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簡介 高啟怎么死的?

高啟是元末明初之時著名的詩人和學者,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不低。高啟與劉基、宋濂二人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傑”,又叫“明初四傑”。初次之外,他還與王行等人號“北郭十友”,《明史》言:“初, 高啟家北郭,與行比鄰,徐賁、高遜志、唐肅、宋克、徐堯臣、張羽、呂敏、陳則皆卜居相近,號北郭十友,又稱十才子。”

公元1336年,高啟在江蘇蘇州一個富貴家庭出生,生活還是不錯的。高啟字季迪,號槎軒,所以又有高季迪的稱號。他的父母在他同年之時雙雙而亡,高啟雖然生活不愁,但是到底還是有了缺陷。

高啟這個人天資聰穎而又性機警,讀書有過目成誦,久而不忘之人。加之家庭條件不錯,所以自幼受到了系統良好的儒家教育,所以十分有才。他在文學上專攻歷史,最擅長最喜歡的卻是詩歌。一生作詩良多,給後世之人留下了非常寶貴的財富。

高啟在北郭居住的時候,常常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十人都是極富才名的才子,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有了“北郭十友”的美稱。

元末明初著名詩人高啟簡介 高啟怎么死的?元朝,本就是外族統治漢族人的國家,種族歧視嚴重,漢族人民在元朝算是低等人,時常受到嚴重的剝削。特別是到了元朝末年,政治腐敗,官府黑暗,國家對人民的剝削越發嚴重,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以及民族矛盾三重結合,猛然爆發,威力巨大。

面對腐朽的元朝政府,各地受剝削的農民紛紛舉起起義大旗,各地濃煙四起,天下大亂。

張士誠占據吳地,稱吳王的時候,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聽聞高啟頗有才名,因此邀為上賓,招為幕僚。饒介當時請的都是巨儒碩卿,聲名顯赫之輩,自有一人以十六歲的弱齡端坐其中,可見高啟的個人才能有多么出色。

儘管高啟答應了饒介的邀請,但是腐敗黑暗的官場卻讓高啟十分厭惡,最終在二十三歲的時候選擇辭官歸去。他拖家帶口,前往青丘投奔自己的岳父周仲達,此後便在吳淞江畔的青丘隱居。隱居青丘後,高啟號為青丘子,有《青丘子歌》傳世。

元朝末年的諸方起義軍首領的爭霸,最終朱元璋取得了最終的勝利,統一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成為天下共主。

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官員也稀缺,所以朱元璋曾經向天下發布詔令,徵集有用之才。高啟幼年成名,本身才華極高,自然也在其內。洪武元年,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因為才學極高,受到朱元璋上是,命其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洪武三年,朱元璋多次提及讓高啟擔任戶部右侍郎的職位。若是一般的人,升官肯定是高高興興的答應了。但是高啟少時就已經開始隱居生活,杜宇複雜的官場早就厭倦。一位思想好搜道儒、釋、道三家的影響,整個人有種超脫俗世,不戀功名利祿的心思。所以當朱元璋表示希望他擔任戶部右侍郎職位的時候,高啟多次推辭不受。

因為有這樣的一個原因,才有了後來他的慘澹結局。

高啟請求辭官歸家,朱元璋雖然同意了,但是高啟始終拒絕為官的表現海慧寺讓朱元璋耿耿於懷。甚至在讀高啟詩文的時候,多次懷疑其中所作都是高啟對其的暗中嘲諷,因此對高啟漸漸厭惡。

後來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蘇州原本是張士誠的大本營,當地許多老百姓受張士誠恩德深重,對張士誠念念不忘。所以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派到江蘇的官員,都是嚴苛之輩。但是當時魏觀修建的府邸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所以朝中就有人參奏說魏觀有謀反之心。後來魏觀被問罪斬首,而高啟也因此受到牽連,最終被處以腰斬之刑。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