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鎮

石門鎮怎么寫好看

石門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今河北遵化市西四十五里石門鎮。《三朝北盟會編》卷18:宋宣和五年(1123),遼乾“出盧龍嶺,攻破景州,又敗常勝軍令徽、舜仁於石門鎮”。即此。

②即今河北盧龍縣南三十里石門鎮。清同治《畿輔通志》卷49昌黎縣圖:西有石門

屬獲鹿縣,1925年合併石家莊與休門二鎮置,即今河北石家莊市。1939年改為石門市。

④即今浙江桐鄉市西二十里石門鎮。《方輿紀要》卷91崇德縣“石門塘”條:“春秋時吳拒越,壘石為門。”故名。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官軍敗倭寇於此。

北宋置,屬鄱陽縣。即今江西波陽縣北石門街鎮。

⑥北宋置,屬臨沂縣。即今山東臨沭縣南石門鎮。

⑦北宋置,屬番禺縣。即今廣東廣州市西北石門鎮。

南宋置,屬桂平縣。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石貴村(石門屯)。《輿地紀勝》卷110潯州:石門鎮“在州西”。

北周武帝時置,屬汶川縣。在今四川理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通化鄉。隋初改為金川鎮。

⑩在今四川平武縣南。《輿地紀勝》卷152石泉軍:石門鎮,“《太平寰宇記》云:後周保定四年置石門鎮於縣地”。北宋屬石泉縣。

(11)唐置,在今雲南鹽津縣西南二十六里豆沙關。《元和志》卷31戎州:“西南至石門鎮三百里。”唐樊綽《蠻書》卷1:“石門東崖石壁,直上萬仞,下臨朱提江流,又下入地中數百尺,惟聞水聲,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閣路,橫闊一步,斜亘三十餘里,半壁架空,欹危虛險。”貞元十年(794),西川節度韋皋乃遣巡官監察御史馬益開石門路。豆沙關袁滋摩崖題刻今存。

