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孫權而非諸葛亮 關羽不曾參與赤壁之戰

諸葛亮
諸葛亮

歷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孫權而非諸葛亮  

很多人想必都看過三國演藝,更認為三國演藝裡面寫的那些故事,比如草船借箭,比如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都是正史。但事實上,三國裡面不乏有誇大的成分,甚至有些地方有張冠李戴之嫌。就比如,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真正想出這個法子的根本就不是孫權而是諸葛亮,而關羽也不曾參與過赤壁之戰,何來義釋曹操?

公元211年到公元219年,建業成為東吳的行政中心有9年,因為孫權還沒有稱帝,所以“六朝古都”並不是從這年算起。但對建業的影響是深遠的,孫權在楚國金陵邑的故址石頭山上築城,名叫石頭城,作為軍事要塞,也就是現在清涼山一帶。南京的政治、經濟中心以前一直在秣陵,此後漸漸移到了現在市區位置。這9年相當於正式成為都城前的試用期,時間不算短,建業的表現又怎么樣呢?

孫權在這裡完成的大事件,概括起來講就是:與曹操如談戀愛,關係時好時壞;與劉備如離婚,漸行漸遠,直至徹底交惡。當然其中有交錯,與曹操翻臉的時候必定與劉備笑容迎臉,與曹操消停一會必定和劉備大打出手。就像“鬥地主”一樣,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與曹操的摩擦斷斷續續,說兩次比較大的戰役。這在《三國演義》中有相似的情節,只是主角都換人了。《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主角是諸葛亮,但這是作者羅貫中虛構的,故事的原型其實是孫權。

公元213年,曹操為了復仇,經過幾年的休整,進軍濡須口(今安徽含山縣內)。這在長江以西,孫權為了防守曹軍建立的軍事據點。曹操以張遼、臧霸為先鋒,號稱有40萬人。但他們有心理陰影,上次赤壁之戰吃的苦頭大了,害怕悲劇再次上演。張遼越走腿越軟,到了半途還想撤兵回去。

臧霸心裡也抖豁,壯著膽子給張遼打氣:曹公會安排好一切的,怎么會扔下我們不管呢?千萬不要怕。第一戰,曹軍得勝,還攻破了孫權的江西大營,俘獲了都督公孫陽。孫權得到訊息後,迅速帶了7萬人抵抗,派甘寧成功地夜襲了曹操大營。

此後曹操大軍不知道中了什麼邪染上了恐懼症,如同驚弓之鳥。孫權連連挑戰,曹軍像是為逃避挨打躲到床下的小孩,死活不出來。孫權大搖大擺地坐著大船觀看曹操的水軍,曹軍不敢出擊,只能遠遠地亂箭齊發。

孫權的船因為一面全被射中,船身傾斜,孫權命令手下很從容地把船轉個方向,曹軍也很配合地再次發箭,直到另一面也射滿了箭,船身得以平衡,孫權才坐著船不緊不慢地離去。史書上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孫權坐著小船看曹軍,曹操沒有派人放箭。孫權為了顯擺示威,一路敲著喧天的鑼鼓經過,曹軍眼睜睜地看著他揚長而去。不管哪種說法,都說明孫權不僅不懼怕曹操,還占了一定的主動權。

雙方相持了一個多月,曹操看到孫權的舟船器仗軍伍整肅,長嘆了一口氣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死去的荊州刺史劉表)兒子,豚犬耳!”豚是豬的意思。當時正是綿綿春雨,孫權知道曹操的北方軍隊不適合作戰,寫了一封信給曹操“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完全是嘲諷的口氣,還夾了一張紙條,另寫了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帶著輕蔑和詛咒。

但曹操看了卻很高興,因為他一直想退軍,就是找不到藉口,這次終於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對部下說:“孫權不欺孤。”隨後看著無邊的江水,帶著無奈和嘆息撤兵北返,留下一個傷感的背影。這一戰,長江以西有10多萬戶看到東吳勢強,搬遷到長江以東。此後曹操不服氣,又發瘋似地組織了幾次進攻,但都無功而返。孫權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長江以北的局勢。

南宋詞人辛棄疾曾寫下一首借古抒懷的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這首詞就是以孫權這個故事暗喻南宋朝廷的軟弱,沉鬱頓挫、意境高遠,三問三答,引發千古興亡之感。

歷史的真實性一直是我們所考察的問題,《三國演義》雖然是一部描寫三國時期歷史的小說,但是那畢竟沒有高度還原歷史,裡面摻雜了許多主觀思想。所以草船借箭並非諸葛亮所為,其實是孫權的計謀。

