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的詩人之父——屈原

屈原是出現在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博得中國人民愛戴的詩人。今年的農曆端午節恰好是他的二二三0年忌。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天才的愛國詩人,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民,定於今年九月間為他舉行隆重的紀念。

祖國的詩人之父——屈原自紀元前三七六年,位於黃河流域的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個國家,歷史上即進入了所謂戰國時代。這時,在北方除雄峙關西的秦國以外,還有燕、齊兩國,在南方的便只有幅員最大的楚國。這七個國家連年征戰,彼此攻伐,前後竟綿亘了一百五十多年,人民的苦難,是不可言喻的。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生於紀元前三四0年,死於紀元前二七八年。他所生活的六十二年,離開上述的戰國時代的開始僅三十四年,下距秦帝國的統一中國亦不過五十七年。他出身於與楚王同姓的貴族家庭。楚懷王在位時,曾任職左徒(相當重要的官職,大概相當於副宰相的位置)。他不僅有淵博的學識,而且關心政治,熱愛祖國。起初很得懷王的信任,無論是辦理國家重要的內政和外交工作,都請他參加。他的同僚上官大夫很嫉妒他。

有一次,懷王命屈原擬草法令,這篇文稿還沒有完成,上官大夫恬不知恥地打算定名頂替,據為己有,正直的屈原白然不能同意。上官大夫為此事,心懷不滿,便到懷王面前去說屈原的小話,懷王聽信上文的話,開始對屈原疏遠。後來秦國想進攻齊國,但齊、楚兩國既結為同盟,又有親戚關係。事實上秦國如要想併吞六國,非先要把六國中較為強大的齊、楚之間的親密關係打破不可。於是:秦國派遣謀士張儀到楚國去,遊說懷王和齊絕交,並且聲稱願意把商於那塊六百里大小的地方送給懷王,作為附帶條件。懷王是一個在政治上沒有遠見的人,被張儀的遊說所動,立刻宣布和齊國絕交。事後派使者向秦索地。張儀故意託病不出,懷王以為他的做法還不能使張儀滿意,又特地派人去辱罵齊王,以表示他態度的決絕。這時,張儀所預設的改治陰謀完全達到了,他的假病也沒有再裝下去的必要了。他擺出一副撒賴的面孔說:我當時只說送給你們六里地,並沒有說過送給你們六百里地的話。懷王心知受騙,痛恨張儀,乃出兵擊秦,連打了好幾次大敗丈;喪師失地,狼狽不堪。

從此楚國的外交政策,搖擺不定,忽面聯齊,忽而聯秦。秦昭王初立,願意和楚國恢復邦交,送給懷王許多禮物,並約為婚姻,懷王接受了,還特地派人去迎接新婦。這時,在政治上比較失意的屈原,不能再緘默下去了,他極力地表示反對。剛復自用的懷王不僅不接受屈原的忠告,反面制止了屈原在政治上發言的權利。

三四年後,秦又興兵攻打楚國,楚國在軍事上連遭失敗。懷王又起用屈原,派他到齊國去重結友好。不久,秦昭王邀請懷王到秦國去會談。秦國當時對楚國的吞併意圖是再也清楚不過的。忠貞的屈原非常明確地勸阻懷王,他說:秦國像虎狼一樣狠毒奸詐,千萬不可信任。更不能去赴會。懷王的幼子子蘭是一個毫無骨氣的人,他卻勸他的父親不可放棄這個詔媚秦王的機會。當懷王進入了武關,秦國事先早就埋伏了軍隊,竟把懷王扣留住,要求割地。失去自由的懷王,這時多少有些覺悟,他拒絕對方的要挾,由於種種刺激,被逼病死在秦國,這是公元前二九六年的事。

懷王的大兒子頃襄王繼立,這個人比他的父親尤為輕弱。頃襄王的弟弟子蘭做了令尹(楚國的宰相),屈原對子蘭勸懷王入秦是深為不平的,不免在語言和他的詩作中吐露出他的怨恨。子蘭知道了非常惱怒。於是使上官大夫到頃襄王面前去製造謠言,屈原由於毀謗被流放到長江以南的地方,這次的流放,前後競長達十多年之久。

屈原在這大長期的流浪途中,有機會比較深入地了解到民間的困苦,要求祖國振興的心愿,更為迫切。但是,他在政治上的作用:幾乎完全被當時昏庸的統治集團剝奪完了。他已經很明白地知道自己沒有被召回的希望,雖然他無時無刻不在痛苦地關心著祖國的安危。

公元前二七八年的春天,秦國的軍隊攻陷了楚國的京城郢都,楚王的祖墳也遭秦兵挖掘燒毀。這時,屈原已是“八十一歲的老人;他親身經歷了這次痛心的

喪亂,他眼看到祖國即將走向覆亡的命運,他痛心於廣大人民的流離失所,終於,在這一年的端午。投身於長沙附近的汩羅江里。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歷史性的悲劇。

