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

石門怎么寫好看

石門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一名白徑嶺。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東南。《史記·秦本紀》:秦獻公二十一年(前364),“與晉戰於石門,斬首六萬”。《水經·涑水注》:“(鹽販)澤南面層山,天岩雲,地谷淵深,左右壁立,間不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之曰徑,南通上陽,北暨鹽澤。”

②在今江蘇無錫市西惠山白雲洞前。峭壁懸崖,孤絕奇險,巨石翼峙,中虛一隙,明邵寶摩崖書“石門”二字。

春秋齊地。在今山東長清西南七十里,後圮於河。《春秋》:隱公三年(前720),“齊伯盟於石門”,即此。《水經·濟水注》:“水有石門,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

魯城門。在今山東曲阜東北古城村。《論語·憲問》:“子路宿於石門。”註:“魯城外門”,亦即郭門。《寰宇記》卷21曲阜縣:魯國古城凡有七門,“次南第二門名曰石門”。

⑤山名。在今山東曲阜市東北。上有石門寺。唐李白有《魯郡東石門送別二甫》詩。

⑥在濟水上。有二:(1)東漢陽嘉三年(134)王誨主持修建,在今河南陽市東北。《水經·濟水注》:滎瀆“首受河水,有石門,謂之為滎口石門也”。(2)東漢建寧四年(171)修建,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水經·濟水注》:“漢靈帝建寧四年,於敖城西北, 壘石為門, 以遏渠口,謂之石門。故世亦謂之石門水。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

⑦在今河南羅山縣西南。《方輿紀要》卷50羅山縣:石門,“《志》雲,縣有二石門。在縣西南八十里者曰小石門。又十里曰大石門。乃兩山之峽,其形似門。《勝覽》云:二門皆鑿鳥道以通往來,南扼荊楚,居然險塞”。

⑧在今廣東廣州市西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卷101廣州府:石門山“兩山對峙如門”,故名。有貪泉、沉香浦、西華市諸勝。“石門返照”為羊城八景之一。

⑨在今四川巴中市北三十里。《方輿紀要》卷68巴州:石門“左右皆峭壁,環圍三里許”。

⑩在今四川劍閣縣東北劍門關北。《資治通鑑》:南朝梁大寶二年(551),“楊乾運攻拔劍閣,楊法昌退保石門”。即此。

(11)即今乃古石林。在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東北。元代至清稱石門。《元混一方輿勝覽》陸涼州:石門“在陸涼西平壤中,石筍森,周匝十餘里,大者高百仞,參差不齊,望之如林,俯仰側直,千態萬狀,東西行者,皆穿其中,故曰石門”。《清一統志·曲靖府》:石門山“在陸涼州西。……又東出數百步有離石,狀類西嶽三峰,宛然如畫”。現為石林風景區的一部分。


