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學士院

歷史字典解釋

名。唐玄宗初於翰林院翰林待詔翰林供奉,掌撰擬詔旨,批答表疏,開元二十六年(738)改翰林供奉為翰林學士,在宮中別建學士院為其居所,專掌機要詔命,職權甚重。肅宗以後又置翰林學士承旨院長,雖非正式官署,不置屬員,諸學士皆為使職差遣,實際上已成為宮廷秘書機構,並參與議政,有關軍國機重事的詔命(內制)皆由其撰擬下達,分中書省出令之職。五代後晉一度罷,旋復置。宋朝置為正式官署,掌重大詔命撰述之事,以翰林學士承旨長官,由翰林學士之久次者充任,不常置;翰林學士六員,不輕除授,常不滿員; 他官初入院,稱直學士院,資深者始除學士; 學士俱闕,以他官暫行院中文書,稱翰林權直或學士院權直。宋以後職任漸輕。西夏置,設學士、直學士,仿宋制。金朝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置,以翰林學士承旨為長官,下設翰林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直學士,掌制撰詞命,凡應奉文字,帶知制誥銜; 翰林待制、修撰,分掌詞命文字,分院事,不帶知制誥銜; 再下為應奉翰林文字。自侍讀學士以下共二十四員,漢人十員,女真、丹人各七員。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四年改並為“翰林兼國史院”。參見“翰林學士”。


官署名,金朝置,掌制撰詞命,應奉文字。其官有翰林院學士承旨,正三品,掌承旨撰寫詞命。翰林學士,正三品。翰林侍讀學士,從三品。翰林侍講學士,從三品。翰林直學士,從四品。翰林待制,正五品,不限員,分掌詞命文字,分判院事。翰林修撰,從六品,不限員,掌與待制同。應奉翰林文字,從七品。自侍讀學士,至應奉文字,通設漢人十員,女真、契丹各七員。見《金史·百官一》。

詞語分解

  • 翰林的解釋 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唐朝以後始設,明、清改從進士中選拔翰林天台陶先生。;; 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詳細解釋.謂文翰薈萃之所,猶詞壇文苑。《晉書·陸雲傳》:“辭邁翰林,言敷其藻。”.指文士。 唐 杜

歷史官職推薦:

文書名。向上級機構呈報的公文形式。《宋書·禮志二》:“雲杜國解稱國子檀和之所生親王,求除太夫人。”《梁書·高祖三王·南康王績傳》:“主者有受貨,洗改解書,長史王僧孺弗之覺。”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翰林學士院歷史

相關歷史

翰林學士院_翰林學士院介紹_歷史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