(12)在今陝西藍田縣西南五十里湯峪。《資治通鑑》:唐乾寧二年(895),李茂貞、岐兵進攻長安,“甲子,上徙幸石門鎮”。即此。

(13)北宋置,屬順政縣。在今陝西略陽縣西北九十里。

(14)北宋置,屬福津縣。即今武都縣西北石門鄉。


(1)古鎮名。(1)在今雲南省鹽津縣西南,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置。(2)在今陝西省藍田縣西南。唐乾寧二年(895年),昭宗行次石門鎮之華嚴寺。即此。(3)在今江西省鄱陽縣北。北宋屬鄱陽縣,元置站赤於此。(4)即今廣東省廣州市西北石門,北宋屬番禺縣。(5)即今甘肅省武都縣溪北石門。北宋屬福津縣。(6)北宋置,在今陝西省略陽縣西北。屬順政縣。(7)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南。南宋屬潯州。(2)今鎮名。(1)在河北省遵化市西部。面積82.4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人口 4280。鎮東兩山對峙,中通古官道,俗稱石門口,故名。宋徽宗宣和中蕭乾敗宋兵於石門鎮,即此。東接京兆薊縣界,為出入馬蘭關要道。1953年設鄉,1958年屬五星公社。1961年析置石門公社,1984年復鄉,1985年改鎮。產玉米、小麥、高粱。有塑膠、地毯、飼料等廠。邦寬公路經此,石馬公路起點。(2)在河北省盧龍縣西南部。面積90.3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人口 1630。因鎮北六音山上石門得名。1953年設鄉,1958年屬木井公社。1961年析置石門公社,1984年改鎮。產甘薯、玉米、高粱、小麥。特產“石門核桃”。有化工、建材、陶瓷等廠及建築、運輸業。京哈鐵路、205國道經此。為盧石公路終點。(3)在吉林省安圖縣東北部,瀕布爾哈通河。面積322平方千米。人口1.1萬,多朝鮮族。鎮人民政府駐茶條溝,人口 1400。因開山劈嶺修路,形似石門,故名。有清末立“石門山”碑。1949年為石門區,1956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84年置鎮。主產稻,並產烤菸。有良種場。為延邊牛產地,有林場、發電廠、紡織廠。長圖鐵路、302國道經此。石門山發現“安圖人”牙齒化石,距今2.6萬多年。(4)在浙江省桐鄉市中部。面積21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人口 8000。春秋時,為吳越交界處。《讀史方輿紀要》:“春秋時吳拒越,壘石為門即此處也。或謂之石夷門。”因京杭運河南來於此折東而去,故有石門灣、石灣之稱。五代晉天福三年(938年)吳越王割嘉興縣西境七鄉置崇德縣,石門鎮為縣所屬。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縣六鄉置桐鄉縣,鎮東、鎮北屬桐鄉,稱石灣鎮;鎮西、鎮南屬崇德,稱石門鎮。清康熙時改崇德縣為石門縣,石門鎮改玉溪鎮。民國後石門縣復名崇德縣,鎮亦復稱石門。1950年兩鎮合併稱石門鎮。1958年改公社,1959年復置鎮。產稻、蠶繭、小湖羊皮、杭白菊、黃麻、曬紅煙。有化纖、機械、家電、絲織、繅絲等廠。為附近商品集散地。古蹟有豐子愷故居緣緣堂、石門故壘遺址、羅家谷新石器時代遺址等。(5)在浙江省江山市中部。面積72.9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人口 6500。古名鎮安。據《趙氏宗譜》載,明趙鏜《石門鄉志》云:“相傳地數反側不安,故設三堂以鎮之,故云鎮安。又以面向江郎,兩石如門,故名石門。”1950年為石門鎮,1958年後改公社,1983年復為鄉,1986年置鎮。產棉花、食用菌、茶葉、板栗。有建材、閥門、五金等廠。境內仙居寺為名勝地,寺中“懷舒閣”、“介亭”為王安石與明代毛愷讀書處。集市興旺。自唐宋以來文化昌盛。公路通市區。為明刑部尚書毛愷故里。鎮東南達坪有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鎮東小洪崗山西周古墓群。(6)在山東省臨沭縣南部。面積128.3平方千米。人口5.1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人口 4720。因建村於河畔,河兩岸有兩塊巨石如門,故名。1941—1953年分屬郯城縣、海陵縣。1953年劃歸臨沭縣。1956年臨沭縣撤銷,劃歸郯城縣。1958年改設石門公社。1961年復屬臨沭縣。1984年析西部29個自然村組建石門鎮。2000年前莊鎮併入。有大山頭水庫、蕎麥澗水庫。產花生、甘薯、小麥、山楂、蘋果、板栗。礦產有石英、紅石等。有鐵木業、榨油、糧食加工、食品加工、木器、印刷等廠。莒阿公路經此。境內有官莊古墓群、小石門、蕎麥澗古遺址。(7)在重慶江津市西部。面積99.5平方千米。人口4.6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場,人口 7850。清時設石門場,因長江流經該處,在冬春江水枯落時,兩岸石壁矗立如門,故名石門。1949年後設區,一直為石門區公所駐地。1994年初,以原石門、李家、河口三鄉合併建石門鎮。2001年秦家鎮併入。產稻、小麥、玉米、甘蔗等。有水泥、磷肥、釀酒等廠。成渝鐵路經此設站,有公路至德感鎮,江通輪船。古蹟有石門大佛寺。(8)在四川省大英縣東部。面積17平方千米。人口1.4萬。鎮人民政府駐大屋壩,人口 1400。原為民主鄉。1992年併入隆盛鎮。2000年析出設石門鎮。為糧食主產區。羅桂公路經此。(9)在雲南省雲龍縣中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83.8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人口 6030。因駐地入口處沘江兩側懸岩壁立似門而得名。1929年縣治從雒馬井(今寶豐)遷此,曾置上里鎮。1951年為青雲鄉。1952年設新雲鎮。1954年改稱石門鎮,1958年為公社,1961年稱石門城鎮公社。1963年稱石門鎮,1970年又改公社,1974年復鎮。地處瀾滄江流域沘江河谷。產稻、玉米、小麥、豆類、蔬菜等。有木器、磚瓦、農機修理、印刷、糧油加工等廠。永雲公路南接昆畹公路。名勝古蹟有虎頭山、蟠龍寺、西竺寺。(10)在陝西省嵐皋縣中偏西南部。面積178平方千米。人口1.4萬。鎮人民政府駐盤河口,人口760。1996年鐵佛、立新、紅光、小溝四鄉合併設石門鎮。主產玉米、小麥、稻,盛產茶葉、蠶繭、生漆、油桐。有公路通縣城。(11)在陝西省洛南縣中西部。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1.6萬。鎮人民政府駐石門街,人口 5780。以鎮北峪口形如門狀,故名。自古為通關中要道。明、清均置鎮,後撤鎮更名石門街。1958年設石門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設鎮。主產玉米、小麥,盛產 * 、核桃。有玻璃纖維、糠醛、造紙等廠。華洛公路經此。

詞語分解

  • 石門的解釋 . 春秋 魯 城外門。《論語·憲問》:“ 子路 宿於 石門 。晨門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借指賢者。 漢 焦贛 《易林·革之旅》:“ 石門 晨開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裴氏堡

在今山西垣曲縣古城鎮東南。《資治通鑑》: 東晉永和十二年 ,“燕將軍慕輿長卿入軹關,攻秦幽州刺史強哲於裴氏堡”。胡三省註: “永嘉之亂,裴氏舉宗據險築堡以自守,後人因而置屯戍,故堡猶有裴氏之名,蓋在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石門鎮歷史

相關歷史

石門鎮_石門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