從歷史傳統上看,楚國是一個巫風很盛的國家,屈原早期的作品——“九歌”是一套娛神的樂歌。“九”並不是數目字,部沫若先生說,或許是糾字的意思,取其情意纏綿婉轉。“九歌”傳說是根據原來流傳在沅湘之間的祭歌改作的。這些詩篇的保留,我們不艱體會到在改作——其實是加工過程以前,屈原是經過深堪地向民間文學學習和鑽研的階段的。“九歌”最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的地方,第一是精醇而且新鮮的形式,第二便是屈原通過對神的描寫和歌頌,表現了他對人間民最深執的感情。“九歌”計十一篇,其間最大部分是抒情的妻婉的戀歌,其次是戰鬥的悲壯的娩歌和莊嚴的肅穆的祭歌。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他晚年遭受放逐時血和淚的結晶。這首最負盛名的抒情長詩,主要描寫一個苦悶的靈魂的追求,傍惶,和幻滅的感覺,上天下地,騎龍使鳥,用豐富的想像和巧妙的比喻,抒寫自己一腔懷鄉愛國的情緒,滿懷生離死別的痛苦;再以神話佚聞,夾雜敘述,組成了這樣一首扣人心弦的樂章。這樂章有時顯得那么幽咽,有時又那摩么峻峭。貫穿全篇的主要的音流,便是他那股深擊得令人下淚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詩人唱著:

“哀民生之多艱兮,長太息以掩涕。”(可哀憐的是人民生計的困苦,長長城地太息,止不住我眼淚的傾流。)他的疾惡如仇的正義感,使他不暇顧忌個人的利害得失,他說: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我不怕個人遭受到任何禍災,我擔心的是祖國的軍乘要被支解。)甚至於他歌出了這樣的聲音: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補。夫唯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真理是沒有私心的,他要輔助世上的好人。只有偉大的熱愛人民的人。才配享用我們廣袤的國土。)類似這樣的詞句很多,都透露出屈原對君權的看法,他一再證明所謂君權一旦脫離了人民的要求,必然會定向滅亡的道路。上述種切,已足以說明我們的古詩人,他所擁護的是什麼,他所反對的又是什麼了。

《九章》乃是後人收輯屈原的作品九篇,合在一起,故名《九章》。就中“哀郢”篇乃是寫於白起攻陷郢都的那個時期。其他的篇什除“橘頌”以外,大都是作於屈原自沉以前,那一段任期流亡的期間,所以調子非常沉鬱。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奇特的一篇;在形式上是四言體裁,內容變幻莫測,在這一詩篇中,詩人一連串發出一百七十二個問題,他對古代的歷史傳說說,宗教信仰,宇宙觀念,都加以懷疑。這篇作品,反映出詩人禁壓不住地內心的痛苦,正因為他面對著悲慘的現實,因而引起對一切信仰的崩潰。

此外現今流傳的屈原的作品還有《抬魂》等篇什。

以上只是非常粗略地介紹丁一下屈原的作品。

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家,主要是依藉他的不朽的作品來證實他的偉大。如果有人問,屈原創作中所選用的藝術形式與語言的源泉是什麼?他詩篇中所表達的內容,卻主要的思想感情又是什麼?那末我們可以簡要地回答:屈原所採取的是民間的也是民族的藝術形式,他擷取了大量的楚國人民的口語,他的調子

右圖說明:

陟升皇之赫戲兮,(我升上了光和熱交織的太空,)

忽臨睨夫舊鄉。(我的視線忽爾接觸到我下界的故鄉。)

僕夫悲余懷兮,(馬夫都不禁悲傷起來,馬也踟躕留戀,)

蜷局顧而不行。(只是低垂著頭,又不時回顧著,不肯前進。)

——離騷句 (文懷沙譯文)

是活潑,和諧,生動的。他的詩作的登富多彩的內容規定了他的形式,他新鮮的形式又加強了內容的突出。他的文體大大地區別於貴族的廟堂文學。詩篇中充滿了奔放的想像,但,他的思想與感情還是緊緊地聯繫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的,他揭發了統治集團的黑暗。生活在今天的人們,依然從他的詩篇里得到鼓舞。

在紀念我們偉大的天才,愛國者!詩人——屈原時,我們應該記取,只有能熱愛並且忠實於自己的時代,同時能正確地指出屬於自己時代的要求的詩人,才能不朽。我們紀念屈原,應該著重指明他是熱愛人民,熱愛國家,關心政治的詩人。屈原的作品是在一定的程度內,反映了他所處的時代,通過對個人苦悶與矛盾的描寫,反映了他對當時黑暗政治的憤滿。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所共同肯定的,乃是為正義而奮鬥的性格。而他所認為的正義的內涵,明碓的說便是一種愛祖國、愛人民的偉大熱情。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