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下省

門下省怎么寫好看

門下省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名。、晉、南朝初期為門下諸省的泛稱。門下即門之下,其署設於宮禁中,其官得出入宮禁,為皇帝的親近侍從官員。東漢有門下三寺,即中寺、東寺、西寺。三國魏、西晉門下設侍中省,置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各四員,與散騎省共平尚書奏事,有異議可以駁奏。東晉時增設西省,以供禁軍直宿,遂有“門下三省”之稱。當時移中書省納奏、擬詔、出令之職歸門下之散騎省。南朝宋改散騎省為集書省,主掌圖書文翰之事。南齊、梁、門下省成為侍中省專稱,除內侍諸署、侍奉皇帝生活起居、顧問應對、諫諍糾察等侍從本職外,兼出納、璽封詔奏,地位漸與中書、尚書比肩。其官上親皇帝,下接百官,官顯職重,多選親近及美姿容者為之。時號侍中為“門下”,侍郎為“小門下”,或以宰相目之。北魏北齊亦置。隋初廢西省,以集書省併入門下省。大業三年(607),並置尚書、門下、內史、秘書、殿內五省,以隸門下省之城門、殿內、尚食、尚藥、御府五局劃歸殿內省,門下省自是專掌侍從諫諍、審議政令。唐武德三年(620),定製為受命於皇帝的最高政令審議機構,與中書、尚書並號三省,共理軍國政務,負責審議中書省草擬詔令,副署後付尚書省頒下執行,如有異議,可批改駁還;審閱各種上行文書,駁正違失,提出建議後交中書省進呈皇帝。設侍中二人為長官,與中書、尚書省長官在政事堂共議國政,同為宰相,門下侍郎二員為次官,參議朝政。玄宗以後侍中不常置,省務常由侍郎主持。名稱在唐代變動不常,先後改為東台、鸞台、黃門省等名,至開元五年(717)復舊名,此後相沿不改。遼代為南面官署,但已非中樞機構。北宋前期,掌印璽、親祀、朝會版位,外官及流外考校、覆奏、文武官母妻敘封等贊相禮儀之事,侍中為其長官而極少實拜,其官皆為寄祿官,另置省事一人,以兩制以上官充任。太宗後期,恢復封駁詔奏之制,以同知給事中主其事,未幾又設門下封駁,隸銀台司,如有封駁事則用門下省印。神宗元豐改制後,職掌受納全國章奏案牘,依旨分送有關機構;審議中書省、樞密院所擬政令,駁正違失,送呈皇帝批准、璽封后頒下執行。雖設侍中為長官,闕而不授,以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代行其職。南宋建炎三年(1129),與中書省合為“中書門下省”。金初亦置,正隆元年(1156)廢。元世祖時,朝議復置,因阿合馬等阻議,未設,皇帝祭祀時的禮儀官,仍沿用侍中、門下侍郎等名義,由他官暫攝。

詞語分解

  • 門下省的解釋 亦省稱“ 門下 ”。官署名。 後漢 謂侍中寺。 晉 時因其掌管門下眾事,始稱門下省。 南北朝 因之,與中書省、尚書省並立,侍中為長官。 隋 承其制。 唐 龍朔 二年改名東台, 鹹亨 初復舊稱, 武則
  • 門下的解釋 ∶門客食客門下足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又如:門下有毛遂。門下二十人 ∶門生;弟子 ∶敬辭,稱對方竊為門下憂之 門庭之下 寄食門下。;;《戰國策;齊策四》比門下之客。比門下之車客。問門下諸
  • 省的字典解釋 省 ě 地方行政區域:省份。省會。 節約,不費:省錢。省事。省吃儉用。 簡易,減免:省略。省稱。省寫。 中國古官署名:中書省(a.魏晉開始設定,總管國家政務,歷代有所沿革,唐初設“中書、尚書、門下”三

歷史知識推薦:文吏

①文法吏。即通法律之官吏,有別於儒者之吏。《漢書·何武傳》:“問文吏必於儒者,問儒者必於文吏,以相參檢。”《後漢書·胡廣傳》:“時尚書令左雄議改察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②文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門下省歷史

相關歷史

門下省_門下省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