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於拔擢人材的孫權(上)

善於拔擢人材的孫權(上)

孫權字仲謀,是孫堅之子、孫策之弟,接掌其父兄江東的大業後,因善於拔擢人材,順利化解了多次危機,從而在三國戰亂中始終立於不敗之地。辛棄疾在“永遇樂”中說:“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表彰其有獨到的眼光,覓得英雄為國效力。

化悲傷為力量

孫權之父孫堅原是袁術的部將,後來被劉表所殺,由長子孫策代其職位。孫策因沒受到袁術的重用,帶領部屬千餘人向江東發展。到江東後,得到當地士族的支持,打敗了一些割據勢力,開始站穩了腳跟。

孫策後來遭到暗算,重傷而死。孫權那時才18歲,整日悲傷哭泣,無法處理朝政。謀士張昭對他說:“如今天下大亂,豺狼當道,只顧悲傷而不理國事,好比開著大門把強盜請進來,必將自取其禍。”孫權覺得他說得很對,從而擦乾眼淚、換上朝服,登朝理事及視察軍隊,穩定了軍民之心。

繼承父兄大業後,孫權隨即展現其領導的才華。在人事方面:待張昭以師傅之禮;聘周瑜、程普、呂范為將帥;邀魯肅、諸葛謹為賓客,並積極“招攬新秀,徵求名士”。內部方面:安撫山越,討不從命者。外交方面:不正面對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接受討虜將軍、會稽太守等職位,以避免對立和衝突。

加強對內措施

東漢末年戰亂主要在北方,許多百姓紛紛南遷,這些移民帶來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的發展。孫權為了接納這些移民,多次向山越族發動進攻,強迫他們出山定居。此舉擴大了土地範圍,也打破了山越族長期閉塞的生活,有利於文化傳播和民族融合。

此外,為了進行屯田,設定了典農校尉、都尉及屯田都尉等專司職,負責民屯和軍屯等事宜。孫權屯田的範圍相當廣泛,除了自然條件較好的平原地區外,也包括許多落後的偏僻地區。

當時江南許多地方,使用火耕水耨等落後的耕作方式,在孫權的提倡下,開始推行兩牛一氂的耦耕法。此後大量的荒地開墾出來,糧食產量也逐年增加。他也十分注意興修水利,下令修築東興提,防止巢湖水害,並開鑿了幾條運河,使水路交通得以發展,同時也便利了農業的灌溉。

隨著農業和交通的發展,孫吳的造船、手工及商業等也隨著進步,使江南地區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孫劉聯盟,合力抗曹

曹操滅掉袁氏政權,平荊州、敗劉備,意氣風發之餘,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八十萬軍,方與將軍獵會與吳。”信中強烈暗示曹操將親自率領八十萬大軍侵略江東,嚇得江東的人心大亂,許多大臣紛紛“勸權迎之”,方為上策。

面對強敵,孫權也猶豫不決,一方面不甘心東吳十萬之眾聽命於曹操,另一方面對又懼於曹操雄厚的兵力。當時內部分成主戰與主降兩大派。不久,劉備派諸葛亮到江東,商議聯合抗曹之道,諸葛亮就當時局勢分析,表示曹操兵力雖多,但連續作戰且長途跋涉,已是強弩之末,況且北方軍隊不善水戰,加上新占領荊州,人心未定,故實不足為懼。

諸葛亮的說詞使孫權心動,而且謀臣魯肅與大將周瑜都支持諸葛亮的意見。周瑜進一步指出:曹軍號稱水師八十萬,實際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已。他們的意見使孫權信心大增,為增強聯劉抗曹的決心,當場拔出配刀砍斷桌子堅定地說:“誰敢再說奉迎曹操,下場就像此張桌子一樣!”於是以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率精銳部隊三萬人,與劉備兩萬多軍隊會合,共同抗曹。

曹操敗走,天下三分

北方人擅長馬戰,水上顛簸、船上搖晃的生活,令曹軍食不下咽、睡不安眠。曹操見狀,下令把數百艘戰船用鐵環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的顛簸。

周瑜部將黃蓋看到曹操將戰船連鎖,建議採用火攻戰術。此一意見與周瑜不謀而合,可是火攻還得靠近敵船才行,周瑜於是和黃蓋密謀,讓黃蓋前往曹營詐降。為了便曹操相信,周瑜使用“苦肉計”,把黃蓋打得皮開肉綻,然後讓黃蓋致信曹操請降。“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典故,就是來源於此。

黃蓋的苦肉計,果然建立大功。曹操不知是計,答應黃蓋的投降,黃蓋於是帶領十餘艘船艦,滿載薪草膏油並覆蓋帷幕偽裝,然後插上降旗,緩緩駛向曹營的戰船。同時黃蓋備有快船掛在這些降船之後,以便放火後快速逃離。

當船接近曹軍時,黃蓋下令各船同時點火。當時江上恰好颳起東南風,船隻順風快速靠近曹營。一時之間,曹軍數百艘戰船成為一片火海,火勢甚至延燒至岸上的帳營。曹營燒傷或溺斃的人馬,不計其數。

與此同時,孫劉聯軍主力艦趁機渡江北進,猛攻曹營,從而使曹軍大敗。此役曹軍損失大半,曹操自嘆縱橫沙場二十年來,從未如此慘敗。戰敗後,曹操退回北方,從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此次戰役,孫權決策正確,又任命有謀略的周瑜為主帥,可以說是非常的英明。

