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沔是誰?《陋室銘》是他寫的么?

 崔沔,字善沖,唐朝詩人,說起他你們估計不熟,但是,他的兒子崔佑甫,成為唐德宗李适一朝的賢相;崔沔的孫子崔植也成為唐穆宗李恆一朝的宰相。可以說他自己本身不出名,但他的子孫後代給他賺足了面子。

 

崔沔是誰?《陋室銘》是他寫的么?有關崔沔,其實爭議頗多的是《陋室銘》這篇文章,我們國中時便已學過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這篇膾炙人口的表明自己清廉志向的名篇,實則有可能不是劉禹錫所作。

 

查《中國人名大辭典》劉禹錫小傳:“登貞元進士弘詞二科。官監察御史。以附王叔文,坐貶朗州司馬,作《竹枝辭》十餘篇,武陵夷俚悉歌之。久之召還。又以作《玄都觀》詩,語涉譏忿。”這部小傳中記載劉禹錫作《竹枝辭》及《玄都觀》詩,卻並未提及《陋室銘》,在《劉賓客文集》或《外集》也未嘗見過。

 

反倒是在《新唐書》卷一二九說崔沔:“性情敦厚,純謹無二言。事親篤孝,有才章,擢進士。玄宗時官左散騎常侍,秘書監,太子賓客。沔深明《禮經》,……性儉約自恃,祿廩隨散宗族,不治居宅,嘗作《陋室銘》以見志。”所以按照新唐書中記載來看,《陋室銘》這個千古名篇,應該是崔沔所寫,是不是有一種當頭棒喝,被顛覆傳統認知的糟心感。

 

其實關於這個《陋室銘》,有一個民間故事寫了崔沔的孝心,也將他家的貧窮生活給生動地描繪了出來,其中的環境與《陋室銘》有異曲同工之妙。民間故事中說崔沔幼時在成都居住,八歲時父親死了,十三歲時母親又得了眼病,為了治好母親,他變賣家產,可惜終究沒用,小小年紀支撐這個家,還得照顧失明的母親。

 

他家門前有一口池塘,池邊的路很窄還彎彎繞繞,但是每天都有人時不時經過,有一天,有個孩子摸黑掉進水裡,幸好救得及時,他母親知道後就讓他掛一盞燈籠在門前,但是崔沔擔心用油要多花錢,其母親勸到:那我們節約點。

 

崔沔耐不住母親的勸說,第二天就掛了盞燈籠上去,周圍的人也很淳樸,知道他家不好過,便你一家我一家,自願地拿出點油來。他一邊種菜餬口,一邊發奮讀書,後來終於考上了進士。這則故事裡的環境是不是酷似陋室銘,家裡簡陋,門口一汪池水,水汽潮濕,也就使得家裡的台階長出青苔,鄉里淳樸,雖然生活簡樸,卻也沒有紛爭戰亂,安然地盡著自己的本分,崔沔這個窮孩子,努力讀書,也不會像在大縣城裡那樣遭到沒錢還讀書的鄙視。

 

崔沔的妻子叫王方大,崔沔的祖先是博陵崔氏,在北朝時期是“盧、崔、鄭、王、李”五大家族之一,王方大是太原王氏的後裔,可以說是門當戶對,但是在唐朝時期,五大家族的後代聯姻是被禁止的,唐代建朝初期,感到五大士族對他們政權的威脅,採取了一些抑制大族的措施,廢除九品中正制,並用科舉考試取士。唐高宗時頒布禁婚令,規定北魏士族七姓十一家,不得自為婚姻。但很顯然,上有對策,下有政策,世界那么大,宗室成員那么多,極其偏遠的難道朝廷還能管得到嗎?可見,這個禁婚令並沒有得到徹底貫徹執行。關於王方大,她的墓誌已在洛陽出土,現存開封市博物館。小編不得不吐槽,崔沔妻子的名字太男人化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