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鎮

白沙鎮怎么寫好看

白沙鎮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唐置,屬揚子縣。即今江蘇儀征市。五代唐同光二年(924)楊吳改迎鑾鎮。

北宋置,屬新化縣。即今湖南新化縣北八十里白溪鎮。

③北宋置,屬江津縣。即今四川江津市西南白沙鎮。光緒《江津縣誌》卷2:白沙鎮“距城一百二十里。煙火二千餘家,最為繁富。津邑水碼頭,當以此為第一”。

④北宋置,屬清水縣。即今肅清水縣東南三十里白沙鄉。

⑤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晉書·惠傳》:“成都王穎薦惠為大將軍參軍奮威將軍、白沙督。”即此。

⑥即今江西吉水縣北三十裏白沙鎮。《方輿紀要》卷87吉安府吉水縣:白沙鎮在“縣北三十里。有巡,元置,今移縣西三曲灘上”。

⑦在今江西德興市東北一百二十里。明、清置巡司於此。其東有白沙關,為浙、要衝。

⑧即今福建閩侯縣西北白沙鎮。當石溪水入閩江之口,為通南平孔道。清有驛丞駐此。

⑨即今河南中牟縣西二十四裏白沙鎮。《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同光三年(925),“以臘辰狩於白沙”。北宋於此設鎮。

⑩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六十裏白沙村。清耕雲《豫軍紀略》卷8:鹹豐十年(1860)三月,黃得魁追捻軍“於禹境之白沙”。1928年曾置民治縣於此。