關羽
關羽

關羽不曾參與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二月,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與逆江而上的孫劉聯軍大戰於赤壁。赤壁之戰,無情地擊碎了曹操一統山河的夢想,奠定了天下分裂的格局,甚至對日後南北朝並立局面的出現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對中國歷史的進程影響深遠。

然而這一仗,有著太多的謎團。這些謎團,已經無休止地爭論了千年,很有可能還會一直爭論下去。鑒於留下來的第一手可靠資料實在太少,我也無法給出確切答案,只能擇其善者而從之或者說出個人觀點。

巨觀上說,赤壁之戰的參戰雙方自然是劉備、孫權聯軍,對抗曹操一方。但具體到關鍵性的烏林戰役,雙方究竟有哪些部隊參戰,卻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爭論的焦點是劉備的主力——關羽水軍究竟有沒有參戰,劉備一方在戰役中發揮了什麼作用,等等。

史料記載過於簡略,是這些疑問出現的根源。但正因為關羽、張飛、趙雲等劉備大將的傳記中沒有記載他們在烏林戰役中有什麼表現,恰恰從側面說明他們沒有參戰或者沒有值得一提的戰績。與此相反,東吳大將周瑜、魯肅、呂蒙、黃蓋、程普等人的傳中,無不對烏林之戰大書特書。

既然史料記載無法正面說明關羽水軍是否參戰,我們不妨從字縫裡尋找答案:“烏林之役,左將軍(劉備)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魯肅)來欲收地邪?”(《三國志》注引《吳書》)

這句話的發言人是關羽,用意是爭取荊州土地。

這樣的語境,就如我們學生時代評選三好學生或者爭取獎學金,候選人都是儘量找出自己的優點和成績,為自己增加砝碼,不弄虛作假、吹牛謊報都算不錯了,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絕對不會隱瞞不報。但關羽口中己方的功勞僅僅是劉備身臨前線,卻沒有說具體有什麼戰績,更沒有說自己率領水軍如何如何。

所以結論是關羽水軍沒有參加烏林戰役,很可能是在封鎖漢水,防止曹操從漢水進入長江,以掩護周瑜水軍後路。

劉備在戰役中發揮的作用,從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親臨前線,卻沒有直接戰果。

這不奇怪,如果關羽水軍沒有參戰,那么劉備率領參戰的就只是一部分陸軍,在水戰主導的烏林戰役中發揮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實際上,周瑜火燒赤壁打敗曹操後,劉備陸軍倒是配合周瑜水軍共同追擊,一直追擊到江陵城下,不過沒有什麼可喜的戰果。

《三國志》注引樂資《山陽公載記》有劉備追擊曹操的記載。曹操烏林戰敗後,走陸路抄近道過華容道回江陵。華容縣南部有著名的雲夢澤,曹操的軍隊就扎紮實實地走了一回雲夢澤的泥濘草地,不過他們走得很有創意,不但在草地上填草,而且填人——許多老弱傷殘的士兵被踩死在泥中,極其悲慘!(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丟下N多將士的屍體後,曹操歷盡艱難走出了華容道。

這樣的語境,就如我們學生時代評選三好學生或者爭取獎學金,候選人都是儘量找出自己的優點和成績,為自己增加砝碼,不弄虛作假、吹牛謊報都算不錯了,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績絕對不會隱瞞不報。但關羽口中己方的功勞僅僅是劉備身臨前線,卻沒有說具體有什麼戰績,更沒有說自己率領水軍如何如何。

所以結論是關羽水軍沒有參加烏林戰役,很可能是在封鎖漢水,防止曹操從漢水進入長江,以掩護周瑜水軍後路。

劉備在戰役中發揮的作用,從上面的引文中也可以看出——親臨前線,卻沒有直接戰果。

這不奇怪,如果關羽水軍沒有參戰,那么劉備率領參戰的就只是一部分陸軍,在水戰主導的烏林戰役中發揮的作用必然十分有限。實際上,周瑜火燒赤壁打敗曹操後,劉備陸軍倒是配合周瑜水軍共同追擊,一直追擊到江陵城下,不過沒有什麼可喜的戰果。

《三國志》注引樂資《山陽公載記》有劉備追擊曹操的記載。曹操烏林戰敗後,走陸路抄近道過華容道回江陵。華容縣南部有著名的雲夢澤,曹操的軍隊就扎紮實實地走了一回雲夢澤的泥濘草地,不過他們走得很有創意,不但在草地上填草,而且填人——許多老弱傷殘的士兵被踩死在泥中,極其悲慘!(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

丟下N多將士的屍體後,曹操歷盡艱難走出了華容道。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