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班

官職等級制度。叉稱班次。①官員臨朝時所站位置。始見於春秋。《左傳·莊公二十三年》: “朝以正班爵之義。”以後歷朝各有具體規定。如兩晉時特進為第二品,所占位置在諸公下,開府驃騎之上。明景泰時定,午朝時,西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南面北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將軍四。②官職等級。南朝梁武帝天監七年(508)始定,自丞相、太宰等至車府,共分十八班,以多省為貴,同班以居下省為劣。其下為鄉品不及二品者設七班,至南朝陳時稱“流外七班”。系寒微士人所任之官。經流外七班,方能進入十八班中第一班。梁天監七年(508),又置一百二十五號將軍,分為二十四班,以鎮、衛、驃騎將軍等最高,為二十四班,馳射將軍等為一班,其下為鄉品不及二品者,置流外八班,地位較低。此外又置武安、鎮遠等一百九號將軍,分二十四班,施於外國。梁武帝大通三年(529)改定二百四十號將軍分為三十四班,原流外八班亦包括於內。施於外國為一百二十五號將軍,分為二十八班。轉則進一班,黜則退一班。陳初承梁制,定為十八班,十二班以上並詔授,十一至九班,禮數復為一等。陳後又改用“九品”官制。③表示地位之班次。如清朝官員國品級地位不同分為道班、府班、縣班。而吏目、巡檢、典史一類佐雜小吏則稱“小班子”。官員因保舉或捐納升階,稱“過班”。同時也表示不同出身之官員。如舉人進士稱“正途班”。又有“保舉班”、“捐班”等。①清朝各衙門輪值班次。朝廷各文職衙門及八旗、侍衛處等分為十班,每班三、四衙門不等。如一班為吏部、翰林院、正黃旗,二班為戶部、通政司、詹事府、鑲黃旗。每日輪班值日,周而復始。有應辦之事,則於班日奏聞。若急事不待班日而奏,則稱“加班”。

班字典分解

班的解釋 班 bān 一群人按次序排成的行列:排班。按部就班。 工作或學習的組織:班組。班級。班長。班主任。領班。 軍隊編制中的基層單位,在“排”以下。 工作按時間分成的

多學學:班次【歷史官職】

官場用語。官員朝見皇帝的次序,亦稱班序。唐朝以官同者先爵,爵同者先齒。致仕官居上; 職事與散官、勛官合班; 則文散居職事下,武散次之,勛官又次之; 官同者,異姓為後; 親王、嗣王任文武官者,從其班,官卑者從王品。凡告謝、引對官員,皆於引見前一日由閤門司編排班次,次日依次朝見皇帝。 宋代選人獲準改官後引見次第的編組,即甲次。參見該條。

班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