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

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

中原大戰是國民黨內部因爭奪權力而爆發的一次戰爭,其戰爭規模達到了近代史的之最。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一方代表人物為蔣介石張學良,其對立方的代表人物是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因此簡單來講就是蔣馮閻戰爭。

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

張發奎圖片

在中原大戰的交戰雙方中,蔣介石一方代表著國民黨的中央政府,閻錫山、李宗仁、張發奎一方是應國民黨左派代表汪精衛的聯合而發起反蔣挑戰的地方軍。在雙方的交戰過程中,張學良的立場對戰爭的結果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中原大戰的戰爭初期,張學良成為雙方討好的對象。在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確立了對蔣介石的支持,此決定為蔣介石在中原大戰的權力爭奪戰中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反蔣方共有5個方面軍約80餘萬人,其西北軍和晉軍為主力軍。李宗仁帶領第一方面軍,從廣西起兵一路北上到武漢;馮玉祥率領第二方面軍從鄭州地一路向東攻進到徐州,與李宗仁的軍隊在武漢會師;閻錫山帶領第三方面軍,從河北向南攻進到濟南地區,目的是與馮玉祥匯合共同進攻徐州,進兵南京;石友三率領第四方面軍在濟寧等地區做出戰力貢獻,同時配合閻錫山部隊會攻濟南。

面對對方對號稱80萬兵力的反蔣盟軍,蔣介石進行了多方面的優劣分析,調兵約60餘萬,將其彙編成4個軍團,並親自挑選司令官,韓復榘帶領第二軍去防守山東禹城等地,目的是阻擊閻錫山部隊南下;劉峙領導第二軍團,在徐州、碭山、宿縣等地進行戰爭準備;何成濬率領第三軍團,在漯河地區進行集結;陳調元做預備軍團領導人物,在濟寧、菏澤地區集結為應戰做充分準備。最終蔣介石、張學良一方保住了政權,贏得了勝利。

中原大戰張學良支持蔣介石

中原大戰是發生在中國近代的一場戰役,是國民黨內部的一場涉及到軍事的政權爭奪戰。中原大戰的結局是蔣介石勝利了,蔣介石的勝利跟張學良有著很大的關係,那么中原大戰張學良支持蔣介石的原因是什麼呢?


中原大戰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汪系的軍隊想從蔣係為主的政府手中奪取權利,引發了這次戰爭。這場戰爭中,汪系部隊多大80萬人,有著名將士李宗仁、馮玉祥等人領導,而蔣系部隊只有40萬,最後因為中原大戰張學良支持蔣介石,所以戰況變化巨大。

在中原大戰剛開始的時候,張學良的部隊是守在東北,對於汪系軍隊對蔣系軍隊的戰爭,張學良表面上是觀望態度,並且答應在暗中在彈藥方面幫助汪系軍隊。戰爭真正開始之後,張學良仍然沒有出動部隊南下,彈藥方面也沒有給予汪氏補助。後來因為汪系軍隊太過強大,蔣系軍隊連連敗退在,在這個緊要關頭下,張學良帶領二十萬部隊南下,幫助蔣系軍隊擊退了汪系軍隊,改變了中原大戰的戰況。

中原大戰張學良支持蔣介石作用巨大,張學良二十萬軍隊的支持是蔣介石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中原大戰張學良支持蔣介石,這不僅表示持中立態度的張學良站在了蔣介石這方,還表示張學良真正成為了國民黨的一員。張學良的支持為蔣系軍隊帶來了勝利,雖然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張學良持中立態度,但是在關鍵時刻,張學良因為利益還是選擇了支持蔣介石的。

中原大戰時間

八十五年前,在中國的華中地區,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交戰雙方是以馮玉祥閻錫山為首的反蔣聯盟與以蔣介石代表的南京政府。史稱“中原大戰”。那么,中原大戰時間是多少呢?


中原大戰時間其實非常短,只有半年左右,而之所以爆發迅速,結束迅速和它的爆發原因離不開。中原大戰的爆發原因是蔣介石代表的南京國民政府代替張作霖的中華民國軍政府而獨裁統治全國,破壞了其他軍閥的利益,引起了往日同盟的閻錫山,馮玉祥,石友三等軍閥的不滿,在多次公開反對無果的情況下,組成反蔣聯盟,意圖使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垮台。

但因為各個軍閥集團的利益關係不同,使其不能團結在一起,雖然也採取了軍事行動,但被蔣介石代表的南京國民政府逐個擊破。在擊敗多個軍閥集團後,蔣介石逼迫閻錫山順服他,但閻錫山不為所動,反而暗中聯絡與蔣介石有深厚矛盾的馮玉祥和被蔣介石打敗的各個軍閥,暗中準備通過戰爭反對蔣介石的獨裁。所以,也就是從1930年初開始,反蔣聯盟就在為討伐蔣介石的戰爭做準備。也就是中原大戰的緩衝時間。

1930年三月,離中原大戰爆發時間還有兩個月,閻錫山宣布就職中華民國海陸空總司令,4月,李宗仁,馮玉祥和張學良任職副總,其他軍閥集團積極回響,組織方面軍向南京政府逼近。南京政府也做出來應有的行動,多次交涉無果後,南京政府這才決定出兵伐閻,並於五月一日在南京誓師,五月十一日,中原大戰正式爆發。

所以說,中原大戰時間是1930年的5月到1930年的11月。


中原大戰張學良

1930年5月,中國爆發了一場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交戰人數達百萬,傷亡達三十萬,直接或間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達五億,範圍席捲了全國22個省,波及了全國近千萬的國民,史稱“中原大戰”。那么,中原大戰張學良有什麼動作呢?

