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說是哪個朝代的人?他是忠臣嗎?

 張說(yuè),字道濟,一字說之,河南洛陽人,唐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早年的張說頗有文才,參加制科考試,策論為天下第一。張說做官之時,武后專寵張易之與張昌宗兩人,任命張說等學士四十七人編修《三教珠英》時,讓張昌忠總領此事,但是作為一個靠著姿色爬上龍床而得重用的人,哪有什麼文才,終日只知道高談闊論,舉辦宴會享樂,編修期間,張昌宗完全沒起到任何作用,反倒是張說與徐堅出力最多。

 

張說是哪個朝代的人?他是忠臣嗎?武則天於公元700年,外出避暑,實則是玩樂,早已沒有剛登上皇位時的魄力,到了秋天還不回京,張說直言進諫,並列舉了四條不能留下的理由,可惜,武則天不是一個能聽諫言的人,完全不理會。

 

武后晚年,張昌宗與張易之專權更加嚴重,但是在他們面前,有一個大石頭魏元忠,魏元忠這個人性情耿直,頗看不起張氏二人,對於他們專權的行為更是深惡痛絕,於是張氏兄弟想將這顆大石頭給打碎了,誣陷魏元忠謀反,但是誣陷需要證人,一個有可信力度的證人。巡視朝廷上下,張易之逮住了張說,張說當時是魏元忠的手下,以高官為誘餌,希望他出來作證,證明魏元忠謀反。當時,張說答應了,沒錯,答應了……

 

第二天進去作證之時,宋璟警示他“一個人的名譽是最可貴的。千萬不要為了保全自己,去附和姦臣,陷害好人啊!為這個得罪了朝廷,被流放出去,臉上也光彩。”史官劉知幾也在旁邊提醒張說:“不要玷污你的歷史,連累後代子孫啊!”之後張說,並未為張易之作證,而是咬定魏元忠沒有謀反,被武則天貶斥。但是他的確實現答應了為張易之作證,為人所共知,只是迫於同僚的壓力最終倒戈,這段經曆始終不精彩,他有一天看《則天實錄》,讀至魏元忠案時,很不願意宋璟等人對自己的激勸之言也被記載下來,他就懇求編著者稍加修改,吳兢始終不答應,說:“若徇公之請,則此史不為直筆,何以取信於後!”張說亦無可奈何。由此前科,你們還信他是一個純正的忠臣么?

 

武后過世,中宗復位,重新任用張說,但由於母親去世,離職守孝,喪期未滿,被中宗頻繁召請,張說堅持守滿孝期,在當時頗受讚譽,在這裡又可以看出他德行高尚的一方面,睿宗時期,審查李重福謀反一案,迅速查清,該定罪的定罪,該放的放,因公擔任李隆基的侍讀。

 

在這兒之後,結局顯而易見,張說站於李隆基一方,李隆基當時又與太平公主爭奪權力,玄宗剛即位,權力不穩,太平公主趁機拉攏張說,張說不肯,被罷相。但是張說此人卻不是大度之人,在前面能為權力答應作證,姚崇與他關係不和睦,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張說便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張說又讓殿中監姜皎提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其實說白了,也就是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換作任何一個不是自己的人來做宰相,相信他都不會高興,只不過姚崇和他不和,排擠表現得格外明顯。

 

只不過,張說在平定叛胡一事上又有大功勞,做官也能做出建設性的提議,在平定叛胡一事之後,張說的地位更加崇高,但是在泰山封禪之時,他將跟隨上山的執事官,都安排為自己親信之人,並且越級升為五品,而對隨行的兵士,只加功勳,不給賞賜。引起朝中的普遍不滿。史書中甚至有記載:“張說雖有才智,但脾氣暴躁,生性貪財,對同僚常當面駁斥,甚至呵斥謾罵。”

 

張說此人,真不知該說他是忠臣還是奸臣,難以評判,他的結局是被唐玄宗勒令致仕退休,電視劇中的那種,強制某愛卿告老還鄉,解甲歸田,可見玄宗是真受不了他了,但是搞笑的是,在勒令退休後,沒過1年,張說又被重新任用,直到他兩年後患病,病逝!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