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九卿

九卿

官名合稱。《尚書大傳》:“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漢書 ·百官公卿表上》以《周官》之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為六卿,少師、少傅、少保為孤卿,合為九卿。漢朝習慣將奉常(太常)、郎中令(光祿勛)、太僕、廷尉(大理)、典客(大鴻臚)、宗正、治粟內史(大司農)、少府、衛尉、中尉(執金吾)、三輔官等中二千石一級的中央各高級行政機構長官並列為九卿,並非專指九種官職,故亦稱列卿。王莽改制時曾用以稱呼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和共工、予虞等九種秩中二千石的官員。西漢九卿僅次於丞相、御史大夫,分掌全國行政,職權甚重。東漢以後,其任漸輕。魏晉南朝亦作為卿級官員的統稱,所置或十卿、十二卿,仍以九為號。北齊建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九寺,遂成為九寺長官的專稱。諸卿寺皆為事務機構,政令仰承尚書省,職權愈輕。隋、唐至宋沿而不改。南宋至清,九寺常闕、九卿所指亦有不同。明朝一般以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的長官乃至堂上官為九卿,又稱大九卿; 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詹事翰林學士、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司卿為小九卿。清朝以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為小九卿。


指九位高級官員,不同朝代,所指官員也不同。

1、指三公所屬的九卿。《尚書·大傳》:“古者天子三公,每一公三卿佐之,故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2、周以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為六卿,少師、少傅、少保為孤卿,合稱九卿。見《周禮》、《漢書·百官公卿表》。

3、秦以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為九卿。

4、在漢朝,公為最高的官,如司徒、司空、太尉等,其次就是卿。九卿是指不同職務的九位官員,即奉常卿(太常)、光祿卿(光祿勛)、衛尉卿、太僕卿、鴻臚卿(大鴻臚)、廷尉卿、少府卿、宗正卿、司農卿(大司農)。《後漢書·孝安帝紀》說:“秋七月己巳,詔三公、特進、九卿、校尉,舉列將子孫明曉戰陳(陣)任將帥者。”註:“九卿:奉常、光祿、衛尉、太僕、鴻臚、廷尉、少府、宗正、司農。”

5、王莽時以大司馬司允、大司徒司直及共工、予虞等二千石俸之官為九卿。

6、魏晉南朝做為卿級官員的共稱,實際有時多於九官

7、北齊以太常、光祿、衛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九寺長官為九卿。隋、唐、宋沿置。

8、明以六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通政司使、大理寺卿為大九卿;以太常卿、太僕卿、光祿卿、鴻臚卿、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學士、國子監祭酒、苑馬寺卿、尚寶司卿為小九卿。

9、清以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大理寺卿為大九卿,也有說以六部尚書及太子太師、太保、太傅為大九卿;以宗人府丞、詹事、太常寺卿、太僕寺卿、光祿寺卿、鴻臚寺卿、國子監祭酒、順天府尹、左右春坊庶子為小九卿。

各卿所掌,參看各卿專條。

九卿字典分解

九卿的解釋 (1).古代中央政府的九個高級官職。《周禮·考工記·匠人》:“外有九室,九卿居焉。” 鄭玄 註:“六卿三孤為九卿,三孤佐三公論道,六卿治六官之屬。”歷代多設九卿

九的解釋 九 jiǔ 數目,八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玖”代):九歸。 泛指多次或多數:九死一生。九霄雲外。 筆畫數:2; 部首:丿; 筆順編號:35

卿的解釋 卿 qīng 古代高級官名:三公九卿。卿相。 古代對人敬稱,如稱荀子為“荀卿”。 自中國唐代開始,君主稱臣民。 古代上級稱下級、長輩稱晚輩。 古代夫妻互稱:卿卿

多看看:九曲寨【歷史地名】

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北。《資治通鑑》:唐興元初,“(朱)泚遣張光晟將兵五千屯九曲,去東渭橋十餘里”。

九卿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