(1)古邑名。春秋齊邑。在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春秋》隱公三年(前720年):“齊侯、鄭伯盟於石門。”《水經注·濟水》:濟水過臨邑縣東,“水有石門,以石為之,故濟水之門也”。皆即此。後圮於河。(2)古地名。(1)在濟水上,有二,皆在今河南省滎陽市東北。一、《水經注·濟水》:東漢建寧四年(171年),“於敖城西北壘石為門以遏浚儀渠口,謂之石門……門廣十餘丈,西去河三里”。二、濟水“東合滎瀆,瀆首受河水,有石門,謂之滎口石門”,立於東漢陽嘉三年(134年),在敖城西北石門東南。(2)在今四川省平武縣東南、劍閣縣北劍門關。左思《都賦》:“緣以劍閣,阻以石門。”《資治通鑑》: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氐酋楊法琛據黎州,遣使附;武陵王紀遣楊乾運討伐,次年,“楊乾運攻拔劍閣,楊法昌退保石門”,即此。(3)在今陝西省漢中市西北褒城鎮北褒谷口。為古代褒斜道起點。(3)景點名。(1)又稱石門關。在湖北省建始縣城東石門山腰。因“山石中洞如門”而名。歷為邑中勝景之一。海拔963.2米。萬峰盤迴,峭壁巉絕,間一紆折蹬道 5000 余級。沿途三洞,一洞頂石密垂,千譎百詭;二洞瀑布飛灑,如雪似霧;三洞即石門,高4.2米,寬6.6米,深15米,內左小洞,下臨深淵,壁刻“施南第一勝景”大字。門外還有多級鳴泉、一線天石等景觀。(2)在廣東省廣州市西北15千米小北江與流溪河的匯合處。以兩岸有山對峙,壁石如門而得名。為宋、元兩代“羊城八景”之一的“石門返照”所在。在石門下游一里許,有明人李鳳刻的“貪泉”碑(此碑系1964年複製,碑現保存在廣州博物館碑廊)。據史書記載,此處古有貪泉,凡人飲泉水,便起貪念。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操廉潔,認為貪污與否,在於個人品德與操行,與泉水無關。為此他寫了一首詩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此詩亦刻在貪泉碑上。(3)又稱石門關。在四川省高縣城南梁河鄉。古道兩旁巨石嵯峨,平地拔起,狀若一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相傳為漢武帝使唐蒙所鑿。唐天寶中,鮮于仲通下南溪,遂閉;後韋皋遣幕僚崔佐時由石門趨雲南,道復通,名南道。巨石南側有清岳昭草書“勒愧燕然”四大字和題跋。途經石門的墨客騷人詠懷題刻頗多。(4)在台灣省台北縣富貴角以東約3千米、石門村東北。因石門海蝕洞得名。其地海邊由火山集塊岩構成的岩岸,有被海水侵蝕形成的天然石門,因地盤緩徐上升,高出海平面10米以上,是台灣北部海岸著名遊覽點。(4)集鎮名。(1)在安徽省歙縣南部。石門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 1590。因村外河邊有一對巨石對峙如門,故名。產茶葉、冬筍、春筍、筍乾、箬葉、山蒼子等。有油脂加工、造紙、木材加工等廠。有公路北通王街公路。元末朱升曾隱居於此,朱元璋曾為其梅花初月樓題匾。(2)在安徽省岳西縣中部。和平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750。因村有一小河出口處,兩岸高山對峙、峭壁如門,故名。產茶葉、木耳、板栗、天麻、茯苓等。有茶葉初制、綜合加工等廠。有公路接霍岳公路。(3)在江西省金溪縣城西南部。石門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 2440。因原村有圍牆,四門皆為石門,故名。有磚瓦、農具、陶器、糧食加工等廠。特產柑橘。公路東接206、316國道。(4)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西北部。屬域城鎮。人口 1100。為原石門鎮人民政府駐地。明初立村,因村旁有山形似門,故名石門峪,簡稱石門。石臼河流經鎮內。主產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大豆等。特產椿芽。有機械廠、電極合金廠、石料加工廠、煤礦、建築安裝公等。博章公路縱貫鄉境。有抗日戰爭時期的博山縣夾山辦理處舊址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共淄川縣委鎮門峪辦事處舊址。古蹟有齊長城遺址、齊魯會盟遺址。(5)在山東省臨沭縣南部。石門鎮人民政府駐地。人口 3950。明初王氏徙此立村卜居,因建村於河畔,河兩岸有兩塊巨石,陡峭對峙,形成兩扇門,故名石門。產花生、薯等。有複合板材、石英、糧油加工、食品加工等廠。是魯南重鎮之一。莒阿、觀石公路經此。據1975年《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北宋時石門已置鎮。清《郯城縣誌》載,“石門夜雨”為“郯城八景”之一。據傳,村西原有三聖堂,村南有二郎廟,均已廢。(6)又稱石門鎮。在陝西省藍田縣西南部、白鹿原西南麓。屬湯峪鎮。人口 2850。以村南石門關得名。唐武德二年(619年)為白鹿縣治,次年改寧民縣,貞觀三年(629年)省。後置石門鎮。以傳統刺繡聞名。有公路通西湯公路。唐昭宗李曄曾逃難住此聖壽寺。 (5)村名。(1)在海南省安縣西部。屬富文鄉。人口 1050。明成化元年(1465年)林姓始從瓊山縣北通村遷此定居,村址北依金雞嶺,東南有龍州河環繞而過,地勢險要,始稱長林石屋。又因“石地堅固,獨一門戶,故又改為石門村”。主產稻、甘薯、甘蔗、花生。造林主要以小葉桉、木麻為主。有公路通九所圩。 (2)在台灣省屏東縣東南牡丹鄉駐地石門村。其西南有石門,兩山夾峙,成一天險。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兵船侵擾台灣,這一帶房舍被焚毀,牡丹番社居民曾奮起抗擊日軍。

詞語分解

  • 石門的解釋 . 春秋 魯 城外門。《論語·憲問》:“ 子路 宿於 石門 。晨門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借指賢者。 漢 焦贛 《易林·革之旅》:“ 石門 晨開
  • 石的字典解釋 石 í 構成地殼的礦物質硬塊:石破天驚(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指石刻:金石。 指古代用來治病的針:藥石。藥石之言(喻規勸別人的話)。 中國古代樂器八音之一。 姓。 石 à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斗為
  • 門的字典解釋 門 (門) é 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門兒。門口。開門見山。 形狀或作用像門的東西:電門。 途徑,訣竅:門徑。門道兒。 舊時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現亦指一般的家庭:門第。門風

歷史地名推薦:貝嶺鎮

在廣東省龍川縣北部。面積平方千米。人口.萬。鎮人民政府駐黃塘圩。人口。初名永安,後改名黃貝嶺。清末建集市稱貝嶺街。年設貝嶺鄉。年建貝嶺公社,年設區,年建鎮。主產稻,盛產毛竹、松香、香菇、木耳、油桐、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石門歷史

相關歷史

石門_石門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