生子當如孫仲謀

東吳有一些當年追隨孫堅、孫策的老將,可是孫權發現有些人忠勇有餘、智謀不足,難荷一方之任,因此每到關鍵時候,他都會啟用一些新人。而這些新人在證明自己真才實學前,如何讓老將誠心服膺,就成為孫權的一大考驗。

有一次,孫權讓出身寒門的周泰鎮守濡須塢,老將朱然、徐盛擔任副手。孫權知道朱、徐二人必定不服,有一天以視察之名來到濡須塢,且在酒席上叫周泰把衣服脫掉。但見周泰身上傷痕累累,幾乎可用體無完膚來形容。

“周將軍這一道傷因何而起?”、“周將軍這一道傷來自何處?”、“周將軍這一道傷又為哪一戰役所創?”隨著孫權與周泰的一問一答,舉座皆驚。孫權撫摸著周泰的臂膀說:“將軍!我與你親如兄弟,將軍在戰場上為孫某不惜性命,以至受傷多處,孫某又怎能不感恩圖報,委將軍以重任呢?”朱然、徐盛在一邊聽得噤若寒蟬,此後再也不敢對周泰不敬了。

周泰果然不負重託。曹操率領四十萬軍隊進攻濡須口,幾次交鋒都沒有占到便宜。後來,曹操遠望東吳軍隊、船艦的陣容,不禁讚嘆其治軍嚴明、軍容整肅,因此心中並無勝算,便不敢再決戰,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然後退軍。

劉表字景升,其兒子劉琦、劉琮兄弟二人斷送父業之事,使曹操看不起他們兄弟,認為如豬似狗。相較之下,孫權繼承父兄之業後的表現,更顯難能可貴,難怪曹操要大嘆“生子當如孫仲謀”了。

非昔日吳下阿蒙

東吳大將呂蒙雖屢建奇功,但書讀得少,上書奏議還得找人幫忙。孫權對呂蒙說:“你們現在擔任要職,掌管軍事,應該多讀書,增加見識才好。”呂蒙抱怨軍務繁雜,恐不容許撥冗讀書。孫權以劉秀、曹操雖軍務繁重,仍手不釋卷為例,鼓勵他多讀書,同時為他準備了《孫子兵法》、《六韜》、《左傳》、《國語》、《史記》、《漢書》、《東觀漢紀》等書。呂蒙為了不辜負孫權的好意,從此發奮用功。

周瑜死後,魯肅接替防守陸口,牽制荊州的關羽。有一次,魯肅前去拜訪呂蒙。呂蒙設宴款待,酒酣耳熱之際,呂蒙問魯肅:“你擔當國家重任,與關羽為鄰,有何計策以防不測?”魯肅回答:“隨機應變。”呂蒙嚴正的說:“現在吳、蜀雖同一陣線,但關羽如熊似虎,對付他怎能不預先擬定計策呢?”說完後,陳述五套對付關羽的策略。魯肅聽了以後,訝異地說:“我本來以為你只有武略,沒想到你的見識也到了這等地步。”接著讚揚說:“你如今學識淵博,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增長學識後的呂蒙,果然不同凡響。當時關羽鎮守荊州,並圖謀討伐魏國,呂蒙為了使關羽鬆弛對他的戒心,聽從陸遜的建議詐病,然後由年輕的陸遜代替其職。關羽聽說呂蒙生病後,並不把陸遜小兒看在眼裡,從而放心地出兵討伐魏國。

縱使如此,關羽還是在長江沿岸布下了烽火台傳遞訊息,以防東吳進犯。呂蒙、陸遜早已看穿此事,派東吳兵假扮商人靠近,兵不血刃的奪下烽火台。接著大舉出兵進攻荊州,留守荊州的將領不敢抵抗,從而不費力的拿下關羽的根據地。關羽得知荊州失陷後 連忙趕回,但遭遇吳、魏兩軍夾擊,兵敗被擄,最後因寧死不降,被孫權下令斬首。從此,荊州等重地落入孫權之手。

孫權要呂蒙多讀書,以增長學識,果然見效,不但立了大功,也為東吳擴大了疆土範圍。

夷陵之戰

其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漢。為了替關羽報仇,稱帝當年就統兵東下,攻打孫權。

孫權兩次派使者入川求和,都遭劉備拒絕。為避免蜀漢與曹魏夾攻,孫權對魏文帝上表稱臣,被封為吳王。另外,為了安全起見,把首都從建業遷到鄂城,改名武昌。一切準備就緒後,孫權正式拜陸遜為大都督,率軍五萬迎戰。

陸遜不負眾望,與劉備在夷陵相持七、八個月後,抓住時機火燒連營,大敗蜀國七十萬大軍。夷陵之戰後,孫權採取主動向劉備道歉,恢復了吳、蜀友好關係,使曹魏不敢輕舉妄動。

孫權在用人方面,有一句名言:“貴其所長,忘其所短”。他認為欣賞他人的長處之餘,也要有包容他人短處的雅量,否則容易陷入無謂的批評,甚至挑起事端。

本文摘自hi.baidu.com/tiandiyingxong/blog/item/67a7783460bfc54a241f1417.html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