(11)即今湖南宜章縣西南三十里梅田鎮。明、清置巡司於此。


(1)古鎮名。(1)唐永淳元年(682年)置,即今江蘇省儀征市。五代吳改名迎鑾鎮。(2)即“白溪市”。(2)今鎮名。(1)在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西北部。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2.2萬。鎮人民政府駐務壟邊,人口 1040。為沖積沙地,宋名白沙浦,後簡為今名。1968年由莊邊公社析置白沙公社,1984年改鄉,1988年置鎮。產稻、甘薯、花生、柑橘、香菇和松、杉、竹。礦產葉蠟石、高嶺土、花崗石。有食品、農機、竹編、棕製品等廠。建有水庫。五公路經此。古蹟有白沙祖宮、宋樵墓。(2)在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東北部、萬安溪中游兩岸。面積426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4000。溪邊沙石板色白,故名。1949年設白沙鄉,後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5年置鎮。產甘蔗、茶葉、松脂、香菇、油茶、香蕉、柑橘、烤菸等。土特產有筍乾、土紙。礦產有煤、鐵。有煤礦、伐木場、水電站和磚瓦、木材加工、造紙、松脂加工等廠。福三公路縱貫全境。(3)在福建省縣中部、閩江北岸。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3.9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2930。江中積存大片石英,故名。曾名白沙驛。1958年設白沙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橄欖、柑橘、油茶、油桐。有橡膠、化肥、滌棉、皮革、工具機等廠。建有水電站。外福鐵路、福分公路經此。輪船通福州。古蹟有湯泉寺、摩崖石刻、登山橋、金鐘閣、堡頭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4)在福建省上杭縣東部、雙髻山西側。面積196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中洋,人口 1460。1958年設白沙鄉,同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4年置鎮。產稻、木材、毛竹、烤菸。有農機、造紙等廠。有公路接圍禾公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上杭縣蘇維埃政府駐地。1929年毛澤東、 * 曾在羅家嶺召開祝捷大會,並制定攻取上杭縣城的作戰方案。雙髻山上可觀日出,為旅遊勝地。(5)在江西省吉水縣東南部。面積175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圩,人口 1800。唐末形成圩市,因地多白沙而名。1949年屬白沙等鄉,1958年設白沙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置鎮。產稻、花生、油菜籽、麻類等。有電力、陶瓷、木器、皮鞋、服裝、糧油加工等廠。古高公路經此。(6)在河南省中牟縣西部。面積66.9平方千米。人口4.1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3600。因地處圃田澤故址,四周多白沙,故名。1956年設白沙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5年建鎮。主產小麥、玉米、大豆,並產大蒜、西瓜、花生。有造紙、機修、預製構件等廠。隴海鐵路310國道橫貫全境。古蹟有春秋清邑城遺址。(7)在湖北省陽新縣北部。面積107平方千米。人口9.6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鋪,人口 4200。1949年屬陽新縣第二區。1952年設白沙鄉,屬第六區。1958年屬白沙公社,1961年屬白沙區。1975年改白沙公社,1984年改置鎮。1999年七峰鄉併入。主產稻、小麥、甘薯,盛產苧麻、芝麻、花生等。礦藏以銅居多。有塑膠、建材機械、糧油加工等廠。大冶有色金屬公司赤馬山銅礦駐境。武九鐵路和106、316國道經此。(8)在湖北省孝昌縣西南部。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5.1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鋪,人口 4990。因澴河夾帶大量的沙礫在此形成一白沙灘,故得名白沙鋪。解放初期為白沙區,1958年設立白沙公社,1962年又恢復白沙區。1975年分設白沙、花西兩公社。1987年白沙公社改置白沙鎮。地處澴河中游西岸低丘平原區。主產稻、棉花、小麥及油料作物。有造紙、農具修造、綜合加工等廠。為縣西南物資集散地。肖公路經此。(9)在湖南省常寧市東南部、舂陵水西岸。面積84.8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4340。以鎮西南有小山,多白沙,故名。1950年屬白沙、白渡、茭源三鄉,1952年設白沙鎮。1958年屬前進公社,1961年為白沙公社。1985年置鎮。1995年陽加鄉併入。產稻、黃花菜,盛產柑橘、藥材、棕片等。礦產有金、銀、銅、鐵、錫、鉛、鋅等。有鞭炮、竹木加工等廠。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建圩,歷為常寧、耒陽、永興、桂陽四市縣邊境重要集市。