯迅《兩地書.四七》:“北伐想是順利,此間清一色的報紙,莫明究竟,在福建大約可比較得真相。”劉少奇《肅清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在這些組織的領導機關中,總不能容許其他派別有一個人和我們共事,而必須是‘清一色’……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似乎是不許黨外再有民眾組織的。”

清平鎮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