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簡介 潘季馴治理黃河的方法是什麼?

聽到潘季馴這個名字,除了學習水利工程的人,應該都不知道他是誰。但是他為中國做的貢獻,卻是極大的。中國人號稱自己是炎黃子孫,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雖然中華文明的確發源於黃河流域,但是實際上,黃河一直以來都是,歷朝歷代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因為黃河水患,危害嚴重。他在明朝治理黃河上的功績可比大禹治水,後世人因當記著這個名字。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生於公元1521年卒於公元1595年。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從嘉靖四十四年開始,潘季馴先後四次出任總理河道都御史,治理黃河長達27年之久。特別是最後兩次,朝廷給予他便宜行事的權利,將治理黃河全權交給他,潘季馴也沒有辜負朝廷的信任,這兩次治河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總結前人的方法,再依據自己治理黃河的經驗,反覆專研論證,著成《宸斷兩河大工錄》、《兩河管見》、《河防一覽》等書,同時還繪出《河防一覽圖》,在治水方面,特別是治理黃河方面提出了許多價值頗大的意見和方法。最後官至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萬曆二十三年,潘季馴以75歲的高齡去世。

明朝水利專家潘季馴簡介 潘季馴治理黃河的方法是什麼?潘季馴在治理黃河方面,最大的成就應該就是發明了“束水沖沙法”,這是他站在前人肩膀上,結合自身治理黃河和運河的豐富經驗提出的方法。對後世人治理黃河具有深遠影響和重大貢獻,也是憑藉此發明,讓潘季馴享有世界水利泰斗的美稱。世界著名河工專家恩格斯教授嘆服道:“潘氏分清遙堤之用為防潰,而縷堤之用為束水,為治導河流的一種方法,此點非常合理。”西方人這才開始對中國古代的水利科技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可以看出,潘季馴的“束水沖沙法”實際上是很先進很智慧的一種水利科技,他的發明另世界都為之驚嘆。那么他的“束水沖沙法”,到底是一種什麼方法呢?

大禹治水之後,中國治理黃河的方法多為排水泄洪,注意的都是洪水的危害,而忽略了河底的泥沙該如何解決。但是應該說泥沙是黃河水患的一個重要源頭,隨著上流泥沙被水裹挾而下,到了水勢平緩的地方就聚集堆積。長而久之,泥沙堆積的越多,水勢也就越高,堤壩就難以承受壓力。最後導致堤壩崩潰,洪水奔涌而出,淹沒農田房屋。而潘季馴的“束水沖沙法”實際上就是解決黃河泥沙的一種方法。他通過細緻的觀察,總結出泥沙的走向,最後得出以水攻沙的方法。

他上奏的《議築長堤疏》云:“照得自去歲海口至黃河之水壅不得下,積沙伏地。徐邳一帶河身漸淺,已非昔日。水一泛濫,即漫堤上。是以復有睢寧之決。即使邳州上下僅復故道,安能使徐、呂之河盡去伏淤?為今之計,當自徐至邳,自邳至淮,查照兩崖堤岸,如法高厚。兩崖之外,仍築遙堤,以防不測。庶幾水由地中行,淤沙亦隨之而去。數年之間,深廣如舊,衝決之變亦自免矣。看得黃河淤塞多由堤岸單薄,水從中決,故下流自壅,河身忽高。訪得二洪以南,堤岸十分單薄,誠恐五月水發,水從旁決,則白洋諸淺之淤方通,而二洪以南之患隨之。”潘季馴先在徐州和宿遷之間修了370里的黃河大堤用以試驗,以水沖沙得到了初步效果。總結這次經驗,想到此兩堤相隔較近,兩者之間也容易發生洪水。潘季馴又想到縷堤、遙堤並築的方法,縷堤用以束水,遙堤用以防洪,使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理論由此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如此,潘季馴以此法在水患嚴重的各地修建堤壩,又對修建已久,因風沙水流清晰,堤牆薄弱的地方進行加固維修,此後,對黃河的控制有了極大的作用。

在那個時候,科技並沒有現在如此發達,潘季馴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前人經驗的,多年探索,得出方法,這種探索精神,難能可貴。對明朝水患治理的貢獻,不可謂不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