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大司農

大司農

①官名。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大農令置。簡稱大農。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掌管全國租賦收入和國家財政開支,凡百官俸祿、軍費、各級政府機構經費等由其支付,管理各地倉儲、水利,官府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經營,調運貨物,管制物價等。有丞二員,部丞若干員。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邊郡的農都尉等屯田官員,亦皆屬之。新莽先後改名羲和、納言東漢復故,機構減省,置丞、部丞各一員,屬官有太倉、平準、導官三令丞,余皆罷省。地方都水、鹽鐵等官劃歸郡縣主管。原屬少府管理的帝室財政開支則並歸大司農。三國沿置。魏三品,當時在諸郡縣置有典農中郎將、校尉、都尉等屯田官,亦皆屬之。西晉領太倉、籍田、導官三令,襄國都水長,東西南北部護漕掾,三品。東晉北朝國家財政歸尚書省主管,大司農或置或省,所掌惟倉儲園苑及供膳之庶務。晉哀帝時曾省並都水台,孝武帝寧康元年(373)復置。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452)省,孝武帝大明四年(460)復置,三品。丞一員。領太倉、導官、籍田令丞。梁改名“司農卿”。北魏仍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為二品上,二十三年複次職令,改三品。北齊改名“司農卿”。金朝復置,掌管農政,兼監察各地官吏,為司農司長官,正二品。屬官有司農卿三員,司農少卿三員。又領各路行司農司。元朝仁宗皇慶二年(1313)置四員,為大司農司長官,管理農桑、水利、學校、饑荒之事,從一品。屬官有卿二員,少卿二員,丞二員。② “戶部尚書”別稱。


1、官名。在秦朝和西漢初稱治粟都尉,掌錢穀貨幣。漢景帝後元年改稱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又改稱大司農。王莽時又改稱羲和,後來又改稱納言。有兩丞,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斡官、鐵市兩長丞;另外,郡國諸倉農監、都水六十五官長丞及騪粟都尉,也屬大司農。見《漢書·百官公卿表》、《漢書·王莽傳》。

2、在東漢,大司農掌錢穀金帛貨幣及邊郡諸官的錢糧調度等。大司農的長官稱卿,一人,俸祿中二千石;丞一人,俸祿比千石;部丞一人,俸祿六百石。屬官有太倉令丞各一人,平準令丞各一人,導官令丞各一人。原先屬大司農的郡國鹽官、鐵官等,在東漢改屬郡縣。原屬大司農的雒陽市長、滎陽敖倉官等,在東漢改屬河南尹,並省去均輸等官(見《後漢書·百官志》)。《後漢書·光武帝紀》:“以太僕趙憙為太尉,以大司農馮勤為司徒。”《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秋七月癸巳,以大司農鄧彪為太尉。”三國曹魏改稱司農;南朝梁改稱司農卿,又稱春卿;北齊稱司農寺卿,掌農功倉庫。隋唐沿置;唐曾改稱司農、司稼,掌倉儲。明設司農司。清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大司農字典分解

大司農的解釋 官名。 秦 置治粟內史, 漢景帝 時改稱大農令, 武帝太初 元年更名大司農。掌租稅錢穀鹽鐵和國家的財政收支,為九卿之一。 北齊 時稱司農寺卿, 隋 唐 以後所

大司的解釋 猶言大事。《左傳·昭公元年》:“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晉書·紀瞻傳》:“在昔哲王象事備物,明堂所以崇上帝,清廟所以寧祖考,辟雍所以班禮教,太學所以講藝文,此

農國語字典 農 (農) nóng 種莊稼,屬於種莊稼的:務農。農業。農田。農產。農墾。農家。農忙。農民。農婦。農奴。 種莊稼的人:貧農。菜農。穀賤傷農。 姓。 工 筆畫數

不妨一看:大理獄丞【歷史官職】

官名。大理寺屬官,北齊置二員。唐朝置二至四員,從九品下,掌率獄吏,檢校囚徒及枷杖之事。北宋初廢大理獄,不置,神宗元豐元年(1078)復置,領右治獄五案,掌其推鞫。哲宗元祐三年(1088)罷,紹聖二年(1095)復置,南宋因置,有二員。

大司農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