但這場戰爭來的快,去的也快,同年11月,中原大戰以閻錫山馮玉祥等部的失敗而告終,蔣介石代表的南京政府獲得勝利,但這場戰爭的最後的結果,不是交戰雙方所造成的,關係到另一位勢力龐大的軍閥——張學良。中原大戰張學良究竟做了怎樣的舉措呢?

其實,張學良與閻錫山,蔣介石等部並不交好,其父張作霖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就是在這些軍閥的反對中垮台的,但張學良為了國家的統一,從未做出任何的不當行為,相反,在中原大戰初,還勸阻過閻蔣等部要為國家大計考慮,要和平,不要內戰。

但在國際和國內的形式日趨嚴峻的情況下,張學良意識到,再不出兵調停這場戰爭,會使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更加危險,於是在同年9月,在瀋陽召開軍政會議。討論出兵問題,大會連開五天,最後決定出兵同蔣抗閻,於是,張學良親率10萬大軍進軍關內。

東北軍剛剛來到關內,得到訊息的閻錫山等部十分恐懼,因為東北軍不但作風彪悍,而且裝備精良,反蔣的部隊完全不是對手,所以,在張學良還未採取多少軍事行動的情況下,閻馮等部就相繼求和,1930年11月份,這場戰爭最終以張學良的介入而告終,幫助蔣介石從形式上統一全國。

中原大戰地圖

中原大戰是發生於中國近代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發生的具體時間是1930年的5月,一直到當年的11月才結束。這場戰役是汪精衛政權反抗蔣介石政權的一次國民黨內部軍隊的混戰。

根據中原大戰地圖所顯示,中原大戰的發生地是山東省和天津市一帶,與渤海非常的接近。中原大戰地圖中顯示,反蔣的軍隊中有三支是從中國的山西、陝西等腹地調來的,這三支部隊與中國東南地區的反蔣部隊集合於鄭州的西南方,跟鄭州很是接近。於此同時,一隻蔣系部隊從中國的東南方北上,在鄭州外圍進攻這四支反蔣部隊。另外,徐州附近的蔣系部隊朝著西北方向前進,在鄭州的東邊與反蔣部隊開始了戰爭。

天津附近也是戰役發生的密集地區,張學良的部隊從北方南下,前往天津,順著天津的鐵路路線南下。大批反蔣部隊從青海方向調動到了濟南,張學良的部隊隨後也到達了濟南,張學良的部隊和其他蔣系部隊和大批反蔣部隊開始激戰。最後,反蔣部隊戰敗,來自青島方向的反蔣部隊和來自徐州的反蔣部隊都撤至石家莊,來自南方的反蔣部隊撤至潼關。中原大戰地圖可以向世人再度展現中原大戰,這中原大戰中,濟南、鄭州、徐州、石家莊和潼關是幾個關鍵的城市。中原大戰地圖不僅可以反映這次戰役的規模,還可以反映出這個戰役的範圍。

中原大戰蔣介石所動用的兵力

中原大戰發生在1930年5月到11月。這是一場蔣介石對抗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發動的軍閥混戰。這一場戰爭的結束,蔣介石取得了統一中原的勝利。那么在中原大戰蔣介石所動用的兵力有多少呢?

中原大戰發生的地區包括河南、山東和湖南等地,戰爭地域範圍很大,交戰雙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物力,其中中原大戰蔣介石所動用的兵力達到了70多萬,反蔣軍達到了80多萬。蔣介石在1929年之後,想建立一個專制統治的政府,經過多重手段,他不斷的擴大自己的嫡系部隊。這樣就嚴重影響了其他軍閥集團的利息,其中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不滿最大。

1930年2月,閻錫山通電要求蔣介石下野,後來也得到了許多軍閥的支持,到蔣介石不同意。在同年4月,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集結了80多萬兵力聚集在中原地區,最後決定通過鬥爭的形式與蔣介石決戰,推翻南京國民政府。蔣介石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他調集了70多萬的兵力來應對戰爭。

中原大戰蔣介石所動用的兵力不如反蔣兵力多,但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雙方各有損失與所得,但總的局勢對蔣介石政府不利。第二階段,閻錫山等人建立了與南京國民政府對質的國民政府,但是內部矛盾不斷,被蔣介石政府不斷打敗。第三階段蔣介石政府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