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鎮

中和鎮怎么寫好看

中和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今河南獲嘉縣西南中和鎮。民國《獲嘉縣誌》卷2:“中和鎮,距城二十一里。”

②即今湖北紅安縣南中和鄉。明、清置巡於此。


(1)在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東南部、大興安嶺東麓。面積204平方千米。人口1.9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人口2170。1931年形成聚落,名成美溝,因據邵家窩棚與頭道溝之間,於1947年改名中和。1956年建中和鄉,1958年屬雅爾根楚公社,1961年析置中和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農產玉米、穀子、高粱、小麥,畜產牛、馬、綿羊、豬。有農機修造、榨油、制酒等廠。111國道經此。(2)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西南部、輝發河東側。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白家堡,人口920。1949年為中和區,1956年設二八石鄉,1958年改中和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置鎮。主產稻、玉米。有煤、金等礦。有制釘、磚瓦、植物油加工等廠。公路西接202國道。(3)在黑龍江省延壽縣東部。面積460平方千米。人口1.4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人口5360。1922年建屯,始稱大貴街,後稱中和屯。1934年設中和保,1938年改村,1946年改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東亮珠河流經。主產稻。有木材加工等廠。森林鐵路、公路通加信等地。(4)在黑龍江省青岡縣西部。面積142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人口6340。1921年潘姓開荒建屯,名潘家秧子街基,1939年改稱中和村。1955年設中和區,1956年改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鎮。產玉米、大豆、小麥、甜菜等。有木材加工、橡膠、農具等廠。203國道經此。(5)在河南省獲嘉縣中部。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村,人口6560。傳因村在南和與北和二村之間得名。清稱忠和鎮,1912年更名中和鎮,1949年簡稱中和。1955年設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3年置鎮。產小麥、玉米、棉花等。有紙箱、麵粉、造紙等廠和養殖業。新孟公路經此。(6)在湖南瀏陽市東南部。面積141.3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蒼坊,人口300。建國初期為中和鄉。相傳從前民眾自動捐修一橋,名曰中和橋。“中”即位置適中,“和”即合作之意。鄉以此得名。1958年屬群力公社,1961年分置中和公社,後改鄉。1999年置鎮。產稻、生豬、黑山羊、牛、煙花等。蒼坊村孔家組為 * 故鄉。(7)在湖南省寧遠縣西部。面積293.2平方千米。人口6.6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圩,人口2380。以其處寧遠中心又歷為集市,故名。1950年屬寧遠縣第三區。1958年屬火箭公社,1961年為中和、新開、慕投、保和四公社。1982年分別改鄉,1995年四鄉合併建中和鎮。主產稻、大豆、烤菸、花生等。有鐵木加工、磚瓦、石灰、發電等廠和銻礦、銅礦、園藝場。設有圩場,交易以山貨、竹和木製品為主。有公路通縣城。(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東南部。面積85平方千米。人口2.3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圩,人口1100。以《孟子》“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意得名。羅秀區,1962年屬沙坡區,1965年稱沙坡公社。1982年改為中沙公社,1984年改為鄉。1987年析置中和鄉,1993年置鎮。產稻、薯類、花生、大豆、蔗、玉桂、八角、茶葉、油茶、荔枝等。有造紙、獸藥、農機等廠。為農貿集市。公路通桂平、玉林、容縣等地。(9)在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面積52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人口8220。取“中立、和平”之意命名。隋末起曾為義倫縣、儋州、宜倫縣治。1957年置中和鎮,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復置鎮。產稻、花生、甘薯等。為市中北部交通和農貿中心。古蹟有東坡書院、檳榔庵、東坡井、寧漸庵等。為海南省著名旅遊點。那乾公路經此。(10)在重慶市開縣西部。面積41平方千米。人口2.7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場,人口3260。清中期建場,取“調和折中”之意命名。1931年由三合場鄉析置中和鎮。1932年併入三合場鄉。1938年由三合場聯保分置中和場聯保。1940年併入三合鄉。1958年為中和公社,1984年改鄉,1985年置鎮。1992年新義鄉併入。產稻、小麥、玉米、薯類及蠶繭、柑橘、白肋煙。有繅絲、釀酒、印刷、發電等廠。所產絲享譽東歐和東南亞。開宣公路經此。(11)在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中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86.7平方千米。人口7.5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人口2.9萬。原名煙麻坪,清乾隆二年(1737年)縣治由三合場遷此。1914年以“中正仁和”之意更名中和。1938年建中和鎮。1958年成立中和公社,中和鎮隸之。1964年成立中和鎮公社,1980年恢復建制鎮。2001年涌圖、迎風二鄉併入。農產以稻、小麥、蔬菜為主,特產油。有捲菸、植物油、建材、汽車修配等企業。326國道始於城南,並與319國道相交,另有秀松、秀溶等公路經此。(12)在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東北部。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5.8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人口4700。清乾隆八年(1743年)始建場,因原嚴家場和場毀於火災,後重建場於兩場中心,故名。1949年為中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置鎮。1992年涼風、太和、龍潭三鄉併入。主產油菜籽、花生、辣椒、烤菸、蠶繭等。特產“中和醋”聞名省內外。有釀造、造紙、石粉、建材、建築、林場等業。為市東北辣椒、花生集散地。通公路。 (13)在四川省雙流縣北部。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人口1萬。以駐地得名。明代迎江、黃土二場合併,取二者中和之意命名。西漢廣都縣治。1949年為中和鄉,1958年為中和公社,1983年改鄉,1984年置鎮。盛產花生、胡豆。成都銀絲粉馳名。有軋鋼、絲綢、剪刀、化工、建材等廠。四川省石油總醫院駐境。成三公路經此。府河通航運。(14)在四川省岳池縣東南部。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中和,人口4010。清康熙時置巡檢司。因中和寨得名。1949年為中和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鎮。1992年渠河鄉併入。產油菜籽、蠶繭等。有農機、氮肥、砂磚、糧油加工、釀酒等廠。通公路,渠江通航。古蹟有明代太子墳。(15)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西部。面積81.6平方千米。人口1萬。1953年建中和鄉。1961年建中和公社。1984年改中和鄉。1991年中和、水龍二鄉合建中和鎮。主產稻、玉米、辣椒。有煤、鉛鋅等礦。三荔、三獨公路經此。

詞語分解

  • 中和的解釋 ∶使中和用酸中和鹼 ∶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酸鹼中和詳細解釋同“ 中和 ”。《漢書·敘傳上》:“欥中龢為庶幾兮, 顏 與 冉 又不得。” 顏師古 註:“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瑤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尚婆城

在今甘肅徽縣東北。北魏延興四年 置固道郡於此。《水經·漾水注》: 尚婆水 “歷兩當縣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也”。 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北。北魏延興四年年置固道郡治此。後廢。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中和鎮歷史

相關歷史

中和鎮_中和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