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夫

中大夫怎么寫好看

中大夫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爵名。春秋始置。晉、齊等國分大夫爵為上、中、下三等,為其中第二等。鄭國置稱 “亞大夫”。戰國沿置。②官名。秦、漢時置,為皇帝侍從官員,屬郎中令,秩比二千石。掌論議,侍從皇帝左右,無定員,多至數十人。漢武帝太初元年 (前104) 更名光祿大夫。三國吳沿置。③王國官。漢朝置,多以文學之士充任,掌奉使京城及諸國之事。兩晉南朝沿置,晉置六人,九品,南朝宋、梁均置,品秩同晉。北朝亦置,北魏為從八品下或從九品上,文帝改革,遂罷。北齊同於北魏。①官名。北魏置為職事官員,如典命中大夫等,各有分職,從三品上。後罷。西魏恭帝三年 (556) 行周禮,建六官,天官、地官等六府皆置。北周沿置,為六府所轄諸長官。武帝建德二年 (573) 罷,宣帝復置。正五命。依其職掌不同,有吏部中大夫、民部中大夫等。十六國後趙、後秦均置。⑤散官名。唐朝置為從四品下文散官。諸王嫡子封郡王者,由此敘階。宋初沿唐制,置為文散官,從四品下。神宗元豐 (1078—1085) 改制後,改置為正五品寄祿官,以取代舊寄祿官秘書監金朝置為從四品中文散官,元朝置,改從三品,宣授。明朝為文散官,從三品,升授。


1、官名,俸比二千石,掌論議。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王莽又更名為司中(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和《漢書·王莽傳》)。《漢書·餘傳》:“中大夫泄公曰:臣素知之。”《漢書·吳王濞傳》:“(吳王劉濞)聞膠西王勇,好兵,諸侯皆畏憚之,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口說膠西王。”

春秋時晉國置,掌參謀議論。《左傳·僖公四年》:“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戰國時魏置,《史記·范雎澤列傳》:“(范雎)乃先事魏中大夫須賈。”秦置中大夫,漢因之,掌顧問應對議論,無固定職事,俸比二千石,為皇帝的侍從官,無定員。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漢朝諸王國也置,多以文學之士充任,掌奉命出使京城及諸王國。《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東平憲王蒼》:“以驃騎長史為東平太傅,為中大夫,令史王家郎。”三國時吳置。兩晉置,六品。南朝宋梁也置。北魏置,從三品上。西魏六府置,北周沿置,為六府所轄各司長官。唐置,從四品下,為文散官。宋初沿唐制,後改為正五品寄祿官。金為從四品中文散官,元改為從三品,宣授;明為從三品,升授。詳歷代官志。

2、爵名,春秋時始置,晉、齊諸國分大夫爵為上中下 * ;戰國時魏沿置。《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故晉國之法,上大夫二輿二乘,中大夫二輿一乘,下大夫專乘,此明等級也。”

詞語分解

  • 中大夫的解釋 .古代官名。 周 王室及諸侯各國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荀子·大略》:“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吉事尚尊,喪事尚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晉國 之法,上大夫二輿二乘,中大夫二輿一乘,
  • 中大的解釋 宋 代京官候選人的別稱。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近世京朝官曰太中,選人曰中大。”
  • 夫的字典解釋 夫 ū 舊時稱成年男子:漁夫。農夫。萬夫不當之勇。 舊時稱服勞役的人:夫役。拉夫。 〔夫子〕a.舊時對學者的稱呼;b.舊時稱老師;c.舊時妻稱夫;d.稱讀古書而思想陳腐的人。 與妻結成配偶者:丈夫。夫

歷史官職推薦:上相

①《周禮》稱朝廷舉行朝覲會同等大典禮儀擔任相禮之人。《周禮·春官·大宗伯》: “朝覲會同,則為上相。大喪亦如之。”鄭玄註: “相,詔王禮也。出接賓曰擯,入詔禮曰相。” ② 漢朝以後對宰相的尊稱。宋朝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中大夫歷史

相關歷史

中大夫_中大夫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