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

吏部怎么寫好看

吏部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名。(1)東漢尚書台始置,稱吏曹或吏部曹,後改名選部,專掌官吏任免考課。三國改名吏部,掌文職官吏任免考選,兼典法制,隸尚書台(省),以尚書為長官,或說吏部、考功、定課、比部等郎曹。兩晉沿置,兼掌武官選舉。南朝定製,置為尚書省六曹之首,以尚書為長,領吏部、刪定、三公、比部四郎曹。北魏孝文帝改制後,亦定置為尚書省六曹之首,或說領吏部、考功、南北主客四曹。北齊領吏部、考功、主爵三郎曹,掌文武官吏任兔、考選、封爵之政令。麴氏高昌置為八部之首,設長史司馬為正、副長官。隋、唐、五代,為尚書省六部之首,領吏部(選部)、封(主爵)、司勛、考功等司。隋煬帝增設侍郎一人為尚書之副,唐代增侍郎為二人,諸司各設郎中員外郎等。高宗、武則天、玄宗時一度改稱司列、天官、文部。尚書常由宰相兼任,部務實際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後,尚書省各部職權漸為宰相、諸使職侵奪,吏部銓選之權日輕。北宋前期,文武選分歸中書、審官院、樞密院、三班院,僅設吏部事二人,掌注擬州縣幕職官,京朝官敘章服事。元豐改制後,始掌全國文武官吏銓選、爵勛、考課之政令。設尚書一人,侍郎二人,改審官院為尚書左、右選,改流內銓、三班院為侍郎左、右選,各置郎中、員外郎,分掌銓選之政。領吏部、司封、司勛、考功四司,各置郎中、員外郎。遼南面官置,無實際職掌。金置,職掌同宋,但不分四選,不設諸司,置尚書、侍郎各一人,郎中、員外郎各二至四人。元代改隸中書省,掌文官銓選。其初,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員額不定,亦不設諸司。後定尚書三人、侍郎、郎中、員外郎各二人。順帝至元三年(1337),增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至正元年(1341)又置司績一人,掌百官行止。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後,直接隸屬皇帝,分掌全部文官銓選、考課、爵勛政令。除內閣大學士、吏部尚書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內外百官皆由吏部會同其他高級官員推選或自行推選。設尚書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初領總部、司勛、考功三屬部,十三年增司封部,二十二年改總部為選部,二十九年定置文選、驗封、稽勛、考功四清吏司及司務廳。清天聰五年(1631)始置,以貝勒掌理部務,設滿、蒙、漢承政、參政、啟心郎等官。後分參政為左、右,增理事官、副理事官。順治元年(1644)停貝勒掌部務,改承政為尚書,參政為侍郎,理事官為郎中,副理事官為員外郎。或以親王、郡王兼攝部務,或以大學士領部務,直至嘉慶六年(1801)遂定製以大學士領。置滿、漢尚書各一人,滿、漢左、右侍郎均各一人。所領諸司沿明制,又置當月處、督促所,各置滿、漢、蒙、漢軍等郎官,員額不等。宣統三年(1911)成立責任內閣,遂廢。(2)魏、晉、南北朝尚書省郎曹之一,設郎或郎中,隸吏部尚書,協掌銓選。隋初改設侍郎二人,煬帝改名選部。唐初復為吏部,設郎中、員外郎,為吏部頭司。高宗、武則天時一度改稱司列、天官。宋初亦置,無職掌。元豐改制後,設郎中、員外郎,協掌銓選及部務。

詞語分解

  • 吏部的解釋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長官為吏部尚書。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時韓愈吏部權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吏部擬用左通政。;;清; 張廷玉《明史》 又道改南京吏
  • 吏的字典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部的字典解釋 部 ù 全體中的一份:部分(“分”讀輕聲)。外部。腹部。局部。全部。部件。部位(位置)。 機關企業按業務範圍分設的單位:外交部。編輯部。部隊(軍隊)。 具有統屬關係:所部五十人。部下。部將。部屬。部首

歷史知識推薦:沾水

源出今山西壺關縣東南,東流經河南林州市東南入淇河。上游即今山西溝河,下游即今河南之淅河。《水經·淇水注》:“沾水出壺關縣東沾台下,石壁崇高,昂藏隱地,東南流注淇水。”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吏部歷史

相關歷史

吏部_吏部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