粵漢鐵路(今京廣鐵路南)通車前,為舂陵水沿岸各縣物資集散地。有公路通龍門,與耒祁公路相接。(10)在湖南省瀘溪縣東部、沅江中游西岸。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3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1000。因鎮前河灘多白色沙子得名。1993年白沙村從上堡鄉劃出,設定白沙鎮。1995年縣城由武溪鎮搬遷至白沙鎮。產稻、玉米、甘薯、小麥等。礦產有沙金、石灰石、石煤。有公路接319國道,沅江可通航。(11)在湖南省新寧縣中部、夫夷水東岸。面積78.5平方千米。人口3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3000。以對岸有白色沙洲得名。1949年屬四和鄉。1950年建白沙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5年西沖鄉併入。主產稻、玉米,並產柑橘、臍橙。有木器、花炮廠及漁場、園藝場。設有圩場。邵新公路經此。(12)在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西南部、北江西岸。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 8580。鎮人民政府駐白沙街,人口730。因處北江曲流的堆積岸,河灘石英砂多呈白色,故名。1958年屬樟市公社,1964年分屬白土、樟市兩公社。1977年析置白沙公社,1986年建鄉,1993年設鎮。主產稻,並產花生、紅瓜子、甘蔗等。有農機、木器加工等廠。有公路接323國道。北江河段通10噸以下輪船。(13)在廣東省台山市西北部,西臨白沙河。面積119平方千米。人口4.3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圩,人口 7500。因建於白沙灘上,故名。明、清時屬德行都。1935年屬台山縣第八、九、十三區,1945年屬第六區。1957年設白沙鄉,1958年與三八鄉合設白沙公社。1959年析置三八公社,1984年稱白沙區,1986年改鎮。地處潭江谷地南岸平原區。主產稻,並產甘蔗、花生、馬鈴薯和豆、薯類。有石灰石礦。有水泥、石灰、農機修造、塑膠、服裝等廠。有公路接325國道。白沙河通航。(14)在廣東省英德市東南部。面積164平方千米。人口3.1萬。鎮人民政府駐太平街,人口 2060。因在白沙河下游,河床多白色石英砂粒,故名。1950年屬英德縣二區,1952年屬十四區。1957年歸英東工委會,1958年屬翁源縣魚灣公社。1959年歸英德縣,仍屬魚灣公社。1960年析置白沙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建鎮。屬丘陵山地。主產稻,並產花生及“白沙綠茶”、沙梨、柑橘等。有採煤、石灰、磚瓦、農機等企業。106國道經此。(15)在廣東省雷州市東北部。面積103平方千米。人口8.2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村,人口 3570。建於南渡河沖積白色沙地,故名。1950年為海康縣第一區。1958年屬超美公社。1961年置白沙公社,1984年改區,1987年改鄉,1992年改鎮。地處南渡河平原台地區。有雷州青年運河運河白水溝、平原、黎龐三水庫灌溉。主產稻、花生、甘蔗。特產“水店西瓜”。有建材、紙箱、糧食加工等廠。有公路接207國道。古蹟有雷祖祠。(16)在廣東省陽東縣西南部。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4.2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圩,人口 3700。相傳三國時有人在此定居,唐為高涼郡西平縣治所。後省入陽江。明成集市,取名白沙圩至今。鎮因圩名。明、清屬虔儒都。民國屬陽江縣八區。1957年稱白沙鄉,1960年置公社,1983年改區,1988年建鎮。地處漠陽江下游西岸,東部為低丘平原區。產稻、甘蔗、水果、花生等。有農機、竹木器、五金、製鞋、建材、釀酒等廠。有公路接325國道。(17)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部、鬱江北岸。面積158平方千米。人口6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圩,人口 3200。明代成圩,曾名福隆、回原、中圩。因地處鬱江岸邊,積沙多為白色,故名。1951年設區,1958年改公社,1962年改區,1966年復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甘蔗、花生、玉米、甘薯、龍眼、荔枝、烏桕、柑橘等。有農具、食品加工、紅磚等廠。有公路、水路通桂平、貴港等地。(18)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陽朔縣中部。面積152平方千米。人口4.4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圩,人口 4760。以駐地附近有白沙塘得名。1950年為陽朔區一區。1958年設白沙公社,1962年改區,1968年復公社。1984年置鎮。產稻、苧麻、柑橘、沙田柚、板栗、柿等。有腐竹、鐵鍋、五金、鑄造、涼果加工、農機、大理石等廠。農貿以腐竹、金橘、柿餅、“沙田柚”、板栗、鴨蛋為大宗。有公路通縣城、桂林。321國道經此。南側有北宋年間所建石拱橋——桂仙橋(亦稱舊縣橋)。(19)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東部、鐵山港東北部。面積224平方千米。