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官職>> 節度使

節度使

官名。唐高祖武德六年 (623) 諸州總管加號使持節,高宗永徽 (650—655) 以後,都督帶使持節即為其任,不帶節者不是。睿宗景雲二年(711)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始有此號。玄宗天寶 (742—756) 初,沿邊有九節度使。受職時雙旌雙節,總領軍旅民政,專誅殺,外任之重,無與倫比,轄區內各州刺史 (郡守) 皆為其屬,併兼領所駐州刺史(郡守); 親王、宰相遙領,則以副大使知節度事。凡節度使必帶中央官銜,最高帶同平章事,名曰使相。肅宗至德 (756—758) 以後,天下用兵,中原刺史亦循其例,授此號。所轄地區多兼軍號,如澤潞節度使號昭義軍節度使。河北等地節度使擁兵自大,傳位子孫或部將,不奉朝命,世為藩鎮。僖宗中和元年 (881) 党項首領拓跋思恭被封夏州節度使,至宗初元吳建國,党項歷代首領均封此職,充其世襲。五代設定更多,廢置不常。北宋初猶有實任者,謂之歸鎮,總領所轄州郡行政大權,正三品。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罷其所領支郡,僅領本州府事;武臣以其為階官者不必赴治所,宗室、國戚領其銜僅奉朝請,無職掌。神宗元豐三年 (1080) 以其帶中書令、侍中或同平章事銜者改為開府儀同三司,余者升從二品。遼太祖天贊二年(923)置平州盧龍軍節度使,其後州軍皆置,稱某州某軍節度使,兼掌軍事、民政,有遙授、遙攝、遙領、領、加、贈等,一般為實職; 州軍之外,又有部族節度使,統領契丹及遼屬其它部族; 遼聖宗太平二年 (1022) 又授高麗參知政事王同顯靜海軍節度使。金朝諸節鎮各置一員,從三品,掌鎮撫諸軍防刺,總判本鎮兵馬之事,兼管本州內觀察使事; 其觀察使所掌,與府尹兼軍州事管內觀察使同。明末李自成義軍於崇禎十七年 (1644) 在北京曾改巡撫為之。


官名。唐始置此官,掌總軍旅,專誅殺,一攬民政財用。唐分全國州縣為若干道,道的武官稱都督。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帶使持節者稱節度使,不帶使持節者不稱。至睿宗景雲二年始,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其後諸道皆同此號,大者領十餘州,小者二三州。節度使封郡王,總軍旅,專誅殺,掌民政賦稅,用人理財,皆得自主。

《新唐書·百官四下·節度使》:“節度使封郡王,則有奏記一人;兼觀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撫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營田、招討、經略使,則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復有遣運判官,巡官各一人。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縣帑抹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

安史之亂,地方武將,也往往署節度使名號,自置官屬,父死子繼,號為留後。世稱藩鎮。

宋初曾罷免節度使的兵權。《宋史·職官七·府州軍監》:“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諸鎮節度會於京師,賜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宋史·職官六·節度使》:“宋初無所掌。其事務悉歸本州知州、通判兼總之,亦無定員,恩數與執政同。”這樣,節度使便成了虛銜。後來,雖又有封拜,但性質與唐代的節度使不同。

遼代也設節度使。《遼史·百官志四·南面方州官》:“冠以節度,承以觀察、防禦、團練等使,分以刺史、縣令,大略採用唐制。”遼代的節度使極多,上京道十二員,東京道二十一員,中京道七員,南京道二員,西京道六員,共四十八員。

金代也設節度使。《金史·百官·諸節鎮》:“節度使一員,從三品,掌鎮撫諸軍防刺,總判本鎮兵馬之事,兼本州管內觀察使事。其觀察使所掌,並同府尹兼軍州事管內觀察使。同知節度使一員,正五品。通判節度使事,兼州事者仍帶同知管內觀察使。副使一員,從五品。”元代廢。參看《文獻通考·職官十三·節度使》。

節度使字典分解

節度使的解釋 [governor of one or more provinces in charge of both civil and military affairs

節度的解釋 (1) [be moderate in]∶節制調度;部署(2) [rule]∶規則;分寸日月之行,有常節度

使國語字典 使 shǐ 用:使用。使勁。使役。使力。使錢。 派,差譴:使喚。使命。使女。 讓,令,叫:迫使。 假若:假使。即使。 奉命辦事的人:使者。大使。公使。使館。

多學一學:節制【歷史官職】

節度使的簡稱。唐高適《李雲征南蠻詩序》:“天寶十一年載有詔伐西南夷,右相楊公兼節制之寄。”《宋史·吳越錢氏傳》:“(錢鏐)據有吳越,昭宗授以杭越兩藩節制。”

節度使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