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狐道

飛狐道怎么寫好看

飛狐道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時期自今河北淶源縣蔚縣之恆山峽谷,東北通往懷來縣北京市的道路。東漢建武十三年(37)上谷太守王霸治飛狐道,以通上谷郡治沮陽縣(今河北懷來縣東南大古城),即此。西晉建興四年(316)琨自代縣(今蔚縣東北代王城),由此道入薊縣(今北京城西南)。至唐代,有二路:一仍舊道,《元和縣誌》:“飛狐道,自飛狐縣(即今淶源縣)北入媯州懷戎縣(今懷來縣東南懷來鎮)界。”《新唐書·王忠嗣傳》:安祿山“扼飛狐塞,謀亂”,即此;另一自北魏修鑿靈丘道後,與飛狐道南既通,由飛狐縣西南循唐河谷道西出靈丘縣(今屬山西)之靈丘道,亦稱為飛狐道。建中四年(783)李晟自定州(今河北定州市)引兵出飛狐道,晝夜兼行,至代州(治今山西代縣),即此。《夢溪筆談》:“今飛狐路在(大)茂(山)之西,自銀冶寨北出倒馬關,度虜界,卻自石門子、冷水鋪入瓶形(今山西繁峙縣東北平型關)、梅回(今平型關西北)兩寨之間,至代州。今此路已不通”,即此道。自北宋以後,河北平通往河東北部,多取道井陘路,此道很少通行,漸趨衰落。

詞語分解

  • 飛狐道的解釋 古道名。《東觀漢記·王霸傳》:“為 上谷 太守,修 飛狐道 至 平城 ,堆石布土三百餘里。”按,此乃 飛狐口 谷道的延伸。又 唐 時稱 北魏 所鑿 靈丘道 為 飛狐道 。此道不經 飛狐口 ,以出 飛狐
  • 飛狐的解釋 要隘名。在今 河北省 淶源縣 北 蔚縣 南。兩崖峭立,一線微通,迤邐蜿蜒,百有餘里。為古代 河北平原 與北方邊郡間的交通咽喉。《漢書·酈食其傳》:“願足下急復進兵……距 飛狐 之口,守 白馬 之津,
  • 道的字典解釋 道 à 路,方向,途徑:道路。鐵道。志同道合。 指法則、規律:道理。道德。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學術或宗教的思想體系:道學。傳道。修道。 方法,辦法,技術:門道。醫道。 指“道家”(中國春秋戰國

歷史知識推薦:盧商

— 唐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字為臣。元和進士,又登書判拔萃科。太和時,累官京兆少尹。開成初,出為蘇州刺史。計口售鹽,不限定額,革除攤派,人以為便,歲課亦增。遷浙西觀察使,轉京兆尹。會昌三年,討澤潞劉稹,授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飛狐道歷史

相關歷史

飛狐道_飛狐道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