人口8.9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圩,人口 6500。因地處白沙河流域,故名。1950年設鄉,1959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1993年置鎮。產稻、薯類、花生、甘蔗、黃紅麻、胡椒及魚、蝦、蟹等。有塑膠、農機、陶瓷、爆竹、水泥、食品等廠。為縣東部較大集市。玉北、邕湛公路經此。(20)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瑤族自治縣東南部,東與湖南省相連。面積110平方千米。人口1.2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新街,人口 1000。地處小沖積扇,多白沙,故名。1950年為白沙鄉。1958年稱東風公社,1960年屬望高公社,1961年為富川縣白沙公社。1962年屬古城區,1966年屬古城公社。1984年析置白沙鄉,1996年改設鎮。產稻、玉米、甘薯、花生、菸葉、黃紅麻、甘蔗及柑橘、山楂、梅等。礦產有錫、鎢和鐵。有農機廠。設有農貿市場。有公路通富陽、207國道經此。(21)在重慶江津市西南部。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10.7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2.9萬。北宋元豐年間置鎮,以江岸河沙在陽光下呈白色得名。後廢。明萬曆九年(1581年)設白沙水驛。清代設巡檢司,設建置鎮。1951—1956年江津縣人民政府曾駐此。1956年至今均設鎮。1992年高屋、几子、高占三鄉併入。2001年灘盤鎮併入。產稻、小麥、玉米、蠶繭、柑橘、甘蔗。有機械、建材、紡織、塑膠、造紙、食品等廠。是江津西部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北岸成渝鐵路在此設站,有李白公路東接渝東公路,江通輪船。(22)在重慶南川市西北部。面積31.7平方千米。人口1.1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井,人口300。因場側有一夾帶白沙的湧泉,稱白沙井,故名。1949年前為白沙鄉。1949年後與乾豐鄉合併。1958年建白沙公社。1984年改名白沙鄉, * 建鎮。產小麥、玉米、稻、蠶繭。有水泥、食品等廠。有渝南公路經此。(23)在四川省萬源市東部。面積190平方千米。人口2.1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1.2萬。明正德十年(1515年)建場。因白色河沙得名。1952年置白沙鄉,屬萬源縣。1958年改公社。1978年劃屬白沙工農區。1984年復改鄉,同年置鎮。1993年劃屬萬源市,花萼鄉、水田鄉併入。產茶葉、生漆、水果、油菜籽、核桃、板栗及中藥材天麻、黃連、仲。北部森林資源豐富。有煤、石灰石、鐵等礦。有採煤、採礦、水泥、化纖、玻璃、木材加工等業。為農副產品集散地。襄渝鐵路支線、城萬公路經此。1933—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於此建白沙區蘇維埃政府。(24)在四川省雙流縣東部。面積37.7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波坡,人口 5200。因以盛產白沙,故名。1949年為平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改白沙公社,1983年改白沙坡鄉。1992年改白沙鄉,2001年建鎮。盛產水果,以白沙西瓜、草莓、豐水梨、金華梨等為著。有農機修配、磚瓦等廠。華龍、華太公路經此。(25)在四川省合江縣西北部。面積16平方千米。人口1.5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3000。唐時為合江縣治,明、清時為水運集市,以江岸有白色沙洲得名。1949年為白沙鎮,1958年改公社,1963年復鎮。1992年燕坪鄉併入。產蠶繭、稻、甘薯等。有五金修配、服裝、釀酒、磚瓦、建築等業。為縣北農副產品集散地。瀘合公路經此。長江通客貨輪。(26)在貴州省石阡縣西部。面積129.8平方千米。人口2.5萬。鎮人民政府駐白沙,人口 2160。昔村東泉水白沙翻湧,故名。1950年為白沙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均田、枇杷三鄉併入建白沙鎮。產稻、玉米、油菜籽、馬鈴薯、烤菸。露天開採重晶石礦。為縣西農貿集市。久銅公路經此。

詞語分解

  • 白沙的解釋 .白色沙礫。《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晉書·五行志中》:“ 元康 中, 京洛 童謡曰:‘南風起,吹白沙,遙望 魯國 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唐 李白 《送蕭
  • 鎮的字典解釋 鎮 (鎮) è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鎮反。鎮服。鎮懾。鎮守。 安定:鎮靜。鎮定

歷史地名推薦:喳哩江

又作查里江。即今緬甸境之薩爾溫江。明、清稱喳哩江。《方輿紀要》 卷鎮康御夷州: 潞江在 “州西七十里,亦曰喳哩江,與潞江安撫司接界處也。天啟二年木邦兵據喳哩江,鎮康酋悶枳奔姚關,姚關守備遣官撫之,大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白沙鎮歷史

相關歷史

白沙鎮_白沙鎮在哪裡_歷史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